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拓展课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王慧霞
[导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

河南省许昌市毓秀路小学   王慧霞  461000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因此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越来越受关注,由此也产生了小学数学拓展这门课程。很多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小学数学教师也逐渐认识到数学拓展课的重要性,但是,面对这全新的领域,到底怎么样才能上好这门课,是很多教师正在思考的问题.下来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作出简要分析,期望能为一线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小学数学拓展课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拓展课;价值;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拓展课是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扩充、开拓、扩展、延伸、展开的课堂教学.的学习素材源于教材,宽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并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很强的探究性。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它直接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读”懂;也不能简单地靠教师讲解与示范,把学生“讲”懂。
        一、小学数学拓展性实验课程的价值
        在当前教学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小学数学拓展性实验课程的价值,概括来看,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借助于小学数学拓展性实验课程的应用,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小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同时还需要积极地开拓学生的知识眼界。而拓展性实验课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的应用,恰好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其次,通过扩展性实验课程在小学数学之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之所以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和“一刀切”的教学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借助于扩展性实验课程,可以实现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效果。
        最后,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扩展性实验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动力。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课本知识,同时还需要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扩展性实验课程强调的就是实验精神,这对于小学生的探索精神的养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数学拓展课开展策略
        (一)创设有效情境,发展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数学学习得以有效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若没有问题,学生也就没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拓展课中,问题驱动探究任务,问题引发思考深度。因此,拓展课教学首先要创设有效的情境,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需求。有效的情境必须具备思考性、趣味性、挑战性和。
        1.创设富有思考性的情境教学
       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它的核心目标是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需富有思考性,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
        2.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情境
        小学生喜欢趣味的故事、动态的图片和游戏。因此,拓展课的情境创设需符合学生的心理,将探究的主题融入趣味的故事中或者好玩的游戏中。



        3.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挑战性的情境,为学生创造经历“研究数学”的机会,同时也为他们创造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研究中找到自信,并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的数学观。
        (二)拓展课素材的选择
        1.深度挖掘教材知识
        教材是小学数学学习的“根”,离开了教材的拓展课程是“无根之木”。我们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已经学了很多小学数学课程内的知识了,为什么还要再学习拓展课程呢?要避免给孩子新的负担。因此,拓展课程的开发,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再“研究”、再“设计”、再“实践”……甚至于“重组”。换句话说,是让学生更加“吃透”教材,从而内化知识,提高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教材中的空白之处来给学生教学,例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预留一些想象的空间,即让他们思索有哪些图形是组合在一起的?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组合在一起之后,其具体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等,皆是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的内容。在思考结束之后,教师再进行教学,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兴致。
        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看不见的空洞留白挖掘出来,让学生观察其中的奥秘,使教材在“无中生有”中变厚,增值,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例如,教学“数据处理”这一内容时,教师便可以依据教材中的“扇形统计图”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家里各类食物占据的百分比。而若是要学生归纳这一内容,学生便需要与自己的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这样,便可以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运用起来,这对于提升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在统计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依据教材中的内容,制作扇形统计图,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处理数据的方式方法,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知。这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有很大帮助。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任何图片、习题以及各种板块中的知识等都应该仔细研究,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研发。
        2.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
        在开发拓展课程的时候,要依据教学大纲兼顾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避免学科之间内容的重复,也能从中挖掘出数学的内涵,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减少课时数量,解放学生。
        3.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般来说,对学生拓展性课程内容的学习情况宜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查方式进行评价,而不应成为期末学业考试的必考内容,否则就容易使主动、积极的实践性学习降格为被动的巩固与训练,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这与我们实践课程改革、构建学科拓展性课程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内容选择不应增加知识,而应以解决问题和发展思维为重点。
        总而言之,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实现课堂活动的有效拓展就变得极其重要了。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开拓思维,为学生开展丰富的拓展实践课堂,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发散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英荣.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学周刊,2018(12):55—56.
[2]李于图.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8(22):63—64.
[3]吴倩玲.关于小学素质教育中数学拓展实践文化的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8(09):26—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