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大亮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安徽省马鞍山市231000
摘要: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或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地理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能够促进他们学习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构建与培养
引言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对当前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深度教学是一项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是基于传统教学浅表化、碎片化、形式化现象而提出的,与传统教学相比,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实施过程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和超越。虽然新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但是浅层学习现象还大量存在,为贯彻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地理课堂需要走向深度教学。
一、地理核心素养基本概述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思维方式包括对地理事物全面、系统、动态认识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学生需要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了解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对这些因素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做出一定的解释,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二)提高地理的实践能力
在地理学习中,实践活动包括户外地理调查、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合适的地理工具完成已建立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索活动有兴趣和热情,并能从地理视角理解和欣赏地理环境。
二、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必要性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地理课逐渐呈现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课堂教学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但仍然有浅层化的教学问题。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缺乏深度的保障,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固定化和形式化,教学评价不全面而且表层化。使学生未能得到较深的知识体验,不能对地理问题进行深刻的认知,导致思维不深入,对问题理解也不深刻,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得核心素养难以发展。因此,地理课堂必须走向深度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但又不是一味地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而是借助一定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探索一种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有效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真正实现学科能力的提高和素养的形成。
三、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进行人地协调观教育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核心观点。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地理学习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养成自觉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习惯。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地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机械化,所以他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要想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对一些人文地理知识进行趣味处理,营造或具体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感同身受、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如学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培养读图能力,了解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和环境意识,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美国农业纪录片,借助美国农场主的讲解和大量的景观图、地图让学生了解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然后,从价值观重塑角度,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对地理环境变迁、农业活动方式的适宜性展开讨论,并就如何借鉴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生产模式促进我国商品粮基地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提议。这样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二)开展地理实践教学以构建高效课堂
丰富的实践教学将使高中地理课堂生机勃勃,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强化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还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如空间定位能力、地理因果关系分析能力、地理特征分析能力等,这些能力不仅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用,也能让学生放眼全球甚至是宇宙,扩展学生的视野和心胸,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实践操作要求学生手脑并用,极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因而实践教学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三)关注现实生活,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
高中地理知识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对于学生来说,地理也是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其实,地理教与学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对区域地理知识进行构建重组,让学生带着地理眼光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很容易提高课堂生成效率,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但是,结合实际来看,在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都习惯根据教材安排聚焦区域地理或某一个主题,很少会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有效开展教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认知素养和实践力培养。要想改变高中地理教学现状,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发展,教师要改变封闭、狭隘的教学观念,关注现实生活,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将地理知识与人类生活环境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思维向开放的空间延伸,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实践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如在学习“常见天气系统”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讲述寒潮、霜冻、台风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台播出的城市天气预报录像片,让学生观看视频,以小组的形式简单分析天气图,探讨短时间内的天气变化原因和趋势,绘制天气预报知识小卡片,并从城市居民的角度提出应对措施。这样可以普及天气预报知识,让学生了解有关天气系统的知识和信息,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使学生在认知和能力方面不断完善自己。
(四)构建思维导图,促进知识迁移
教师开展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形成知识体系,教会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并且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到其他类似区域,进行灵活运用。例如,讲解必修三(人教版)“流域的综合开发”,教材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课本从地形、气候、水文、资源等自然条件综合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再根据自然背景探究其综合开发的方向和治理的措施。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构建“流域综合开发”的思维导图,教会学生掌握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的一般方法,再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试分析我国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学会知识迁移运用。
结束语
地理核心素养可以为地理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指导,使教学活动开展更加科学。因此,在地理核心素养基础上,高中地理教学需要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需要,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沛沾.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24):15-18.
[2]范锦丽.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J].亚太教育,2019(12):114-115.
[3]贾小云.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探究[J].学周刊,2019(36):60.
[4]林赛金.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课的落实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178-179.
[5]张保江.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8(15):65-66.
【作者简介】卢大亮1973年,男,汉族;安徽庐江人,大学本科,从事高中地理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