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畲族自治县水利局 323500
摘要:随着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持续扩大,国家不断增加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在施工建设期间注重监督和管理水利工程质量。此次研究深入分析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所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合理有效的质量监督策略,希望可以全面提升水利工作的监管效率与效益。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措施
当前,我国治水工程的矛盾在于群众对水生态环境、水资源的需求与监管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在新时代发展要求下,不断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监督管理。现阶段,水利工程改革发展主要是遵循“补短板、强监管”基调,为新时代治水工程制定方向,并且指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方向。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多,且数量与规模大,技术工艺比较复杂,整个建设周期比较长,属于系统性、综合性工程。在前期规划设计到后期竣工运行,不管哪个环节存在安全隐患,都会导致整个工程存在质量问题。所以对于水利工程来说,必须加大质量监督管理力度,以此减少质量安全隐患,降低额外损失,促进工程的有序发展。鉴于此,水利工程必须遵循“防检结合”策略,从根本上提升工程质量。
1、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水利工程质量包含实体质量与工作质量,所以必须注重工程各参与方的行为规范,加强项目实体监督与管理力度,以此实现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当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监管力度不足,缺乏明确的监督主体
质量监督站多采用巡回监督与抽查方式,全面开展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委托第三方检测结构,抽检水利工程的原材料、实体质量与重点部位质量。然而由于受到人力与物力影响,因此导致不同工程监督与管理的差异比较大。由于水利工程的监管点多,且任务量大,极易导致工程质量监督力度薄弱,不能对工程质量进行全方位控制。在质量监督工作中,监督机构受到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由于缺乏监督责任的履行权力,从而无法贯彻落实监督指令,对政府监督的权威性影响比较大,管理与监督的震慑力不足。
1.2工程质量存在薄弱部位
对于正在建设的水利工程来说,存在较多质量薄弱环节,例如项目法人和施工企业缺乏质量管理制度,所应用的质量控制技术落后,没有深入解读国家法规和技术标准,从而导致执行力度不足。由于缺乏完善的质量责任机制,且没有分节质量管理目标与控制目标,责任人的职责界限不清晰,缺乏责任意识,从而导致工程质量的控制效果不理想。由于技术能力不足,且工程建设期间没有派遣专业的技术人员,部分施工人员缺乏建设经验,从而无法回复质量整改情况。正是由于存在以上问题,导致部分水利工程的实体质量和外观质量比较大,容易出现质量隐患,同时存在较多不规范行为。
1.3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
虽然我国制定了较多水利方面的法律政策,然而多数政策规定主要是完善质量监督工作。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期间,无法直接套用大型工程的管理模式,因此必须按照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然而,水利系统中的中小型工程缺乏统一制度规定。且多数质量监督机构的制度规定不明确,从而导致监督措施的而可行性比较低。正是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从而导致监督管理机构没有按照标准要求开展工作,从而导致水利工程监督效率低下,严重影响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
2、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路径分析
在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主要矛盾是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并且督促相关部门整改,消除水利工程建设与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全面维护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所以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路径如下:
2.1加大检查与监督力度
在开展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时,首先要扩大检查与监督范围,注重管理薄弱环节与部位,实行差别化监督和质量分类监督。
注重监督和管理工程重点环节与关键部位,强化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在发现问题后,必须及时组织施工企业开展质量研讨会,督促施工企业进行整改优化,以此提升施工企业的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工程项目处于可控制状态。
2.2注重质量监测与管理
质量监督的目的在于确保工程质量满足设计标准,所以必须结合质量检测与新闻给监督,加大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力度,实现质量检测与监督常态化。注重原材料、实体质量和中间产品的质量与性能检测,将上述检测内容落实到工程建设全过程中,以此维护工程质量检测的真实效果。此外,水利部门可以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和无损检测方式,全面检测工程存在的质量隐患。通过检测工程实体质量,同时对关键部位质量进行排查,可以发现建筑中所存在的质量问题,尤其是隐蔽工程的质量隐患,全面扩大质量监督与管理深度。通过质量检测方式,可以真实反映出工程建设的漏洞与薄弱部位,确保建设单位注重工程各参与方管理,监理单位科学控制施工过程质量,施工企业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2.3实行工程标准化建设
通过开展工程质量管理措施,有助于实现标准化体系建设,以此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制度。在管理期间,细致划分工程各参与方的质量标准与行为清单,以此形成标准化质量行为、施工质量控制与实体质量验收。在工程监督管理中,通过实行标准化模式,能够确保建设单位质量监督交底,注重行为检查、质量管理体系检查、实体质量检查与验收核备要求等,形成高标准的质量监督体系。
2.4提升工程信息化建设水平
在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中,推广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基于软件工程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工程监督管理技术,全面采集工程建设、质量监督与评定检测信息,综合分析工程质量信息,对项目质量管理状态进行评价,实现工程质量管理预警。在线监控和管理水利工程质量,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从根本上提升工程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2.5建立质量分级预警机制
按照日常巡检与实体质量检测所存在的问题,综合评价责任主体与工程质量,以此提出工程质量的预警信息等级,实行动态化考核与评估。应用风险预警机制的等级不同,所以采取的补救与整改措施也不同,必须及时督促工程各参与方进行优化整改。从根本上提升水利工程的管理效益。
2.6注重监督档案管理,积累监督资源
质量监督站在构建内部质量体系时,必须及时检测和抽查建设工程。在开展质量监督工作中,详细记录监督内容与结果。通过图表与文字等资料,可以保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完成工程质量监督后,必须及时积累价值比较高的技术资料,按照归档要求整理和分类,提升将资料递交给档案室进行存储,便于后期查阅和参考。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的质量与安全。由于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影响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因素比较多,所以必须关注工程质量问题,通过监督与管理措施,优化创新与改进管理模式,深入探索全新的管理路径,全面加大质量监督力度,从根本上提升水利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礼,张晔,谢慧,傅国强,倪立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平台实践——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水利,2020,15(08):53-55.
[2]廖良强,廖良春.新形势下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珠江水运,2020,22(05):36-37.
[3]林美季.关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低碳世界,2020,10(01):151-152.
[4]刘庆军.基于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数理统计学的假设检验应用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47(12):185-188.
[5]王夏青.做好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应把握的关键点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23(10):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