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很多土壤环境所受到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由于污染源繁多复杂,因此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也会遇到一些严峻的考验。接下来,笔者将围绕土壤环境监测工作这一主题,从监测方法、监测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对其进行阐述,希望以下内容可以对从事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土壤环境监测;监测方法;质量控制
土壤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土壤环境受到污染最终也会影响到人类自己,因此保护土壤环境已经迫在眉睫,在这种背景环境下,土壤环境监测工作也就应运而生,为了可以缓解土壤环境被污染的现状,工作人员可以对其进行科学地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其进行针对性地保护,由此可见,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1监测方法
1.1实验室测定法
实验室测定法是指将土壤环境中的样本转移至实验室进行测定,因此该测定法又被称为异位测定法。若工作人员需要测定的是土壤环境中的无机物,则可以选择以下几类测定方法:第一,光谱分析法,如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ICP-OES、原子荧光光谱仪、可见分光光度计等等进行测定,其应用优势体现在高灵敏度、可定量分析、标准方法相对齐全,但缺点是前处理过程复杂;第二,仪器联用测定法,如质谱法等等,其应用优势体现在可定量分析、高灵敏度、具有良好的重现性,但缺点是测定成本较高;第三,电化学法测定法,如离子选择电极法,其应用优势体现在操作简单,响应时间短,但有一定局限性。若工作人员需要测定的是土壤环境中的有机物,则可以选择色谱分析测定法,如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气质联用法等等。
1.2现场测定法
现场测定法是指在土壤环境中样本选取的现场进行测定,因此该测定法又被称为原位测定法。工作人员在测定土壤环境中的有机物或者无机物时,选择对应的快速测定仪器进行测定,如便携式XRF、便携式气质联用仪等等。
2监测流程
2.1点位布设
①布点方法。常见的布点方法如下:第一,简单随机法,工作人员可以先将所需监测的土壤环境以网格的形式进行划分,并且对每一个独立的网格进行编号,在确定样品数量之后随机抽取网格编号,并将抽取到的网格设为采样点,随机抽取网络编号时工作人员可采用掷骰子、查随机数表等方式来确保结果的随机性;第二,分块随机法,对于多种不同类型土壤环境的监测区域,工作人员可以使用分块随机法来完成布点作业,先将监测区域按照类型的差异性分为几个不同的监测单元,再在这些独立的监测单元中进行随机布点,从而有效提高布点样品的代表性;第三,系统随机法,按照监测区域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等面积的网格划分,然后再在每个网格的中心位置布设监测点位。工作人员可以结合土壤环境监测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地选择布点方法,判断布点选取是否恰当。
②布点数量。土壤环境监测区域内的布点数量主要由三个因素来确定,其一为调查目的,其二为调查精度,其三为调查环境。通常来说,监测区域内的每个检测单元都需要设置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点位布设。此外,监测区域内的布点数量还可以结合网格节点进行估算,也可以通过样品数的绝对偏差、相对偏差、方差、变异系数等一系列地数值结算来进行参考。
2.2样品采集
当工作人员完成点位布设工作之后,便可以开展样品采集工作了,该项工作通常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具体如下:第一,前期采样阶段,工作人员可以结合监测现场的土壤环境考察结果采集少量的样品进行测定,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工作人员对该地区内的土壤环境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为后续的正式采样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第二,正式采样阶段,工作人员需按照前期采样阶段所制定的监测方案逐步完成正式采样工作;第三,补充采样阶段,当工作人员完成正式采样作业后发现监测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时,可以适当地在监测区域内增加适量的布设点,并对其进行补充采样,从而进一步完善土壤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3样品制备
为了可以确保最终监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工作人员在样品制备时应当满足以下制备要求:第一,制备室需要保持整体的整洁,防止样品相互污染;第二,制备室需要具有良好的防尘通风性;第三,制备好的样品应避光保存,以免变质;第四,制备室内应当避免同时存放其他干扰测定的样品;第五,每一份样品都应标记相应的编号,避免出现混淆。
2.4样品保存
样品保存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如下:第一,对于一些稳定性较差的样本,工作人员应将其进行低温保存;第二,对于含有大量有机物的样本,工作人员可以选择棕色玻璃容器进行存放;第三,所有入库保存的样品都应做好详细地记录;第四,所有样品必须在保质期内进行监测,过期的样品应及时地处理。
3质量控制
3.1实验室
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内开展检测工作时需要重点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加强对样品检测精密度的质量控制;第二,避免样品监测过程中存在其他干扰因素;第三,设置对照实验,减少样品监测误差;第四,在样品监测过程中若出现一些突发性事件而对监测结果产生影响时,工作人员应对该部分样品进行重新监测,以确保监测结果的精确性,突发性事件主要指停电等人力无法预测的情况;第五,若监测过程中工作人员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出现故障,则工作人员仍需对这些样品进行重新监测;第六,若最终的监测结果超出质量控制样本允许误差范围,则工作人员需要对整个检测流程进行分析,并视情况重新取样监测。
3.2质控人员
质控人员是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的执行者,因此监测结果的质量水平与质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适当地加强土壤环境监测项目中团队的人才培养力度是非常重要的,相关企业可以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与专业技能的课程培训,同时还可以每隔一段时间便对企业内的监测人员进行专业能力的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相应的奖励和惩罚,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监测人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土壤环境监测作业的质量水平,使其能够达到预期理想的高度。
3.3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是整个监测工作的结果呈现,因此工作人员应当对其进行严格地核查,确保监测报告中所有数据的准确性。对此,监测企业可以采取监测报告责任制的方式对其进行逐级审核,这样不仅可以分工明确,提高监测报告审核效率,同时还可以通过责任制的方式来提高审核人员的积极性,降低人为审核出现错误的概率。在对监测报告审核的过程中若出现有问题的数据信息,可以及时地对其进行查证解决,从而进一步确保检测报告的质量。
结语:
虽然现阶段国内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在开展时还会遇到一些困难,但监测企业的工作人员可通过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严格按照特定的监测流程、做好监测工作中的质量控制等方式有效地解决监测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确保最终所得到土壤环境监测结果具有较高的精确性,为后续土壤环境保护等其他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夏新,姜晓旭.中国土壤环境监测方法体系现状分析与对策[J].世界环境,2018(03):33-35.
[2]胡冠九,陈素兰,王光.中国土壤环境监测方法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环境监测,2018,34(02):10-19.
[3]严春丽.浅谈土壤环境质量监测[J].环境科学导刊,2016,35(s1):217-220.
[4]朱静,雷晶,张虞等.关于中国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环境监测,2019,35(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