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宗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51
摘要:本文针对强震区公路隧道震害类型展开分析,内容包括了隧道洞口震害、不良地质震害、断层段震害等,通过研究洞门抗震加固、明洞抗震加固、减震层的布置、加强基础处理、内部衬砌施工、设置抗震缝、钢筋网水泥加固等内容,其目的在于提高公路隧道抗震性,延长公路隧道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强震区;公路隧道;不良地质;减震层
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隧道工程属于重要组成环节之一。在隧道工程设计过程中,抗震加固设计属于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在此之前,需要对强震区公路隧道的震害类型和破坏机理进行客观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针对性设置相应的抗震加固措施,以此来提高公路隧道的综合性能,提高公路隧道运行效果。
1强震区公路隧道震害类型分析
1.1隧道洞口震害
根据洞口位置及所受到的应力状态和变形,隧道纵向强度较高且受围岩抗力制约,洞门难以沿纵向变形,因此,洞门变形可近似为平面应变问题;在长轴方向洞门有自由端,遭受地震时地震波能量以自由振动和变形的形式释放,处于平面应力状态。因此,当隧道洞口和洞门均处于软弱地层中时,地层位移较大,洞门易发生破裂与倾斜等破坏问题。此外,由于地震动力影响造成洞口边坡垂直与水平速度加大,使得洞口边坡的安全系数下降。如果长期处于该不稳定的状态,那么也会导致洞口坍塌的情况,影响到隧道应用的安全性。
1.2不良地质震害
隧道开挖中常出现超挖、涌水及挤压变形等问题,随应力重分布及调整,围岩发生位移后,逐渐产生拱效应等,隧道支护结构受到围岩体制约。但是,在浅埋、偏压及支护缺陷处,当隧道遭受地震作用时,围岩体的拱效应下降导致支护结构承担着主要形变压力和松弛压力,极易造成支护结构产生过量变形甚至支护结构开裂。对于此类情况,在发现问题之后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处理,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那么不良地质内的裂缝也会不断增加,在下次遇到地震后,也会在结构失稳的情况下,出现隧道坍塌的情况。
1.3断层段震害
与不良地质的危害性相类似,断层段震害的威胁性也非常大。相比于不良地质的节理发育、结构裂隙等问题,断层会在外界作用力影响下发生较大的位移。通常情况下,断层震害会导致断面出现向上或者向下的位移,这样也会造成整个隧道的支护结构出现横切的情况。在此作用下,还会对围岩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强震区的地震频率相对较高,在地震波的长期作用下,也会导致结构出现形变,在超过拱顶承载力后,便会出现隧道坍塌的情况。
2强震区公路隧道抗震加固设计要点
2.1洞门抗震加固
进行强震区公路隧道抗震加固设计时,洞门抗震加固设计属于基础之一。在具体的加固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合理控制隧道边仰坡的开挖高度,根据边坡地质特征,如不良地质、普通地质等,确定具体的开挖深度。同时借助锚固的方法对边坡进行加固,使其可以具备较强的稳定性。第二,在洞门施工时,可以在端墙和衬砌环之间进行加固结构的设置,常用的加固材料为抗震连接筋,以此来提高边坡结构的完整性,提升洞门的稳固性。第三,在洞门的合适位置进行抗震缝的设计,具体的设计要点在下文中会进行详述。
2.2明洞抗震加固
作为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洞抗震加固设计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1)做好洞身构造施工,根据强震区的基本特点,一般会优选钢筋混凝土来作为主要的施工材料,而且在墙背回填施工过程中,还可以选择浆砌片石来作为主要的回填材料,借助材料自身的弹性来提高整个结构的弹性抗力。
(2)做好回填高度的控制工作,同时对于衬砌结构进行合理选,将结构的弯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进而提高明洞结构的整体性。(3)在端墙和衬砌环之间进行加固结构的设置,常用的加固材料为抗震连接筋,以提升明洞结构的抗震能力。
2.3减震层的布置
就强震区而言,为了确保隧道工程的抗震能力,也需要在前期施工阶段做好减震层的设计。在具体的设计阶段,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做好相关内容的计算工作,如静力作用、荷载变化情况、结构形变量等。根据所得到的计算结果来确定减震层的设计刚度[1]。第二,在减震层的设计中,会优选一些弹性性能较强的材料,如选择浆砌片石来作为施工材料,进而提升减震层的弹性抗力,提高隧道结构的减震效果。
2.4加强基础处理
进行隧洞工程抗震加固设计时,基础处理也属于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强震区域的地质稳定性较差,尤其是在长期的地震作用下,大部分的基础围岩种类在4类或5类围岩,那么在前期处理过程中,需要利用注浆法、锚固法对其进行加固,以此来提高地基基础的稳固性[2]。(2)在对其进行处理时,还需要根据基岩的埋深情况来选择基础位置,如基岩的埋深位置相对较浅,那么可以将基础结构设置在基岩上,或者借助桩基、钢混底板等结构来加固基础,从而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固性。
2.5内部衬砌施工
在内部衬砌施工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做好明洞的衬砌加固设计,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可以了解到,在明洞衬砌的施工过程中,常用的加强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且在洞外墙体的设计中,则选择弹性强度较高的材料进行回填,从而提升明洞综合强度[3]。第二,加强洞身衬砌设计,通常情况下,就强震区域而言,会采用二次衬砌的方式来控制隧道围岩结构的形变情况。同时可以搭配锚固结构、湿喷混凝土法来提升结构的整体性,借此来提高隧道结构的抗震性能。
2.6设置抗震缝
在强震区域进行抗震加固设计时,还需要做好抗震缝的设计工作,结合以往设计经验可以了解到,为了提升震区缓冲效果,一般会设置1到3道抗震缝。并且在洞口设计中,其长度一般控制在18.0m-20.0m,同时搭配着合理的变形缝来提高抗震缝的应用效果。考虑到高震区的地震活动频繁度较强,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对抗震缝宽度进行控制,结合以往的设计经验,宽度在2cm到5cm之间即可满足应用要求,具体宽度还需要根据地震活动频率、区域地质构造情况等内容来决定,从而提高抗震缝的应用效果[4]。
2.7钢筋网水泥加固
除了上述提及到的加固措施外,钢筋网水泥加固也是常用的加固措施之一,该加固方法的主要应用原理是借助钢筋网水泥自身的耐腐性强、耐久性强、力学性质稳定、综合强度高等优势,来提升隧道的整体性能。在具体的应用中,需要先做好基础处理工作,前期做好地质勘察工作,明确不良地质、断层所在区域,根据具体情况来搭配钢筋网水泥参数[5]。利用湿喷法进行基础加工,随后再上方覆盖钢筋网,最后再用湿喷法来覆盖在钢筋网上,使其可以称为一个整体结构,提升隧道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强震区域展开隧道施工时,做好抗震加固设计属于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根据强震区的基本情况,明确震害的负面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来拟定可靠的抗震加固措施,不仅可以提高隧道工程的稳固性,而且能够优化隧道运行环境,提高行驶过程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葛正辉,田志宇,陈行.高地震烈度区公路隧道二次衬砌参数与抗震设防段措施研究[J].四川建筑,2020,40(03):276-277+280.
[2]孙耀明.强震区公路隧道抗震加固设计研究[J].低碳世界,2020,10(06):181-182.
[3]张良翰,吴荣琴.高烈度地震区公路隧道抗震设防长度的三维数值模拟[J].公路与汽运,2019(06):133-136.
[4]林文.公路隧道抗震加固设计研究[J].中国公路,2018(S1):114-116.
[5]范云霞,张春雷.高地震区公路隧道抗震加固设计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0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