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李海平通讯作者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0)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
项目编号:吉教科验字[2017]402号。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进展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将本院收治的25例进展性脑梗死(观察组)、25例非进展性脑梗死(对照组)设为本次研究对象,在患者入院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第十四天采集患者的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患者的Hs-CRP水平;同时,统计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获取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后,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第十四天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Hs-CRP水平在入院第一天达到峰值,然后逐步下降。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Hs-CRP显著升高,并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经治疗后Hs-CRP水平逐步下降,但Hs-CRP是促进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指标之一,与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具有显著相关性,可评估患者的急性脑梗死发生风险。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Hs-CRP水平;颈动脉斑块
脑梗死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总称,多因人体脑部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导致脑部缺血,继而诱发脑部病变[1]。进展性脑梗是是一种非常常见且病情严重的急性脑梗死,在所有脑梗死中占40%[2]。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后,患者的局部脑缺血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逐步加重,临床主要表现是在发病48小时内神经功能不断恶化。进展性脑梗死是一种难治性脑血管病变类疾病,致残率、致死率非常高,预后较差,临床尚未研究出该病的特效治疗方案。临床有研究[3]指出,早期确诊、早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可控制患者的病情,可延缓神经功能缺损,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也有研究[4]指出,人体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对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预警、辅助诊断作用。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进展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将本院收治的25例进展性脑梗死(观察组)、25例非进展性脑梗死(对照组)设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50例脑梗死患者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满足 1996 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5];患者均经磁共振成像与头颅CT等影像学手段确诊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18h内入院;患者临床资料完成;患者均在家属同意下参与研究。排除标准:有既往急性脑梗死病史,伴有严重神经功能损伤患者;脑梗死后昏迷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脑炎、脑部肿瘤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患者。观察组男性有15例、女性有10例;年龄大小在54-79岁(66.59±5.76)岁。对照组男性有14例、女性有11例;年龄大小在53-79岁(66.43±5.80)岁。
1.2方法
入院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第十四天的Hs-CRP水平,均获取患者的5ml空腹静脉血,并进行离心分离,将分离血清储藏在-20℃的冰箱中保存,采用罗氏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检测,检测方法是双抗体夹心ELISA法。
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根据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评估,若混着的颈动脉中膜厚度大于等于1.5mm,则可确定患者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然后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对患者的斑块进行分类,统计相应指标的实际数值。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Hs-CRP水平以(x±s)表示采用t检验,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以 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同时间点的Hs-CRP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入院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第十四天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Hs-CRP水平在入院第一天达到峰值,然后逐步下降。详情见表一。
2.2两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二。
3·讨论
脑梗死如今是全球均关注的一类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脑梗死发病率在日后25年内依然持持续升高趋势,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健康难题,需要临床及时解决这一难题。我国统计学数据[6]显示,脑卒中是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我国每年新增200万脑卒中患者,每年有150万人死于脑卒中,而脑梗死患者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占70%及以上,是导致成年人残疾、死亡的主要原因。
目前国内外尚未统一进展性脑梗死的定义。但第五版神经病学教材指出:脑梗死发病后,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比较轻微,但在发病48h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呈渐进性加重,甚至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发生[7]。进展性脑梗死属于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型脑梗死,在所有脑梗死中占40%左右,疾病的进展时间尚未明确,多在发病3天内确诊,少部分患者在3天至1周或是1周以后确诊,且进展性脑梗死的致残率、致死率非常高,是导致患者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尽管我国临床神经病学飞速发展,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方案不断做多,不断有新型脑梗死药物问世,但是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治愈率、抢救成功率始终低于其他疾病,也是导致医院发生医患纠纷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明确各种致病因素在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及时实施预防性人为干预,及时控制患者的病情,尽可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治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现今临床神经病学领域的主要研究主题。
近年来,有关进展性脑梗死、hs-CRP之间关系的研究不断问世。有研究[8]指出,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在脑梗死的发生及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炎症反应可损伤血管壁,继而迅速激活人体中的血小板,促使大量血小板聚集,粘附在血管壁中,促使不稳定斑块形成。再者,炎症细胞因子还可促进、加速不稳定斑块所处部位的免疫反应,加速了血管细胞的凋亡,容易造成斑块溃疡、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继而诱发脑梗死。再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与机体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际发展、脑梗死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预后情况、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梗死面积的大小等存在密切相关性。
hs-CRP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炎症标志物,临床有研究[9]明确指出,人体hs-CRP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病情严重程度存在密切关系。国内外研究指出,hs-CRP可预测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可评估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有研究指出,相较于健康对照组,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的患者hs-CRP水平明显更高,验证了hs-CRP在脑梗死发生中的重要作用。也有研究[10]指出,人体hs-CRP水平大于等于3mg/L时,人体发生脑梗死的几率是人体hs-CRP水平低于3mg/L时的2.65倍,验证了hs-CRP预测脑梗死的价值。hs-CRP水平升高,可导致人体凝血纤溶机制发生异常,可提高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hs-CRP还可与人体脂蛋白进行有效结合,激活经典补体激活途径,促使大量终末攻击复合物产生,最后形成血管内膜损伤。hs-CRP还可促使主动脉内皮细胞产生高水平纤溶酶原抑制剂,导致动脉内皮发生损伤,继而促进血栓形成。hs-CRP还可促使白细胞适当大量蛋白酶,导致血栓纤维帽破裂,继而导致血栓形成,促使脑梗死发生。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发生脑梗死后,患者的hs-CRP水平显著提高,但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hs-CRP水平,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发生率明显更高。
由上可知,Hs-CRP参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发展,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坤,刘红,李小梅, 等.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MMP-9、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J].中国实用医刊,2019,46(15):22-24.
[2]平会坤,王亚,于彩敏, 等.超敏C反应蛋白与微栓子信号对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0,32(1):51-55.
[3]燕艳,杨艳.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进展的相关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12):19-20,22.
[4]张俊.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含量及与凝血功能、炎症反应的相关性[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15):2157-2160.
[5]陈庞何,许锦荣,陈艳, 等.ABCD2评分联合标志物检测在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J].广东医科大学学报,2018,36(1):15-18.
[6]王廷瑞,邱艳艳,徐化利, 等.炎性细胞因子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3):334-337.
[7]刘俊平.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在进展性脑梗死中的意义[J].临床研究,2017,25(9):184-186.
[8]胡淑梅.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情况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5):886-887.
[9]任爱琨,王勇,孙艳霞, 等.Hcy、Hs-CRP、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J].医药前沿,2019,9(8):110-112.
[10]查溪静.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检测在诊断进展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2):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