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全周期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是做到事前防范,做到源头治理、早期控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早就认识到,食用野生动物风险很大,但‘野味产业’依然规模庞大,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重大隐患。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1]
一、从思想意识上“防”
(一)强化风险意识。 世界的本质属性是运动变化;风险的本质属性是不确定性。这个世界因运动流变的存在而充满着不确定性。所以,风险从客观上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适应这个客观存在的风险世界,就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善观大势、把握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二)保持忧患意识。风险的客观常在,要求我们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增强底线思维,提高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忧患意识,就是要增强日常风险管理和治理的力度,将风险治理在“未发”状态;保持忧患意识,就是要善于见微知著,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将风险管控在“萌芽”状态;保持忧患意识,就是要勇于担当责任,“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反复道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多次强调要求“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既要高度警惕和防范自己所负责领域内的重大风险,也要密切关注全局性重大风险”,“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三)用好风险识别思维。
运用底线思维。坚决守住城市安全底线,牢牢把握治理风险的主动权。运用“治未病”思维。中医的主要思想: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不治已乱治未乱”。坚持对城市开展定期“健康诊断”,主动识别治理隐患,疏导治理痛点,消除安全风险,治理城市病,提升城市的健康水平。运用“规律性”思维。风险治理的基础是科学研究和科学分析,要对城市安全运行的基本规律进行研究,要对城市的动态变化进行积极观察,把握风险变化的城市脉搏。运用“适应性”思维。政府学会适应“不确定性世界”,学会与风险共存,保持敏锐触觉,及早发现问题,识别风险所在,尽早采取果断措施,抓好常态化风险防控以适应现代日益复杂的风险社会。
二、从体制机制上“防”
体制机制的理顺、完善和构建是城市风险治理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健全城市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一)健全风险认知体系。通过遍布城市角落、基层哨所和相关信息报送系统,将捕捉的各类安全风险信息及时上达报送。建立健全以“城市大脑”为中枢的城市信息收集系统、信息直报系统、信息反馈系统等安全信息网络系统。合理开放新兴社交媒体信息渠道,弥补传统行政渠道收集风险信息的不足。
对全社会开展风险认知科普,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引导公众建立理性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观念。
(二)健全风险研判机制。风险研判机制是城市风险防控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是一种多科学群体的机制性安排,而不应该仅仅是个人的判断,从而尽量避免由于个人认知局限导致的判断错误;应该是一种基于参加者的专业水准和社会责任的集体专家判断,而不应该是一种随机参议性的建议,从而尽最大可能得到不确定性情况下最好的科学判断。建立健全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风险研判机制,对专家团队要充分授权,对获取信息要充分保障,对意见建议要充分研讨,对相应责任要充分界明。
(三)健全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权衡是理性做出风险决策的基础。建立风险代价测算机制,通过科学理性的风险分析,权衡风险成本与收益,研判不同的风险类型所产生的代价。城市风险评估真正作为城市风险治理的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城市举办各类重大活动前。要把关口前移,在城市治理各个层面建立系统的风险评估制度,准确地把握各个领域面临的各种风险,制定消除风险或抵抗风险的应对计划。
(四)健全风险预警机制。风险预警灵敏度是决定城市风险防控成功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在信息不完整,疫情不全清楚的情况下,决定是否向公众预警,提醒社会采取什么措施是一个需要依靠科学判断的行政决策。根据相关法律额法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负责决策预警,依据风险实际情况,在风险不确定的情况下,及时向城市居民发出不同程度的风险预警、要求公众采取防护措施等。在健全科学有效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上,政府要强化责任担当,严格制度执行落实。
(五)健全风险防控协同机制。 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有机协同的风险治理共同体,坚决筑牢城市风险防控的人民防线。政府“齐之以政”,发挥协调机制作用;市场“饶之以财”,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社会“导之以德”,发挥公益机制作用;群众约之以礼,发挥自律机制作用,让群众知情、参与、监督,调动每一个“城市细胞”的积极性,真正形成城市风险社会治理共同体。 构建智能化社会协作组织体系。动员组织体系要进一步和大数据新技术有机结合,实现更加精准、更加高效地应对现代城市风险和危机。建设智慧城市,以城市大脑为中枢,以各种平台企业为网络 ,以5G、数据存储设备、超级计算设施等为骨干 ,各种智能终端为节点。
(六)健全风险防控责任机制。不明确界定责任就会带带来表面的应付和刻意的逃避。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要减轻和避免责任,就只能按照现有逻辑“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你未唱罢我登场”,“一转免责”管理僵化, “以处罚论英雄”处罚多说明工作多,总结汇报“放卫星”等。根源在于缺乏治理风险防控责任机制。 要明确边界,落实责任,做到“职责划分明确化,职责边界清单化”。在职责有边,责任明确的基础上,主动加强协调配合,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和城市风险,要确保权责对等,责任明确,而不能搞层层上报,坐等指示,而贻误消除风险管控的最佳时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0.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