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历史环境下的建筑设计元素应用

发表时间:2020/9/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13期   作者:江金华
[导读] 中国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建筑做为一个载体,能够反映出当时
        摘要:中国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建筑做为一个载体,能够反映出当时那个年代具备的文化底蕴,承载了诸多的历史信息。世界一直在发展,后起的现代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具备有丰富历史底蕴传统建筑比如长城、故宫、四合院、苏州园林等都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条例。但是再不受国家限制的空间外有一些兴起的建筑物风格夸张,不能够提供广大人民对民建筑文化的需求。简而言之,就是在传统的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之间的建筑设计元素怎样才能达到一个完美的融合,所以本文将在“泛历史环境”下的,建筑设计元素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建筑遗产;泛历史环境;建筑设计元素应用
        建筑遗产作为一个载体,对于当今人们研究过去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佐证作用。建筑遗产不仅能够具备有使用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具备研究的价值。
1.建筑遗产的保护
        建筑在经受多年的风吹日晒之后会受到一定的损坏,所以需要对传统建筑遗产进行修缮。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存它的真实性,对损坏极其严重的建筑,可以根据原设计者设计的意愿重新修建。对于受到小部分损害的建筑遗产,有必要进行日常维护,并且维护的手段一定是保守的,不能破坏其建筑风格。我国也对建筑遗产的保护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修缮过程中需要清除或者更换的物件,都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建筑具备着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对于建筑遗产更要执行严格程序采取科学有效措施进行保护。
2.泛历史环境
        2.1“泛历史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关系
        历史环境的保护受到我国相关部门的管理,国家也特别为之制定“城市紫线”进行有力的管理,但是也正是因为从这一个“城市紫线”的实施,对历史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损伤。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在历史环境保护的范围内,建筑保存良好。然而,在历史环境保护范围之外的空间出现许多与当今审美发生冲突的新兴建筑,因此这就是翻译史环境与历史环境之间存在的衍生关系。
        2.2“泛历史环境”的概念和“历史环境”的概念
        “历史环境”内含有传统的古老建筑物、老旧的街头和巷子、甚至古老的河流与湖泊总而言之,就是文化遗产的产物与你铲的结构一起构成的一个整体。举些通俗的例子就是长城、北京市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杭州龚自珍故居等等。“泛历史环境”可以说是对于“历史环境”更深层次的体现,综合来说也是包含了有老街和老巷多出来的就是信仰宗教所需的宗教建筑物。举出“泛历史环境”大致内容就起包含了北京沿线的路线、华山、紫禁城等等。由此可以得出“泛历史环境”受到“历史环境”限制,而且“泛历史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支撑“历史环境”。在“泛历史环境”与“历史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更好满足城市建设的需求。


3.建筑设计元素应用
        3.1传统的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元素相结合
        在中国诸多的传统古建筑物当中,被运用得最广泛之一的结构就是榫卯结构。榫卯结构不使用一个钉子就可以建造出一座座结构坚实的房屋。这一项寄宿在国际上被认作是中国的标志,除此之外,仍然有许多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杰出产物在历史长河中闪着耀眼的光芒。举个例子,在“上海世博会”中的中国馆建筑物就采用了中国传统九宫格结构与当今现在流行的桥梁建筑艺术相结合起来,将中华优秀文化展现在世界的面前,这是新旧结合的一个典型代表作品。
        3.2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
        中国向来有深远的山水文化,文人骚客以及画家都为之歌颂,借之抒发感情。近年来,各大房地产业都在蓬勃发展,但是不免会出现建筑风格千篇一律的现象,但是王澍教授研究了中国古典的山水文化,并且带着崇尚自然的理念营造出别具一格,独出心裁的校园建筑,不仅能够养成学生的人文情怀,而且更是将中国的优秀文化展现出来,让世人为之感到骄傲。有一项著名由该教授设计的被称为“钱江时代”的房地产项目中,结合传统院落那种富有人情味的聚落到房地产项目开发上,打破了原本楼层住户之间打交道不方便的局面,在住户间设置有空中花园,增加了住户之间相互交流和联系的机会,并且在此房地产项目中增设出古代北宋御街的古老元素能够让祝福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城市所带来的文化底蕴。
        3.3在国际化的趋势下要不忘初心
        在这个时代下,文化在不断进行激烈的碰撞,从国外流向中国的文化,对中国的建筑行业增加了新的设计元素与理念。欧式建筑不断的开发,九可能会造成盲目的发展,外来文化而忽略了自身具备的优势条件。加上对于“泛历史环境”和“历史环境”保护意识的不强就可能带偏自身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对于追求更高利益的同时,必须要注重对城市文化的发展,才能够取得长远的立足,对自己根本上的文化要用心坚守。
        3.4新理念新科技的适宜性应用
        现代建筑新理念和层出不穷的新科技让人眼花缭乱,还有新的审美观点、建造方式、建造材料、建筑模式的不断涌现,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不断创新的平台和丰富多彩的空间,设计师要设法将这些理念、技术、材料等深入了解,有选择的加以运用,满足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的同时,促进建筑设计发展的与时俱进。
4.结语
        我们需要增强文化自信,善于发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并且将之继承与发展,有必要对“泛历史环境”和“历史环境”进行大力宣传和教育,设计出有中国特色的好作品,展现出建筑设计的魅力,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范玉洁.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评论,2019(01):185-189.
[2]陈弓.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8,31(09):196.
[3] 彭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分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7(02):111-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