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市政道路软土地基处理施工技术

发表时间:2020/9/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5月第13期   作者:王飚
[导读] 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城市化建设,市政道路建设项目也随之有所变化,在规模与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多,且随着市政道路施工技术的更新与精进,施工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市政道路愈加重视施工的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摘要: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城市化建设,市政道路建设项目也随之有所变化,在规模与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多,且随着市政道路施工技术的更新与精进,施工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市政道路愈加重视施工的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通常情况下,软土地基有着流动性强、含水量高、孔隙大以及沉降性的特征,在施工技术不到位的情况下,容易进一步影响软土地基的质量,对于本身抗压强度不足的软土地基造成进一步的损害。
        关键词:市政道路;软土地基;施工技术
        一、软土特征分析
        第一,软土具有高含水量的特征。根据软土数据调查,其含水率一般情况下是在40%到60%之间,至今检测最高含水量的软土有180%,是较为特殊的软土。同时,软土液限的数据也在40%到60%之间。另外,软土的含水量与液限呈正比关系,液限越大,含水量越高,这一现象的存在,使得软土呈现了压缩性低、抗压性不强的特征。而根据软土的压缩系数检测发现,常见的软土压缩系数在0.5Mpa-1到1.5Mpa-1之间,压缩指数则在0.35到0.75之间,可见软土低压缩性的特征。第二,从软土的样态观察来看,天然的软土层样态为正常固结状态。第三,软土还具有明显的触变性、蠕变变形以及低渗透性的特征。
        
        二、市政道路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分析
        基于软土本身的性质与特征,软土在道路施工过程中是无法作为天然地基进行施工的,必须要合理利用软土地基施工技术,改变软土地基的情况,从而让软土地基在投入使用后,能够在交通荷载的压力下,降低软土地基不均匀下沉、变形等问题发生的概率。通常情况下,软土地基发生裂缝等病害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软土地基下沉现象。因此,市政道路施工单位需要严格把控软土地基施工阶段的工艺施工,致力于提升软土地基的质量。从效果上看,加强市政道路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应用管理,不仅能够高效的完成工程成本管理,还能够为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利帮助。
         1.常见市政道路软土地基施工技术
        常见的市政道路软土地基施工技术有表层排水技术、砂层垫技术、换填法、抛石挤淤法、稳固剂表层处治法、强夯法、土工合成材料法、水泥搅拌桩法、精力排水固法、碎石桩法、反压护道法等。从这几个常见的市政道路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来看,其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置换应用、挤密、胶接固结以及排水固化四类应用的施工技术。而具体的划分情况为:
        其一,换填法和抛石挤淤法是应用在浅层软土地基所使用的,具有置换作用的施工技术。换填法是指在市政道路软土地基施工过程中,对于深度不高于3m的软土地基,将路基软土挖除,回填比软土强度、压缩性更加优秀、更加符合市政道路地基要求以及标准的土、砂等材料土,并且采用分层压实的工艺进行处理,保证地基质量。而抛石挤淤法则是应用于深度在3米到4米之间的软土地基处理施工,主要施工流程是将片石投掷在软土层,利用片石的重量以及软土层土体挤压排出淤泥的过程。在采用抛石挤淤法前,施工团队需要进行探测,确保其没有硬壳土层、表层厚度较差,符合抛石挤淤法的施工要求。
        其二,碎石桩法、强夯法是应用于软土地基施工中,具有挤密作用的施工技术。碎石桩法主要应用于填土、黄土等软土地基处理工作中,其工作流程是在离地面10米到40米高度,放置重量在10t到40t的重锤,通过重锤自由落下的重量进行软土地基夯实施工的技术,通过此种技术,利用冲击力来压实软土,提升软土强度。碎石桩法则是指在软土地基中,装置由碎石组装成的竖向桩体,在软土地基内部建立复合地基的施工技术。
        其三,水泥搅拌桩法是具有胶接固结作用,应用于软土地基施工的技术。其工作流程是,借助水泥的固化剂作用,利用机械设备将水泥和土体进行桩体处理,利用水泥与土体之间的反应,形成复合地基。


