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主体结构工 程施工技术分析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蔡永康
[导读] 随着经济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使我
        摘要:随着经济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使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繁荣和发展。但是,随着当前阶段人口上涨速度过快,城市人口涌入过多,使得城市土地资源更加紧缺。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加大了对建筑工程的投入,使建筑工程从传统的矮层建筑物提升到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这样就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但是,在这一过程当中,如果在施工中没有把握好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就会导致整个楼体出现质量问题,从而威胁到居住在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此,这就需要相关人员严格把控建筑物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关键词: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
        引言
        如今,建筑事业正快速发展,对建筑主体结构施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施工条件制定行之有效的施工技术,以此保证施工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1建筑主体结构施工重要性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讲,建筑主体结构占据重要位置,其关乎着建筑工程项目整体质量和功能。近些年,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促使了建筑功能多样性,随之主体结构形式也愈发多样,在实际施工中,对建筑主体结构工程的要求也在逐渐升高。为了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施工单位一定要给予建筑主体结构工程高度重视,通过应用现代化的施工技术与手段来进行主体施工,保证其满足当前社会大众的多元化需求。所谓建筑主体结构指是指建筑地基之上的部分,地基是承受建筑荷载的主要部分,在具体施工中,一定要保证建筑地基的牢固性与稳定性,保障地基能够完全承受建筑整体的重量。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项目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建筑地基,其二是建筑主体结构,所以保证建筑主体结构和地基工程的施工质量关乎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与社会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
        2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2.1测量技术
        施工测量技术是施工准备环节中的重点内容,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准备环节实行的好坏对施工的进度和质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要保障高层建筑施工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就必须保障施工测量的精确性。施工测量技术主要是对施工所用到的数据进行测量,一般是对轴线、标高进行数据的测量。如果在对该数据信息测量时出现误差,就会对后期的施工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在对高层主体结构中的管道井测量时,如果对管道的垂直度测量错误,就会使管道无法正常使用。在施工测量的过程中,对测量数据的影响因素是较多的,有人为因素影响也有外界因素影响,所以为了保障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精确,在选择施工团队时应该选择专业性强的队伍,还要保障测量所用的经纬仪、全站仪、水准仪等设备的精确性。在对沉降变形量的测量和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时需要使测量满足相关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
        2.2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在建筑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钢筋工程属于重要工序之一,在绑扎钢筋开始之前,工作人员需要结合施工图纸设计内容和施工规定要求,确定出科学合理的钢筋绑扎规格和形势。为了能够确保钢筋绑扎质量符合施工要求,需要在绑扎顶板和梁等水平构建钢筋时,能够提前铺设模板提供行人通过,钢筋绑扎结束之后,工作人员要详细检查绑扎效果,及时处理隐蔽工程的施工验收手续,并在施工处挂出标识牌。在钢筋绑扎过程中产生的交叉点,需要全部使用铁丝完成绑扎,双向受力的刚健昂也需要进行全部钢渣,确保绑扎的铁丝呈现出八角形的形状。在施工中如果施工结构和形势比较复杂,施工人员需要仔细研究和探索钢筋穿插的正确顺序,施工人员要跟技术人员做好沟通交流,共同探究钢筋绑扎顺序,排除质量问题出现几率。


        2.3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为了能够有效的预防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问题,就应对混凝土结构中使用的水泥、粗骨料、细骨料以及添加剂等方面进行控制。在选择水泥时,需要施工人员根据该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强度高、水化热低的材料,并确保水泥材料能够达到合格标准;在选择粗骨料时,应选择表面粗糙、颗粒均匀、碱性反应小的粗骨料,并需要确保粗骨料中的有害物质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在选择添加剂时,一般会选择膨胀剂或减水剂,通过添加剂可以使混凝土材料的性能得到明显提升,降低裂缝出现的可能性,那么,在使用添加剂时,应对膨胀剂或减水剂的种类、掺入量进行充分考虑,进而才能达到膨胀的效果。在调配混凝土时,尽量降低水与水泥的比例,并对投放配料的时间进行把握,绝不可以私自在其中添加材料。在运输混凝土材料时,需要确保混凝土储存罐转动的速度,大约为每分钟转动六次。在搅拌车开始工作之前,需要在高速状态下,持续运转4-5min,进而使储存罐中的混凝土能够充分的混合在一起。
        2.4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主体结构工程实施期间,为加强结构的稳定性,作业人员借助模板支护功能,提升建筑整体稳定性能。各施工项目在配置主体结构时具有差异性,具体表现在结构外观样式、施工材料等。因此,大部分施工单位采取模板制作的方式加强结构支撑效果,通过原材料加工方式,以减小投资力度,优化施工成本。依据高层建筑的施工要求,对主体结构的稳定性、材料自重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为此,施工作业中,钢板为模板材料的主要表现形式。支护技术有多种表现方式,具体包括永久性、临时支护。施工单位应结合自身经济条件、建筑结构具有稳定状态等因素,综合确定支护形式。与此同时,在模板拼接期间,应严格检查接缝的密封状态,尽可能地减少后续施工期间发生不利事件,如跑浆、漏浆,此类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施工质量。此外,搭建临时支护方式时,应关注模板拆除的作业项目。模板拆除的流程为倒序的安装流程,以此增强支护效果。
        2.5砌体工程施工技术
        在建筑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的选择建筑材料,只有确保强度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并经过试验合格之后,才能够投入到建设施工中去。砖块要提前48小时进行湿润,避免砖过于干燥需要一遍浇水一边砌筑的情况出现。在砖砌体施工过程中要上下错峰内外搭砌。在砌筑项目施工过程中要提前进行试摆施工,尤其是多孔砖的孔洞和受压面呈现出90度直角,只有提前进行试摆才能够了解施工问题。气体水平灰缝砂浆空瘪程度不能超过百分之二十。竖缝砌筑不能过度刮浆还需要配合进行加浆填灌的方式。门窗洞口的预埋木砖和铁件预制砼不能跟多孔砖的大小尺寸出现差异。砌筑项目施工质量,对于主体结构的工程建设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需要针对砌体项目实施动态控制,提升砌体工程建设质量。
        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发展的越来越快,建筑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因此,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主体结构质量,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质量。这就需要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当中,严格按照施工流程进行规范化的施工,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主建筑物主体结构的施工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正鹏.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探究[J].居舍,2020(04):62.
        [2]马帅,王江平.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建材与装饰,2020(03):47-48.
        [3]王义红.浅谈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J].中国建材科技,2019,28(01):111-112.
        [4]姜冰.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绿色环保建材,2020(3):171+173.
        [5]黄迅.高层建筑主体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安徽建筑,2018,24(4):116-1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