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索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县域城镇化战略和空间格局,提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传统产业传承发展并举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落实耕地红线、生态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以及合理用地等土地利用布局,以及构建以不同层次功能圈为基础的村镇体系和基础设施布局。
关键词:乡村振兴 “三生”空间 生活圈 风貌治理
引言
安徽省层面,推动乡村振兴,加强落实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全覆盖,2018年省委省政府公开发布了《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皖发〔2018〕1号)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2018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奋力推动安徽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
1、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意义
1.1、传统规划层面的困境,面临创新和改革
现行村庄规划地位的缺失,《城乡规划法》中,在县域这一地域范围内,与乡村相关的规划主要有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现行村庄规划主要依据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村庄布点规划进行编制,而这部分规划始终处于法定地位不够重视的位置。
1.2、承上启下、填补空白
衔接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中观规划。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是在新型城乡关系视角下,统筹县域乡村空间、资源、设施、风貌、特色和建设,构建以乡村为核心的规划框架,实现乡村规划的创新和改革。
2、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1、研究思路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地位决定了它的规划特点非常鲜明——既包括区域层面的协调又需要指导具体的村庄空间布局。因此,本次规划首先要避免“就乡村论乡村”的思路,必须从区域和城乡一体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城乡统筹为导向提出村庄发展体系和各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并统筹城乡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落实上位规划有关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
其次,在舒城县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村庄规划的重点是保障规划“落地”,工作内容有别于上一轮新农村规划以全覆盖为目标的编制体系。这决定了布点规划必须加强“多规协调”,包括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结合城乡统筹基础上的乡村体系建构,提出既不突破政策红线和上位规划的强制性要求,又能促进不同类型村庄优化发展的规模分配方案和用地控制要求,是决定本次规划修编是否有实效的关键之一。
2.2、技术路线
按照“上下统筹、城乡一体”的理念,加强“多规协调”,体系地方特色。
3、舒城县案例研究
3.1现状特征
舒城,隶属于安徽省六安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通过调研发现,该县的现状特征有以下几点:现状人口情况,人口跨区域流动与小区域回流并存。整体空间分布,乡村分布地域特征明显,整体零散、利用低效、整合难度大。产业发展方面,农业基础和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收入偏低,产业带动力不足。交通发展对外优势突出,内部通达性有待提高。乡村设施供给的不足与部分设施供给的过剩并存。乡村风貌改善明显,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3.2县域城乡发展体系研究
围绕着舒城存在的城镇扩张需求与用地供给局限、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服务均等与资金投放效益三个矛盾以及促进公共管理域社区自治衔接、加强村庄规划的能效与执行力、提高乡村地区的建设管理水平三大目标,对人口、用地、产业、生态、历史文化、设施、交通、村镇体系、乡村风貌整治等方面进行统筹布局和发展引导。
(1)目标定位和发展策略
舒城县乡村发展的总体定位为,全国生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区(产业),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形象)。统筹城乡,加快建设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稳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全国旅游经济强县的目标,实施绿色发展、工业强县、乡村振兴“三大战略”,推进“旅游+”乡村发展,实现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兴业富民的县域乡村建设
(2)乡村人口分析与预测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自上而下”: 依据县城总体规划、空间规划、村庄布点等设定人口规模进行预测。“自下而上”结合人口流动和变化趋势,各乡镇的乡村人口规模的测算,对上位规划人口进行校队,通过人口规模预测,至2030年,舒城县域总人口108万人,县域乡村人口的动态区间约为36—38万人。
(3)“三生”空间规划
生态空间规划,对县域层面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空间规划、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地质灾害易发区等涉及的内容进行衔接和统筹布局,在此基础上进行县域空间管制规划,强调对生态空间与生活空间的指引和细化,突出底线约束。
生产空间规划,提出乡村产业发展总体发展目标和策略,统筹考虑县域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空间布局,以及县域城乡统筹旅游发展格局。
生活空间规划,重构镇村体系,由传统“城镇体系+镇村体系” 转向“城—乡体系”。 结合规划层级,在原有城镇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打破纯粹的等级规模结构,强调 “城-镇-村” 三者的作用关系。
(4)乡村用地规划
实现集约高效的乡村土地利用为总体目标,分析上位规划对乡村用地控制要求,对乡村用地控制调整,根据乡村居民点的建设引导,指引用地调整,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一致。总量控制、底线控制、增减挂钩,与土地整治规划的指标相协调,体现多规合一,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并重、非建设空间内预留建设用地指标、定量不定位,弹性控制。
(5)乡村设施规划
落实骨干路网,完善区域大交通体系,实施乡村道路通畅工程,提高出行便捷程度,加快推进绿道建设,构建具有绿色出行、休闲健身、人文景观功能的绿道系统。
生活圈理论指引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构建便利舒适的近郊、乡村生活圈,一次生活圈的设施配置是重点,基于农村居民的出行距离、使用频率、设施服务半径来构建乡村生活圈,并通过交通、地形、水资源等因素对生活圈的设施配置进行修正和补充。
(6)乡村风貌规划
通过现代理念与传统风貌交融、生态、生产、生活并举的理念,打造山、水、田、圩相依,古今交融的舒城美丽乡村新风貌。以自然生态要素为依托划分舒城县县域乡村风貌分区,有针对性提出生态观光风貌区管控要求。
6、结语
在舒城县推进“美丽乡村”的背景下,村庄规划的重点是保障规划“落地”,工作内容有别于上一轮新农村规划以全覆盖为目标的编制体系。这决定了布点规划必须加强“多规协调”,包括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结合城乡统筹基础上的乡村体系建构,提出既不突破政策红线和上位规划的强制性要求,又能促进不同类型村庄优化发展的规模分配方案和用地控制要求,是决定本次规划修编是否有实效的关键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兴平,徐嘉勃,赵立元.基于“五分”体系的村庄布点规划—以高淳为例[C]// 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4..
[2]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安徽省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导则(建村〔2016〕209 号)[Z],2016.
[3] 曹璐.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技术思考——以歙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例[C]//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6 年技术交流会,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