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及施工现场管理问题

发表时间:2020/9/15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3期   作者:李勇
[导读] 建筑工程管理是维护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
        李勇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建筑工程管理是维护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施工阶段,现场管理涉及到的工作内容较多,对整体施工质量的影响较大。同时,建筑工程技术也直接关系着工程质量,因此,优化建筑工程技术及施工现场管理极为必要,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进度、成本与安全性的重点工作,值得着重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施工现场;管理问题
引言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城市建筑物犹如雨后春笋。所以对建设单位来说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势在必行。不过从实际来看,很多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没有质量管理的概念,现场施工随意性强,增加了施工现场安全隐患,造成施工管理问题频发。
1建筑工程关键施工技术的分析
        1.1地基施工技术
        为了避免地基沉降问题的发生,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操作: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利用真空预压施工技术,结合塑料排水板、砂垫层、砂井等的应用,完成地基加固处理,提升建筑工程地基的承载水平;使用换填技术,促使建筑工程地基的稳定性增强。在基坑开挖时,不要扰动地基土,通常坑底保留200mm左右的土,待垫层施工时,再人工挖除。如坑底土被扰动,应挖去,用砂、碎石回填夯实。当建筑物存在有高、低和重、轻不同部分时,应先施工高、重部分,使其有一定的沉降后再施工低、轻部分,或先施工主体房屋,再施工附属房屋,能减少一部分沉降差;如高低层使用连接件时,应最后修建连接件,以调整部分沉降差异。在已建成的小、轻型建筑物周围,不宜堆放大量的建筑材料和土方等重物,以免地面堆载引起建筑物产生附加沉降。
        1.2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成因复杂多样,有时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产生的原因有混凝土热值、阻碍混凝土骨料沉降、混凝土浇筑后塑性状态下表面水分迅速蒸发等,混凝土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其微裂缝由其自身的物理力学性能决定,但其危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危害程度的标准根据使用条件而定。目前,世界各国的规定并不完全一致,但大致相同。近年来,许多国家根据大量试验和泵送混凝土的经验,将裂缝宽度放宽到0.2mm。当结构环境正常,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无腐蚀介质时,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可放宽至0.4mm,在土壤中为0.3mm,在海水和干湿交替中为0.15mm。钢筋沿线的裂缝危害很大,必须进行处理。介绍了以下两种方法;
        (1) 表面处理方法:包括表面涂层和表面修补。表面涂料的适用范围是难以灌入砂浆的细而浅的裂缝、距钢筋表面不够深的细线裂缝、水密接缝、非膨胀裂缝和不再活跃的裂缝。表面修补法(土工膜或其他防水板)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或难以确定具体渗漏部位和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2) 填充方法: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于修补较宽的裂缝,操作简单,成本低。如果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或裂缝内有填充物,用灌浆法难以达到效果,可采取对小规模裂缝的简单处理,先开V型槽再填充。
1.3土方施工技术
        在土方开挖前,需要完成测量定位、抄平放线、设置好控制点的操作;依托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的原则落实土方开挖,严禁出现超挖情况;在实施浅基坑开挖时,应保证基坑边缘推置土方和建筑材料与基坑上部边缘之间的距离不低于2m、堆置高度不高于1.5m;在实施深基坑开挖(超过5m,含5m)时,可以使用的方案包括放坡挖土(最经济)、中心岛式挖土、盆式挖土和逆作法挖土等;在进行土方回填时,要严格控制土料质量要求与含水量。深基坑土方开挖应与边坡修复施工同步进行。施工坑的开挖必须分步进行。一般来说,台阶开挖的深度与裸露坡面的垂直能力有关。因此,为保证施工方便,当开挖深度为1.5 m时,需进行边坡修复,以保证边坡开挖的同时进行,防止其干扰土层进行支护,最终保证基坑支护质量。其次,做好深基坑支护施工监测点,对其支护施工进行动态监测。因为深基坑的施工过程会影响到该地区的地质情况,特别是土层会发生移动。

因此,从深基坑工程施工的质量要求和质量标准出发,必须对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在施工过程中和施工结束前,定期观察各种情况,监测地面沉降和边坡位移。此外,要认真设计施工方案,加强监理工作,保护好基坑周边的人居环境,提高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水平和管理水平。最后,要加强对深基坑支护工作及其自身的管理,确保其预防工作的有效性,特别要注意地下水对其施工过程的不利影响。
2建筑工程技术与施工现场管理的现状问题分析
2.1积极进行建筑施工安全的管理
        我国建筑业施工安全管理模式相对落后。我们要借鉴和引用国外有关领域施工安全管理的宝贵经验,结合各施工单位特别是施工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特点、规模和企业文化理念,创新施工安全责任管理模式,运用施工单位的经验理论,抓住机遇,纠正忽视安全生产责任意识等不良观念,提高安全责任意识,积极参与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例如设立专职人员对现场施工进行安全监督,检查施工设备安全规范是否符合标准,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加强施工安全监管。这样更有利于增加施工单位的生产责任感,更有利于生产顺利进行
        2.2项目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完善程度较低
        不管是哪种建设工程项目,有关技术人员在根据建筑标准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案之前,都必须了解工程项目的规格和基本情况。然而,在不同的建筑工程项目中,施工条件和施工技术都略有不同,因此,在更为统一的标准下,存在着管理措施和施工制度等方面的缺陷,很难迅速的解决施工期间的问题。在制定安全目标时,如果各施工企业想要达到科学,明确的具体目标,就需要将目标一层一层地分解,切合实际地落实到各个施工主体和岗位,做好工作人员的监督工作以保证其去履行应落实的责任。另外,还可以通过考试等方法使从业者更为全面的提升对于安全施工生产的认识。
        2.3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程度低
        对于所有的建设工程项目来说,任何种类的机械设备和建筑材料的使用都必须符合适用的安全标准,每一位管理工作人员都必须更加了解安全管理知识。然而,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多数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中,工地的安全管理程度并不高。此外,一些管理人员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根本不在职,这就会直接的影响到建设工程项目整体的施工质量。
3 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优化措施
3.1提高施工人员的自身安全管理意识
把安全管理化繁为简,简单清楚的梳理并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强调现场施工安全对施工人员自身的重要性,时刻提醒施工人员,安全才是生命的基础。在施工期间也要对施工人员做定期的安全教育再培训,使安全意识进一步深入。在求效率的同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生产方针,实现安全生产最大化。
        3.2构建完善的建筑施工现场技术管理体系
        为了有效提升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必须对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并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明确规定技术管理的内容以及要求,让管理有据可查。(1)在实际施工前让施工人员对建筑图纸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明确施工重点以及施工技术要求,加强施工队伍的管理与制约,如此才能保障施工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提升施工效率和项目质量。(2)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施工技术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工作,对施工技术资料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总结,一旦发生技术问题能够技术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免影响施工进度。(3)应当在施工现场中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并对建筑原材料的使用数量以及质量等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保障建筑原材料的质量符合建筑施工标准要求,从根本上保障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是提升建筑企业社会形象以及增加经济收益的重要手段,因此,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加强管理力度,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提升施工效率,帮助建筑企业在经济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徐楷晨.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J].居舍,2019(36):43-44.
[2]李孟林.建筑工程技术与施工现场管理措施[J].城市住宅,2019,26(12):169-170.
[3]石欢吉,龚书贤.建筑工程技术及施工现场管理问题[J].绿色环保建材,2019(10):177+1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