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腰椎间盘突出病人实施16排CT诊断的效果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9期   作者:卫帮勇
[导读] 目的:探讨16排CT诊断在腰椎间盘突出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卫帮勇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摘要】目的:探讨16排CT诊断在腰椎间盘突出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5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对所有患者实施16排CT诊断,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准确率。结果:CT诊断对膨隆型、突出型、脱垂游离型及经骨突出型的诊断准确率与病理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排CT诊断在腰椎间盘突出病人中应用价值较高,可为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16排CT;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腰部疾病,主要由外伤或者腰椎间盘病变引起,患者软骨板、髓核及纤维环等腰椎间盘各部分出现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尤其是髓核部位,在受到外力的影响后会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自破裂处脱出或者突出椎管内或者腰椎后方,压迫或者刺激到相邻的脊神经根,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腰部疼痛、双下肢或者一侧下肢疼痛与麻木等症状,发病率最高的部位为腰5~骶1或者腰4~5,其发生多与遗传因素与职业因素有关,病情严重者甚至会难以站立,对其健康及日常生活有严重影响,需要尽早进行诊断治疗来改善患者预后。临床对腰椎间盘突出采用16排CT诊断可明确疾病具体类型,进而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便于患者得到最及时的治疗[1]。本次研究对腰椎间盘突出病人实施16排CT诊断,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45例进行研究,25例男性,20例女性;年龄最小28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48.52±2.48)岁;病程最短0.3年,最长6.2年,平均病程(3.25±0.95)年。纳入标准:(1)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2)均存在不同程度腿痛与下腰麻木症状;(3)均具有较高的依从性。排除标准:(1)处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2)存在恶性肿瘤者;(3)存在认知障碍及精神障碍者。
1.2方法
        诊断所选用的仪器型号为GE brightspeed 16 排CT诊断仪,让患者取仰卧位,保持腿部适当弯曲的状态,可在其臀部下放置软枕,将臀部垫高,之后对CT仪器的相关参数进行设置,设置层间距为3mm,视野(FOV)为250mm,层厚为1.0mm,矩阵为512×512,螺距为0.8,间隔为1.0mm,总共扫描层数为4层,扫描期间注意与患者的椎间隙保持平衡,对L3~S1进行细致扫描,也就是自椎体椎弓开始,直至椎体椎弓上缘结束,首先进行平扫,之后更换为轴位扫描,并通过多平面扫描获取矢状位与冠状位图像,扫描结束后将数据上传至工作站处理,根据软组织窗测定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的范围与程度[2]。
1.3观察指标
        分析对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准确率。
1.4统计学方法
        分析软件的数据为 SPSS 22.0,计数资料的表示方式为率,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准确率分析发现,CT诊断对膨隆型、突出型、脱垂游离型及经骨突出型的诊断准确率与病理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而导致的疾病类型,加之长期不良姿势的影响及外力作用,会导致髓核组织突出,并对周围神经造成压迫,主要病变部位在L4~5~S1椎间隙,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患者,但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中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减退,腰椎间盘出现退行性病理性改变,腰椎间盘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发病率相对较高。腰椎间盘突出会累及患者的坐骨神经与腿部神经,对其腰椎间盘的局部环境与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均有严重影响,不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腰椎关节功能,因此尽早采用有效方式进行诊断尤为重要[3]。
        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金标准为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该种检查方式可明确患者疾病的具体情况,保证治疗效果,但其属于有创检查,患者接受程度相对较低,在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在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临床用来诊断疾病的方式也越来越多,X线、CT扫描技术及MRI均为有效的诊断方式,并且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且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其中16排CT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方式,通过诊断可清晰的观察到患者腰椎间盘的结构与形状,同时还可了解腰椎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是诊断多种疾病的有效方式。相对于其他诊断方式来说,CT诊断技术具有无创性,可将病灶部位与周围组织解剖关系的优劣势直接显示出来,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另外,CT诊断技术覆盖面较广且分辨度较高,扫描速度相对较快,操作简便且安全性较高,可对扫描图像进行3D重建处理,通过清楚观察病灶特点、病灶征象及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好的评价患者病情,具有其他影像学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CT扫描技术安全高效,在诊断过程中可有效减少扫描层重叠现象,患者接受程度较高,在临床广泛应用,并且通过扫描还可了解到患者的病变性质、腰椎情况及病变严重程度,甚至可观察到腰椎组织的细微结构与病灶,为临床医师诊断鉴别疾病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证据,保证患者得到最及时的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影响预后。研究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病人采用16排CT诊断之后对不同类型的诊断准确率均较高,与病理组织之间无明显差异,表明16排CT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5]。
        综上所述,16排CT诊断在腰椎间盘突出病人中应用价值较高,可为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小刚,张军,周涛,等. MRI与CT对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诊断[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19):59-62.
[2]周斐. MSCT与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比较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12):146-148.
[3]关家文,刘维财,张洪涛,等.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责任靶点"诊断和内窥镜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8,26(011):967-971.
[4]张小刚,张军,周涛,等. MRI与CT对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诊断[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019):53-56.
[5]赵文韬,向俊宜,李具宝.不同牵引力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生物力学效应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24):2907-29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