        最后,土工合成材料法是常见的排水固化处理的施工技术,其具有非常良好的滤水性特征,而且在施工方面,对地基的影响小,性价比较高,结合土工合成材料法能够有效提升材料强度,优化材料延展性能。除此之外,表层排水法、砂垫层法以及稳固剂表层处理法是常用于表层的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砂垫层法是在表面进行砂垫层铺设的施工技术,铺设厚度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具体应用。稳固剂表层处理法,是将一些具有稳定性的材料,如石灰、水泥等材料,将其与表层软土混合渗入,以此提升软土表层地基的强度的施工技术。表层排水法则是在软土地基表面挖沟槽,通过排水的方式降低软土地基含水量的施工技术。
         2.常见市政道路软土地基施工技术问题
        纵观市政道路常见的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应用情况,发现其仍然存在一些影响较大的问题。具体来讲:第一,虽然当前阶段有着多样多类的软土地基施工技术以供施工单位选择与应用,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部分施工单位并不能依据市政道路施工需求、软土地基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最优的处理方案和技术,在施工技术选择方面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软土地基的处理效率,甚至选择了最不合适的施工技术,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不能造成软土地基施工目标。第二,不同的软土地基施工技术有着不同的应用施工范围,从客观上看,软土地基施工技术是具有实践性的特征的。所以,针对部分施工过程中,不能明确每种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应用范围的情况,是必须要正视的问题,也是作为软土地基施工人员必须要研究的问题核心。
        三、市政道路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发展研究
         1.重视施工人员在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实际应用水平的提升
        首先,针对目前市政道路软土地基施工技术,需要做好基本应用情况、要求、技术标准等相关要素的整理与总结,做好技术的应用分析工作,将每个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实际应用摸透。其次,根据施工人员的实际情况,在单位内部进行以“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应用”的专题分批培训,定期进行检测,提高施工人员对于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应用知识与技能的认知与掌握水平,从而为施工人员的实际应用水平提升奠定基础。第三,在软土地基施工前期准备阶段,施工团队需要针对施工技术的应用,提前做好施工方案,并就此展开相关的讨论与论证,选择最佳、性价比最高的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应用方案。
         2.加强软土地基施工质量监督与管理
        第一,针对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应用,需要完善相应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设置专人专岗,明确岗位职责,按照要求配备符合要求的工作人员,并对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应用情况展开监督与管理,加强外部监督力度,以此加强管理。第二,完善软土地基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的制度,对软土地基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的流程、要求、标准等要素,以明确的条文制度罗列出来,以指导软土地基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第三,完善相应的奖惩条例,针对软土地基施工不到位、不合理的地方,采取严格的措施进行处理,加强警示。
结  论

        总而言之,软土地区是市政道路施工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施工作业区域。软土本身具有的性质,如低渗透性、低强度、高含水量等特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软土地区施工作业的难度。而且,我国一直强调市政道路的施工质量,软土地区地基施工质量,如果达不到标准,没有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施工技术进行相关的作业,那么必然会影响市政道路投入运行后的安全性,甚至道路安全事故概率也会增加。因此,市政道路施工始终致力于软土地基的施工研究,尤其是软土地基施工技术方面的应用研究,现阶段,我国常见的市政道路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种类多样,但是,施工过程中并不能随意选择,而是要基于地区软土的性质、施工需求、软土层实际情况等要素,制定最为合理的施工方案,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软土地基施工技术,才能保证软土地基的质量符合市政道路的要求与标准。
参考文献


[1]谷成华.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施工的技术要点[J].住宅与房地产,2020(18):213.
[2]史永翔.道路工程软土地基施工处理技术措施解析[J].科学技术创新,2020(17):128-129.
[3]曾正万.市政道路软土地基处理施工技术[J].珠江水运,2020(1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