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教学案例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杨幼平
[导读] 本课主要介绍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主要思想家、军事家和他们的思想主张,以及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梅州市学艺中学    杨幼平   514021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主要思想家、军事家和他们的思想主张,以及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属于思想文化史,在历史发展中,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动荡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大变革时代的表现,同时百家争鸣也为统治者选择治国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课程标准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目标
        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与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多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通过“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时间的介绍,让学生识记春秋战国的时间段,即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通过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原因的分析,认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原理以及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的原理。通过对儒、道、法等家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引导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的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对孔子教育成就的学习,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场景:孔子高坐杏坛,弟子端坐听讲
        孔子: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国家只有两个字仁”和“礼
        弟子:弟子不明白。怎么样才能做到"仁”?
        孔子: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干万不可强加于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弟子2:那请问怎样才能做到“礼”呢?
        孔子:不同阶层的人要加强个人修养。国君要有国君的风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诚,长要有长辈的表率,晚辈有晚的顺从。这样人人循规蹈矩,岂不天下太平。
        众弟子:弟子明白了。
        教师:孔子的弟子们明白了,同学们明白了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到春秋战国时期领略中华文化的渊源流长。
        设计说明:用学生别开生面的“话剧”导入,引生入胜,激发起学生对春秋战国思想文化的强烈的探知如欲望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社会大变革一一文化勃兴的启奏曲
        (孔子生平)孔子三岁丧父,幼年生活盆困,曾做过委吏(管理合库)和乘田(放牧牛羊)这样的小官,由于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三十岁时便开始开私学,广收门徒,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卓有政绩,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54岁时因鲁君不听相劝,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鼓吹恢复西周的制度。他带着弟子到过7个国家,但未能得到任用,14年后回到鲁国,专门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和传播工作后逝世。
        教师引导:了解了孔子的生平,你认为孔子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孔子是个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为学派的创始人。



        展示: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
        引导:依据材料,孔子提出什么思想?
        引导:孔子对“仁”做了哪些具体的闻述?
        学生:主张“爱人”,爱惜民力。
        引导:依据材料,孔子要求统治者在实践中严禁哪些行为?
        学生: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师:通过以上分析,下面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讨论归纳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学生在学习组长的带领下归纳总结)。
        学生: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学说(基本思想),主张“爱人”,爱惜民力(具体阐述),“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学法指导:在课本上做好标注,加深记忆
        教师:同学们还能说出有关孔子思想的名言吗?
        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设计说明:以上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列举名言,加深理解和记忆)
        展示:《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不分盆富贵贱比较盆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受教育。
        引导:孔子要求我们应该掌握什么科学的学习方法?
        生:在学习上我们要持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温故知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思考:我们今天如果研究孔子的话,可以主要查阅哪些古籍?
        归纳:文化成就:整理古籍《诗经》、《尚书》,根据鲁国的历史编写《春秋》,言论记录在儒家经典,要求学生作为常识记忆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我知《论语》有多少:《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子集,成书于战国初期;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讨论: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特别是战国时期,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的斗争十分剧烈。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变革和斗争,必然反映到思想领域来。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出发,针对当时社会变革,纷纷著书立说,发表不同主张,互相展开争论,就出现了“百家争吗”的局面。
        动手制作:阅读教材归纳出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自己动手制作相关表格,并填写。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出示表格.教师选出优秀者展示。
        六、教学反思
        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背本课的知识口诀:孔子相传为圣人,思想教育都精明,主张“爱人”察民情,“为政以德”反酷刑,办学收徒三千人,因材施教。启发学生多思考,主张温故而知加新,言行收录在《论语》,儒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家创始人,学说记在《道德经》,主张事物对立面,正反两面要想清。百家争鸣好形式,“墨儒道法兵”在此,“兼爱”“非攻”墨主张,“仁政”治国是孟子,道家代表是庄子,主张“无为”而来治,法家代表韩非子,反对空谈倡“法治,兵家鼻祖是孙武,《孙子兵法》论军事。通过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粗浅的认识:第一,核心素养目标更注重对学生品德的提升、人格的塑造和叙述历史能力的培养;第二,核心素养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第三,核心素养目标更注重求真求实。核心素养目标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得到更好的凸显。
注: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策略探究"(课题批准2019YQJK2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作者是首批梅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