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我国各地区的土地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工作难度逐渐提高。土地资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并积极处理土地资源与发展的关系,针对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现状中的职责划分不明确、管理与利用关系不协调、人才管理技术落后等问题,因此就要寻求相对应的措施,从法律制度、管理队伍、技术质量等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水平;保护发展
引言
进入中国经济改革与转型的新时期,土地制度改革工作进入深水区,如何在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做好土地管理工作,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对土地资源实行优化配置,是我国自然资源管理部门长期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我国土地利用工作逐步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如土地流转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得到大力推广和发展[1]。但是,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整体的土地利用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土地利用目标还和实际有所差距。一些地方低效闲置用地、违规违法利用土地的现象还较突出[2]。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城镇土地的规划和利用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忽视土地利用额的可持续性。城市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造成了较大规模的土地资源浪费,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1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保护与发展关系
1.1前提是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决条件。对于传达中央精神和新《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新土地法”)的执行程度,大多数地方能够坚决贯彻落实,所收到的效果也很好,但有些地方存在一定差距,这主要是认识上和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凡是新土地法能够得到有效实施,把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的地方,都是在实际工作中把保护与发展辩证统一起来,与中央和新土地法的思想高度统一,对中央精神理解颇深,能够辩证地结合本地情况,形成新的用地观和管地观。保护不是不利用,保护本身也是一种发展,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能力、更高要求的发展,要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实现。
1.2关键是转变用地方式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内在表现,主要体现在用地方式的转变上。思想转变指引了前进的方向,转变用地方式就是在循着这个方向稳步前进。新土地法实施以来,全国的土地利用方式逐渐转变,从注重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转变。各地土地用地、管地、后续用途管制明显有了好的开端。在实际工作中,各地积极落实“占一补一”措施,积累出许多新的经验,较好解决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为其他工作做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2新时期土地管理工作的问题
2.1?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在新形势下对于土地资源利用已经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够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一旦出现问题,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就不仅会造成一系列的纠纷,还会影响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当下土地资源使用情况也在不断改变,而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影响到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进行政策执行时缺乏相关的法律支撑,影响到了管理的实际效果。
2.2部门职能定位不准
当前,我国关于土地管理方面的部门众多,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所涉及的部门众多,所管理的职能也不尽相同,缺乏统一的管理途径。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宏观调控能力差的情况出现。同时,由于一些相关的机制不够完善,致使土地在实际的供应上达不到高度的透明,在实际的土地资产运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洞,从而致使腐败的现象发生。
2.3土地资源管理体系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利用过程中,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和农村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矛盾逐渐加剧。从整体的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历史的趋势,但是城市化的进行,势必造成农村土地资源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就需要更为专业和科学化。专业和科学化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需要一整套完善有效的管理体系支撑,但就目前来看,建设项目规划和管理更新明显比土地管理体系优化的速度快。一些地区的土地管理工作体系仍然沿用过去的框架,没有根据时代和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创新和改革。部分地方的土地资源已经被违规利用以后,相关部门才开始进行管理。
特别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导致人工土地管理工作的效率大为降低,其工作水平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2.4人才质量与管理技术落后
我国目前使用的土地资源管理技术主要是采用原有的传统管理技术,大量复杂烦琐的工作依靠人力去完成,只有少数部门配备有计算机,但在测绘和管理规划方面,实际的应用还十分欠缺。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难度也较大,地域辽阔、涉及面大、实际工作操作难度大等,都对土地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有部分土地资源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只有基本的工作能力,对新技术的掌握没有达到实际工作需要的水平,就会较大程度上受到现实的制约。
3新形势下做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举措
面对当下土地资源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改进当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实际效果,具体而言应该做到以下方面。
3.1?结合实际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结合当下土地资源管理现状以及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填充新的法律法规内容,以便应对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确保土地资源管理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且能够严格地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土地资源能得到开合理开发,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该对现实状况进行研判,并且明确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最后通过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排除,确保在进行土地管理时能够有法可依。
3.2健全机制,理顺部门职能
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整合各部门之间的管理职能,做到统筹管理,避免出现各管一摊的情况发生。同时,基层政府要成立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领导小组,实行土地资源用地由政府负责,以政府为牵头单位,统筹各职能部门能参与的建设用地联审制度,对土地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实行一站式土地交易、一站式办事收费、一站式竞拍成交的职能部署,完善管理制度,使土地资源能够更加有效、合理的利用。
3.3健全土地资源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的土地改革工作正在不断深入,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凸显,传统的土地管理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和新情况。这就要求土地管理部门进一步优化土地管理模式,树立全新的工作思路和管理思想。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让土地管理方式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时代的要求,利用好互联网资源,推广和宣传土地管理知识和政策,将土地管理工作深入寻常百姓家,让群众全面了解土地管理工作的各项方针,在政府和群众中形成沟通机制,构建监督体制,推动土地管理工作公开化、透明化,调动百姓参与的积极性,保障土地改革工作的推进和土地管理水平的提高与方法创新。
3.4推动土地资源规划系统化
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的另一个重点是实施系统的土地资源规划,包括使土地资源得到统一的管理和调配,实现分级管理等,以提升规划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可以借鉴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方法,如南京市采用农村集体用地资产化运作的方法,帮助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水平。在该政策中,提出从统筹城乡融合空间、加强集体建设用地高效利用、稳慎推进宅基地管理与改革、推动农村土地资产化、持续提升耕地质量效益等方面的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具有较好的实践效果,各地区应该在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不断创新。
结语
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国各地区的土地管理部门,需要在工作实践的角度上,认清本地区土地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根据自身特点,借鉴发达地区的优秀做法,结合新时期法律法规和制度背景,制订符合本地区土地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推动土地管理工作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罗雅红,龚建周,姚昆.成都平原经济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生态科学,2019,38(6):8-14.
[2]邓苏玲,刘启君.土地城市化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J].中国房地产,2019(30):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