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选修课在中职学校的教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0/9/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李瑞双
[导读] 为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学生发展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选修课程,重返传统文化,阅读思考、领悟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扩展深邃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习惯
        【摘要】为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学生发展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选修课程,重返传统文化,阅读思考、领悟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扩展深邃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习惯。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实践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引人入胜、催人奋进,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中华传统文化》选修课,对进一步探究中职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研究价值。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学校专业特点,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选修课程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开发的选修课程之一,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人文素质发展的独特功能,经过三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在课程研究建设方面进行有益尝试。
        一、《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开发建设
        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诵读、演唱、书写、配音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选修课程成为不同专业学生的跨学科思考和学习的基础,注重学生个性认知特点研究,为其他选修课程开发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课程,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掌握相关知识。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学习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根据需要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提高素养。
        二、《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提高中职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爱国情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提升审美境界。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情性提高道德修养。
        (二)能力目标
        通过重返传统文化,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逐步扩展深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习惯。
        (三)素质目标
        品味语言,领悟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思考,探索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努力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
        在学习中,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提升审美境界。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情性,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教学的总学时为32-36学时。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探究等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合作探究。


        三、《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研究价值
        依据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大纲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以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定位,为公共基础选修课程开发构建基本框架。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与传承、学生发展的缺失进行定位、丰富和完善,不断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多样化的学习选择机会,形成有利于培养和提升综合职业素质的选修课程,提高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拓展课程内容,体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有层次,学校课程特色,开展个性化的教学和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精心打造学生喜爱的《中华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将学生需要和教师优势相结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通过主题升旗仪式、学生读书比赛、演讲比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载体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学习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四、《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意义
        必修课程关注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生的一般发展奠定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基础。知识不断发展,不断走向分化、深化、细化的同时也不断地交叉、渗透、融合,传统的学校课程很难反映人类知识的当代成就,滞后于知识的发展,选修课则可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或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扩展学校课程的种类与范围,使课程充满活力,强化了课程与知识的动态联系。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每个学生的教育都会由于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学生个体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的学生都统一要求,更不意味着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每门课程上都平均发展或门门功课优秀。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赋予每个学生选择性发展的权利,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尝试改变过去必修课一统天下的格局,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重返传统文化,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逐步扩展深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习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努力探索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引发不同专业学生的跨学科思考和学习的兴趣,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坚持不懈,努力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会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李瑞双 (1967年9月生)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辽宁省金县
        职称:高级讲师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课程开发与教育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