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峰
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国内大多数城市都是地震区域,但在设计建筑物方面仍存在抗震设防不到位的问题,即便有所考虑,也会受历史因素影响,无法与抗震设防需求相适应。而且,大多数工程在使用中,功能会随之改变,亦或是受到施工因素影响,即便建设时的结构达到抗震标准,但经过地震作用后,会受到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积极贯彻并落实建筑工程抗震鉴定工作。基于此,文章将建筑结构抗震鉴定与加固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阐述理论和实践相关的内容,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加固;理论;实践
地震灾害会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而且还会引发建筑倒塌的情况,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通过建筑结构抗震效果的鉴定,可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发现,并采取应对的措施。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建筑结果抗震鉴定及加固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概述
建筑抗震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确保抗震效果的不断增强。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可以有效地抵制灾害,并规避建筑物受到地震的严重影响而损坏。要想不断增强抗震的效果,就必须要高度重视抗震设计的重要作用[1]。
一般情况下,在建筑物结构抗震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将预防作为基本原则,从根本上开展地震预防工作。如果发生了地震灾害,应结合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积极地采取必要的修复措施。这样一来,即可规避建筑企业与居民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另一方面,应结合地震的具体等级,考虑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要求。通常来讲,在抗震设计方面,要尽量遵循小等级地震原则完成设计,并结合中型地震的等级开展设计工作,以确保建筑修复的质量与效果。如果是大型地震灾害,应确保建筑物不会有倒塌的问题发生。
在实际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上述两项原则,若已经完成施工建设,还要及时鉴定建筑物抗震的性能,明确其可以应对的地震等级。在鉴定方面,最关键的就是要鉴定既有建筑和传统建筑施工方法、技术与形式等方面的差异,所以鉴定工作要分离开展[2]。
二、建筑结构抗震鉴定阐释
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鉴定,具体指的就是科学合理地判断既有建筑抗震能力。根据我国标准内容中明确指出,利用逐层筛选法,通过宏观控制措施合理地鉴定抗震能力与承载能力,并测试与鉴定要求不吻合的建筑结构,以标准为参考依据,实施必要的加固设计,并把检测衡量的指标确定为加固后鉴别能力,进一步简化建筑结构所具备的抗震能力。
一般情况下,建筑结构宏观层面的建筑鉴定,所包含的内容集中体现在建筑房屋高度、质量与平面等方面的检测,必须合理地结合非结构构件与结构构件,才能够实现建筑稳定程度与安全程度的优化发展。而在抗震鉴定建筑结构的时候,要借助简单方式展开检验[3]。如果建筑物的震级未达到6度,即无需开展检验工作。然而,必须要采取相对应的预防策略,并且规定鉴别抗震墙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建筑面积检验质量与效率的全面推升。
在鉴定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方面,抗震能力指标的作用不容小觑。必须要将多方面的数据资料加以融合,并实施必要的对比与分析,合理归纳并总结存在的相同部分,才能够确保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工作质量的提高,并且实现定量发展。
三、建筑结构抗震加固实践研究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既有旧城区实施改造与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对安全性与稳定性的考虑与分析,才能够确保实际使用面积的增加,并增强加固的效果,确保建筑外部结构更加美化。现阶段,标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为抗震加固效果的增强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措施。
首先,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方面,不仅要优化建筑物刚性能力,而且也要实现承载能力的提高。一般情况下,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将建筑构建截面不断扩大。以某老中级法院的改造工程为例,就是在既有的单跨框架内部增加设置了一个排柱,进而被改造成二跨框架,使得承载力和延性都随之提高,层高也不断下降。
其次,如果了解到建筑结构系统内部存在缺陷,则要借助断开结构亦或是增加设置结构的方式加以解决,以保证建筑结构所具备的承载能力以及变形能力得以增强,并且优化建筑结构综合抗震能力[4]。以某保安公司金库办公楼改造工程为例,断开处理L型结构,进而形成两个规则矩形结构,将砼剪力墙加设在原有的单跨框架当中,进而形成了框剪构造。
再次,在建筑结构变形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能够不断增强建筑结构自身的安全性与整体性效果。如果建筑结构缺乏合理性,特别是抗震能力薄弱的状态下,必须要对薄弱环节加以处理,增强布局构件的安全性。如果梁柱箍筋不充足,就需要增加粘高强碳纤维。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建筑结构的具体要求相适应,而且还可以不断优化美感。
最后,针对非建筑结构而言,如果与标准规定要求不吻合,就应当重点检查并且整改重点地段。
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固建筑结构抗震的时候,应严格遵循以下几方面要求:
第一,对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方案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求所有目标都能够具备可行性以及经济性的特征,但一定要在其中纳入寿命期的内容;
第二,针对重要部分应实施必要的改造,随后开展二次加固作业。与此同时,应科学合理地构建加固的方案,尽量规避加固处理地基的几率[5];
第三,选择使用多元化的灵活技术手段,完成加固与改造工作,并对混凝土钢筋等相关材料加以利用,完成加固处理墙体的目标,进一步优化整体效果,坚决不允许对既有的框架梁柱进行加固处理;
第四,对建筑结构所具备的刚性改变以及荷载的实际情况加以综合考虑,并且实现多方面的协调化施工作业,有效地规避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和施工质量的联系紧密,所以,要想确保抗震性能的优化,就一定要对施工过程加以控制,以保证建筑物可以更好地应对等级不同的地震灾害,以免出现倒塌的危害。综合考虑鉴定的结果,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
参考文献:
[1]邱航.现有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的若干问题[J].河南建材,2018(3):295-296.
[2]李永华,江志海,叶美娇, 等.典型砌体结构山地建筑抗震鉴定及加固[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8(1):122-129.
[3]刘仕锋.现有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初探[J].建材与装饰,2018(20):108-109.
[4]李永全.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的若干问题[J].低碳世界,2017(30):192-193.
[5]刘传超,王鹏.建筑结构的抗震鉴定方法及加固技术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3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