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抽油机井井下杆、管、泵受各种因素影响,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油管漏失等故障,使油井产量下降或不出油,油套环空液面上升或到井口。根据抽油机井录取资料、测试资料的变化,正确分析、判断故障原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恢复抽油机井正常生产。
【关键词】抽油机井 油管漏失断 预防措施
1、引言
抽油机井井下油管柱、抽油杆柱、抽油泵受交变载荷、井筒技术状况和管柱结构、油层地质条件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油管漏失等故障,使油井产量下降或不出油,油套环空液面上升或到井口。根据抽油机井录取资料、测试资料的变化,正确分析、判断故障原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恢复抽油机井正常生产。
2、抽油机井油管柱漏、断脱原因
①井斜、抽油杆偏磨油管造成漏、断脱。
②井液腐蚀油管造成漏、断脱。、抽油杆直径、等级、组合方式和泵经匹配。
③检泵周期长,造成油管疲劳而断裂
④油层的供液不足,泵充不满产生液击现象,即柱塞下行以很高的速度撞击液面,使井液载荷突然由杆柱转移到油管上,同时产生强烈的冲击波,破坏整个抽油系统。液击能够造成油管柱疲劳断脱
⑤抽油机井冲次快、抽油杆偏磨油管造成漏、断脱。

3、油管漏失、断脱的现象分析
(1)油管漏失现象:这类井产液量逐渐下降,液面逐渐上升,电流上冲程小,下冲程正常,抽蹩压力上升,稳压稳不住,热洗后图形逐渐增大,但实际负荷仍小于上理论负荷。如果油管下部漏失且漏失量大(一般为油管本体有较大漏洞或裂缝),油井不出油,现场憋不起压力,示功图最大、最小载荷线相接近,类似断脱现象。(图3油管漏失示功图)

(2)油管漏失分析:油管漏失后,有部分井液漏失到油套管环形空间,使悬点载荷达不到理论上的最大载荷。图形呈平行四边形,即与理论功图相似,但是实际载荷远低于理论载荷。漏失点越接近井口,实际的最大载荷线越接近理论最大载荷线。
①漏失部位越靠近泵口,图形越窄。主要是因油管未上紧或因腐蚀穿孔所造成的。
②油管上不漏失,图形对比难分辨,电流无变化,井口鳖压停机油压下降快。
③油管中下部漏失,负荷下降明显,电流变化较大,井口鳖压停机油压缓慢下降。
④油管下部泄油阀打开,负荷下降明显,电流变化大,动液面上升快。井口鳖压油压随上下冲程波动停机油压迅速下降。
4、油管断脱的现象分析
(1)油管断脱现象:油套环空液面上升或到井口,油井不出液;上冲程电流小,下冲程正常;正、反洗井均通,且上返时间短;下放光杆碰不着泵的固定凡尔。

(2)油管断脱现象分析:油管断脱后,抽油机驴头悬点载荷只承受抽油杆柱重量,所以示功图位置最小理论载荷线附近。
5、油管断脱的预防措施
①抽油杆柱加装扶正器,预防杆、管偏磨,造成油管漏失。
②抽油机井下泵深度1500米以上的井,可加装油管锚,预防杆管偏磨造成油管漏失或断脱。③抽油机井井口不对中的及时调整,预防杆管偏磨造成油管漏失。
④抽油机井采取长冲程、慢冲次、小泵经、预防杆管偏磨,造成油管漏失。
【撰写人简介】贾福林,大庆油田第八采油厂第二油矿采油202采油队,采油工,采油高级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