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中段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徐明亮
[导读] 数学探究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并尝试解决问题,以此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

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碧霞学校   徐明亮   334108

摘要:数学探究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并尝试解决问题,以此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践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特别注重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段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探究是提高学生学习欲望的关键,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上,学习知识。数学学科是小学教学中十分很重要的学科,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就需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原则
        (一)共性与个性发展原则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控力比较差,对大人的依赖心理比较强,同时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动手实践,并且不同的学生在兴趣爱好上有所不同,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协调好学生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让学生可以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促使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投入数学课堂上。
        (二)开放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坚持开放性原则,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时间、空间处于开放状态,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践、实验等各种方式来开展探究活动。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探究结果的开放性,不能给学生设定“标准”,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性,探究出不同结果,以此更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生活探究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就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探究情境,指引学生融入情境中,实现自主探究。生活,是学生在学习中接触较多的部分,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学生对外界的接触并不多,学生的学习只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就要懂得扩大学生的生活范围,向学生传输新的数学世界,帮助学生找到数学学习的途径,加强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例:比如学校里有很多种美化环境的建设,如花坛、甬道、操场等,这些都是由一个个图形组成的。沿甬路种植的小树通常是用砖在底部砌成正方形的。操场一般是长方形的,花坛大小不一,有正方形也有长方形的。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学校的俯瞰图,让学生在俯瞰图中找到隐藏的图形。学生找到图形后,让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哪些是长方形的,哪些是正方形的。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事物。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一步一步找到知识的关键,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开展趣味的教学活动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记忆进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枯燥性,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上,教师就需要开展具有趣味性的课堂活动,以此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在实际中,小学生很喜欢自己动手尝试做一些东西,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比1/2与1/3的大小时,有的学生认为2<3,所以1/3大,对此教师不需要立即评价学生的答案,而是组织学生开展这样的探究性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画两个圆,然后将圆从纸上剪下来,将其中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将另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让学生从中选出1/2和1/3,并进行比较,学生经过实践操作就会发现1/2比较大。这时教师指引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分子都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在这样的探究性活动中,学生可以实现动手、动脑的良好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强化了学生实际探究效果。
        (三)利用小组合作降低探究难度
        小学是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初级阶段。学生受自身生理基础条件的限制,逻辑思维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弱。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数学知识的探究。然而,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必须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解决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差的问题。小组合作教学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推进数学知识的教学,降低了数学知识探究的难度。
        例如,在“面积”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先将学生们分成了几个知识探究小组,然后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下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分析:
        1.物体有没有面积?你感受到物理的面积了吗?
        2.物体面积的大小怎么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应该怎么用术语表示?
       在这节课中笔者以小组合作教学的形式推进了面积概念探究活动,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绝对权威”地位,弱化了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焦虑和紧张,形成了良好的知识探究氛围,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以学生合作的方式减小了数学知识探究的难度。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采取现代化、多样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以此强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艳.浅谈小学数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
[2]蓝芳.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