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技术在市 政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万旭文
[导读]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快速建设和发展,其他中小城市规模也逐年扩大,城市化促进了经济高速发展,为人民生活带来的便利,推动了社会快速进步,然而为保证城市的正常运作,每天都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其中水资源是不可缺少的资源之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丰富国家,淡水资源占全球6%,人均达230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人均可使用水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却是人均水资源消耗最多的国家。受到区域分布、季节的影响,城市水资源紧缺状况越来越突出,当前很多市政给排水系中节能技术还没有得到重视和应用,因此研究合理的节能方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是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节能技术;市政给排水;应用
        引言
        随着对环境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家提出节能减排的政策。故此,在排水工程建设上,各个建设环节都要制定高效的节能减排的计划,重视资源节约。市政给排水工程中,应该重点实施节能计划,在其设计过程中,通过相关的技术手段降低能源的消耗,并提高其能源的利用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1市政给排水工程概述
        当下我国城市基础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市政给排水工程作为重点项目,其作用意义重大。市政给排水工程主要是以城市数量供给、科学配置及安全保障为主,从项目施工范围及规模方面都要求较高。另外,市政给排水工程不是单一片面的简单流程,而是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管理、系统布局,在施工设备、施工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也极为考究。市政给排水工程多为地下水网布设施工,需要对布网情况与施工现场进行深入了解、系统掌握,才能起到优化项目、节能降耗的实际作用。因此从城市长远战略发展角度出发,加强对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技术应用十分必要。
        2节能技术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
        2.1合理运用太阳能
        太阳能是最为普遍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应用太阳能能够有效减少排水工程的资源消耗,同时还能保护环境。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建筑物的实际情况以及太阳光照时间、范围进行合理设计,才能够将太阳能发挥到最佳状态。例如,建筑物高度过低,在布置太阳能设备时可以采用分散布置法,并在合理的地点安排相对应的排水管道,每户出水的管道都能保障在总管道井中,在保证其集热板能够有效工作的基础上高效完成排水工作。对于较高的建筑物,可将太阳能布置在同一处进行集中供热,也可以直接运用太阳能供热,之后在水箱内设置相关测量水温的加热设备,控制太阳能源收热系统,保持供热温度的稳定,合理运用太阳能能够有效节约能源的消耗,并起到环保的作用。
        2.2合理分配给水管线压力
        对城市建筑群给水普遍采用二次供水模式,但供水满足率低,必须充分利用市政管网提供的压力,同时根据建筑密度、建筑物高低采用不同的供水规模,高层建筑给水方式一般由几种给水方式相互组合而成,例如高位水箱给水、变频泵给水、气压罐给水、管网叠压给水,且选用的组合模式因建筑结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其中超高层建筑给水方式最为复杂,因高层建筑涵盖功能多样,结构十分复杂,且水资源消耗量大,必须采用泵组加压供给,因此给水方式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节能效果。市政给水时会对给水管路系统产生压力,逐渐导致给水系统老化损坏,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前期,必须计算给水系统的供水压力,并采用减压节能技术,将给水管线压力设计在一定范围之内,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降低水资源消耗,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通常建筑给水水压0.5MPa即可。高层建筑给水设计时,采用高位水箱供水方式以适应市政供水压力周期性不足的问题,生活用水先被输送至建筑高层生活水箱中,再依靠水的重力作用向下供给到用户,该方法即可保证正常稳定供水,也可实现高效节能利用水资源,但是必须合理设计水箱深度,以免受到外界污染时,水箱中水体不容易排出和净化。


        2.3雨水系统规划设计
        雨水系统是市政工程给排水系统构建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合理规划雨水系统,对于实现水资源节约及循环利用有着显著效果。传统给排水系统中,只是设置简单环节,将雨水有效排出,并未考虑到雨水收集及循环利用这一环节,这导致水资源浪费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而应用节能给排水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排出雨水,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还能够将多余的雨水收集起来,进行有效利用,从而达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能环保的目的。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在设计过程中,有必要对雨水收集系统实行科学规划和考量,加强雨水收集的实时性、有效性,同时设计中需结合区域地质环境、气候水文等特征,对雨水收集系统予以调整和完善,加大雨水收集及循环利用率,完善市政建设中,水资源供应的充足性,合理性。
        2.4合理应用海绵城市理念
        2.4.1绿化带设计
        一般情况下,在对绿化带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需要明确以下几点注意事项:首先,做好雨水搜集。积极践行海绵城市思想,遵循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针对雨水搜集功能进行优化设计,包括对绿化带材料、高度等各项指标后进行规范设置。以高度为例,正常情况下应该设置为15~20cm,并且要超过该区域内的土壤高度范围值。其次,做好水质过滤。通常选择种植土、设置砂石层的方式对雨水进行过滤处理。同时,优化排水功能,针对绿化带内部布局,对排水装置进行优化设计,合理设置明沟,方便雨水有效排放,避免雨水积压而给绿化带植被正常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2.4.2路基排水设计
        在路基环节积极践行海绵城市理念,做好排水设计,能够保障道路使用寿命,避免雨水积压而造成坍塌等不良风险发生。首先,在路基排水系统设计之前,需要做好现场环境条件全面调研,了解当地的降雨量以及气候条件具体变化规律等,对路基土质情况进行检测与分析。之后,本着强化路基排水性、透水性功能的原则对工程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同时,重点加强对填补技术的优化设计,在填补材料的选择上要严格把关,尽量选择透水性能较高的材料,保证路基结构更加稳定。
        2.4.3人、车行道设计
        在道路体系中,人、车行道所发挥的作用也十分突出,同时在排水功能方面具有严格要求。因此,设计人员需要针对以上两个模块就具体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首先,进一步规范人行道的设计。基于海绵理念对人行道所处的地理环境进行全面分析,有效掌握降雨量等指标。在进行工程方案设计时,对所选择的材料进行规范,加强透水材料的选择,能够有效地避免在降雨量高的季节,出现雨水积压等不良风险,也能够实现人行道表面温湿度的动态调整,从而保其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同时,做好车行道设计。在海绵城市理念背景下,设计人员需要在铺设材料上进行创新,用其他类型的材料替代柏油路面,从而保证车行道表面有较强的透水性。
        结语
        市政给排水工程是保障城市日常水资源供给以及污水排放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加速城市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给排水系统中有效应用节能给排水技术,可以在保证城市给排水质量的基础上,有效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明进.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应用浅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9,(12):25,28.
        [2]郭锐,侯艳薇.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中节能给排水技术的应用浅析[J].居舍,2019,(21):106.
        [3]肖璟.给排水工程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应用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13):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