海绵城市战略下城市雨洪管理分析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5期   作者:郑刘孙
[导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前不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水资源管理问题,内涝和水资源短缺是其中最严重的两大难题。
        合肥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30041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前不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水资源管理问题,内涝和水资源短缺是其中最严重的两大难题。针对这种情况,很多城市开始引入海绵城市战略,借以加强对雨洪资源的管理和应用。本文首先针对海绵城市进行了简单介绍,之后论述了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的重要意义,最后重点分析了海绵城市战略下城市雨洪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雨洪管理;雨水资源化
        现阶段,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城市建筑物的数量逐渐增多,这就导致城市的排泄功能受到影响。面对与日俱增的城市积水,加强城市雨洪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海绵城市战略背景下,政府部门能够完善城市的雨洪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的利用率,这对于推动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利用了海绵中的水分特性和力学特征,并将这种理念贯彻到城市建设中,能够实现城市雨洪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而解决当前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洪涝、干旱以及雨水流失问题。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海绵城市能够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进而加强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对于城市降雨的情况,海绵城市中具有涵盖了建筑屋面、绿色、硬化地面、雨水管渠、城市河道五个方面的下垫面,能够对雨水进行吸收、储存和渗透,这不仅方便以后对雨水的再次使用,而且能够有效避免洪涝灾害;对于城市干旱的情况,海绵城市能够将之前收集的雨水进行利用,借以补充地下水,进而避免了干旱季节水资源不足的情况,实现了水资源的调节使用。
        近年来,随着海绵城市战略的深入推广和应用,各地政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海绵城市的建设更加完善。目前,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也开始朝着保护和修复环境迈进,这也意味着海绵城市对于城市发展的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强,能够推动城市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2.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的重要意义
        2.1减轻城市洪涝灾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建筑的数量逐渐增多,这就导致城市中不透水面积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降雨很难直接渗透到地下,地面径流汇集速度随之增加,加剧了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另外,当前很多城市在排水渗水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这就给城市防洪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海绵城市能够加强对雨洪资源的利用,并在其中结合了排水、蓄水、渗水等多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的能力,借以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2.2缓解城市水资源供应压力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这就使得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加,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日益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开动了南水北调工程,但是其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部分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海绵城市雨洪资源的管理,能够通过各种绿色基础设施收集雨水资源,并借助先进技术对这些雨水资源进行净化,借以补充城市地下水资源,满足城市对水资源的应用需求。
        2.3改善城市局部气候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但是,这种物质条件的进步也带来了种种问题,包括汽车尾气的污染、工业企业排放废气的污染、林地面积的减少等。这就导致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热岛效应、雨岛效应,造成城市空气质量下降、大气污染加剧等。海绵城市雨洪资源的管理,能够维持城市的水域面积,加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借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改善局部气候。


        3.海绵城市战略下城市雨洪管理措施
        3.1分析城市水文与地形
        为了实现城市雨洪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创造更加优良的城市环境,需要相关部门提前了解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尤其是城市水文和地形两方面的勘察工作。具体而言,在城市水文方面,工作人员需要对城市所在区域的降水、河流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尤其针对河流的交汇点和雨水的径流路径,工作人员需要绘制相应的勘察图,并据此划分汇水单元、规划基础设置建设工作;在地形方面,工作人员需要对城市所在区域的地势、坡度、土壤类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地势坡度进一步完善对于径流模型的建设,使雨洪资源管理更加有章可循。
        3.2多层级工程建设海绵城市
        在海绵城市雨洪资源管理过程中,不仅会涉及到调节水资源、降低洪涝灾害等方面的基础工作,还会将其建设目标扩展至改善城市气候、推动生态建设。为了完成这样的目标,政府部门需要利用多种先进技术和手段,对于不同层次的雨水资源采取相应的工程建设,确保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雨洪资源的综合利用。具体而言,针对重现期较小的降雨,相关部门可以设置雨水促渗截留型基础设施,例如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等,用于改变土地下垫面的材质,进而推动雨水的地下入渗和滞留,这一环节的工作能够降低周边区域的排水压力,满足海绵城市在生态环境层面的需求;针对重现期中等程度的降雨,相关部门可以改进城市中的雨水排水管渠系统,实现地面径流量的调控、利用和排除,这一环节的工作能够提高对雨水的调节,满足海绵城市在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层面的需求;针对重现期较大的降雨,雨水滞留的时间较长,相关部门可以设置雨水调蓄净化类型的基础设施,例如生态沟、多功能调蓄池等,并在将雨水进行储存之后通过生物滞留的技术实现水质净化,进而减少地表径流量、缓解雨水径流的污染;针对重现期严重的降雨,相关部门可以设置综合功能型基础设施,并完善水库、堤坝等防洪工程的设置,在满足防洪减灾的基本要求之后,再完善其他方面的功能。
        3.3利用非工程措施加强城市雨洪资源管理
        除了在工程方面需要加强对于海绵城市雨洪资源管理的建设,政府部门还需要充分利用各种非工程措施,为雨洪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必要的保障,进一步完善对于雨洪资源的管理。一般而言,政府部门可以借助的非工程措施包括法律法规、机制体制以及监督管理体系等。具体而言,在法律法规方面,政府部门应该考虑到海绵城市雨洪资源管理各方面的工作,包括雨洪资源的规划管理、具体工作项目的规划实施、资金的筹集使用、先进技术的支持、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等,并针对上述各个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使城市雨洪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充分的法律支持;在机制体制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完善相关工作的政绩考核机制、工作人员的奖励惩罚机制以及针对雨洪资源管理的投资融资机制,这样才能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监督管理体系方面,政府部门需要考虑到从项目立项到设施建设、再到设施建成之后的监督管理,使雨洪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处于工作人员的监督之中,这样才能避免在后续工作中出现种种问题。
        4.小结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综合性和长期性的城市建设系统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在于解决城市雨水问题,加强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相关部门开始逐步完善对于城市雨洪资源的管理,并通过技术、资金、体制等多方面的改进强化了对于雨洪资源的利用,借以减少城市洪涝灾害、恢复城市水生态弹性,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高升,董洪麟.海绵城市战略下城市雨洪管理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7):215-220.
        [2]徐宗学,程涛.城市水管理与海绵城市建设之理论基础—城市水文学研究进展[J].水利学报,2019,50(1):53-61.
        [3]李景奇.城市水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与关键技术的哲学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9,1(1):12-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