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明 李桥 李向阳
(1.2.3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将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高中历史课堂正在成为一个常态化的教学手段。然而,传统教学中的板书具有多媒体课件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将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板书的优势结合,助力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高中历史教学必须积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整理文献、亲历讲授和同行访谈的基础上,以期对信息化背景下高中历史多媒体和板书设计融合研究做出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育信息化呼唤高中历史教学做出深刻变革。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照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生动形象,界面美观,所承载的资源可以增加历史教学的容量、密度和广度,最大限度地促进历史课程资源开发,拓宽学生的眼界,对于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互动性和思想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正在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发生深度的融合,尤其是在公开课或者竞赛课中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展示教师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必备武器。
在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传统课堂模式似要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乎。传统教学中的板书设计不可避免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冲击甚至是摒弃。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板书,有的只板书课文标题或者随意写几个字,有的把板书内容搬到课件上,有的课件内容与板书重复,有的甚至连课文标题也省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的板书设计是否理应被时代淘汰?板书真的是可有可无的“鸡肋”?多媒体课件教学是否十全完美?多媒体课件教学是否可以替代板书?
诚然,传统教学中的板书设计服务于单一讲授式的学习模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整张黑板,学生用耳听、在教科书上做笔记,这种“以讲为主”“以教定学”“教教材”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师单方的信息传递,缺乏师生双方的信息互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板书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是传统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其特有的归纳性、启发性、生成性具有多媒体课件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中,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如容量太大,信息分散,容易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维跳跃,学生缺少足够的思考时间,很难抓住教学重难点;按部就班,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大打折扣。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教学和传统板书都是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各有优缺点,对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过分依赖和对传统板书一味排斥,以及将二者对立起来并非明智之举。两者怎样有机结合,互补互通,发挥各自的作用,又相得益彰?
一、将多媒体课件的集成性和板书设计的整体性相结合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浩瀚如海,拥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独特的、丰富厚实的课程资源。多媒体课件集文字、文本、 图形、图像、视频、语音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体,助力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可以轻松获取、开发和利用新颖多样、优质的教学素材,让逝去的历史瞬间变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同时,配合提纲挈领的板书设计,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整体认知,让整个课堂既立足全局,又注重细节。
例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本课时间范围可以上溯到13世纪《大宪章》的签订,下至英国当下,时间跨度大,涉及众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教科书囿于篇幅的限制,很难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因此,本课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积极进行历史课程资源开发,既关注历史教科书,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图片资源和概括的文字叙述,又关注了课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一,丰富的视频资料,如关于英国脱欧的国际新闻、央视《大国崛起》纪录片片段。第二,多样的音频资料,如贝多芬创作的颁奖音乐、轻音乐《David Nevue - The Water Is Wide》。第三,适量的图片资料,如《大宪章》原件、英王查理一世画像、英王威廉一世登基仪式等等。同时教师一边教学,一边板书,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总之,多媒体课件是呈现鲜活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和重要载体,而板书则是对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知识框架的归纳、提炼和总结,二者的相互使用,既能够带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受,最大程度地接近历史全貌,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又能够帮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信息中掌握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从宏观上理解历史知识的前因后果。
二、将多媒体课件的预设性和板书的生成性相结合
在历史课堂上,多媒体课件上承载的信息转瞬即逝,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谋划,合理布局,力求每个环节精准实施。然而,实际的教学过程是复杂多变的,学生的思维是丰富多彩的,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成性问题。相关实验表明:人们在识别一样东西的时候所用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直接看实物需要 0.4 秒、彩色相片需要 0.9秒、黑白相片需要 1.2 秒、线条图画需要 1.5 秒、语言描述需要 2.8 秒。[王松泉.板书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49. ]因此,传统的板书正好弥补了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这一局限,尤其是副板书记录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所带来的成果,它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字或者一个简单的符号。
例如,在《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一课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示意图。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何特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真诚地与学生进行眼神上的交流和心灵上的对话,将学生自由发言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并进行补充完善,最终形成相对完整的答案。本环节既尊重了预设环节的完整性,又灵活地处理了历史课堂的生成,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使整个历史课堂张弛有度,收缩自如。
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家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为此,教育部于2018年4月颁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具备过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显著优势,力图将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同时,板书作为传统教学重要手段,它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是学生学习的知识体系,不可或缺,我们应重新审视板书的价值以及与多媒体课件的关系,在反思和实践过程中,把多媒体和传统板书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方燎原.新课标高中历史板书创新策略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6(4):92-93.
[2]尹静杰.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整合[D].开封:河南大学,2015.
[3]付建中.普通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82.
【附记】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化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和板书的融合研究”(CJF18026)成果;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CJF2005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