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孙荣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孙荣
[导读]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日常生产生活区域的环境。

        合肥黑森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日常生产生活区域的环境。因此,城市区域的园林景观建设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综合性公园作为城市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设计不仅会影响城市整体景观效果,还会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新的变化。论文分析目前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设计问题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城市建设;综合性公园;公园景观设计;存在问题;改善措施
        1 引言
        在城市中打造适宜的生态环境,为城市提供天然绿肺,既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人类文明的精神需要,符合居民对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将原生态环境设计的理念与城市公园相融合,是建设城市公园的重要核心思想,这既是对城市原有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对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的稳定和生物群落的延续起到保护作用。我们对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在顺应原生态的前提下,加以人工设计和改造,让自然与人类活动完美融合。总之,保护原生态环境的丰富性,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建设,为城市居民打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
        2 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与城市关联性弱,功能分区不合理
        当前,部分城市综合性公园区域存在封闭的情况,这种情况阻碍了人们享受自然的途径,无法满足当前城市建设发展的相关需求。综合性公园的封闭切断了与城市功能之间的关联,无法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形成孤立的体系。并且部分综合性公园的功能分区较为混乱,导致公园品味、内涵等处于下风。传统公园的功能分区、空间模式是从内而外,由中心向周边进行辐射;开放式公园需要融入城市体系,与城市各处开放空间保持联系、实现连续,其功能分区、空间模式是从外及内的。
        2.2 景观较为单一,缺少区域文化特征
        部分城市公园景观空间结构较为简单、类型单一,能够用于活动的项目内容相对匮乏,只设有简单的休憩设施,做简单的步行、逗留等活动,无法满足当前城市居民、游客的需求,跟不上城市发展形势。各地城市街道景观、生存空间趋同,更多地关注综合性公园的设计模式、使用功能、景观内容,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感受及需求,缺少区域文化特征,不能满足区域风俗、文化发展要求,无法延续已有的文化脉络。
        2.3 景观要素存在缺陷,配置单调,缺乏美感综合性
        公园当中包括多种类型的景观要素,其中主要有地形、园路、水体、植被。但在部分公园中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缺陷,各类要素的配置较为单调,缺乏必要的美感。1)地形作为户外活动的基础,具有美学、生态学、使用等多个方面的功能,但所设计的地形缺少变化,空间感极为单调,各个地形边界处处理缺少必要的景观性。2)园区道路是联系园内景观、营造良好氛围的重要纽带,其存在不仅能够对交通进行引导,还能创造良好的视觉性景观效果,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出现道路分级不明显,景观价值较低的情况。3)水体是公园不可或缺的景观要素,具有多变、聚散、渗透、蒸发的特点,水景动静相生,虚实相映,但公园设计过程中不乏形式单一、驳岸粗糙的问题,部分水景缺乏亲水性,甚至出现水体富营养化问题。4)公园植被为人们庇荫纳凉的同时也是园内景观的重要部分,但由于植被配置单一,缺乏必要的艺术性,经常出现景观混乱、层次不清的情况。
        3 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设计问题的改善措施
        3.1 植物景观设计要点
        在一个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植物的设计。首先要尽量保留现状的树种,并依据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整体的植物景观设计,完善整个植物生态环境。


对于湿地公园不同区域应该配置不同植物品种,例如在湿地公园的保育区,应该注重这个区域系统的完整性,既要保证植物的数量,又要保证植物种类齐全,满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对于一些珍稀物种更应该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严禁踩踏;再比如生态功能展示为主的科普宣教区,应该注重丰富树种,为游客科普各种植物知识,并用标牌进行介绍。
        3.2 原生态环境景观设计
        城市综合性公园目前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都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速度的提高,城市人口密度也在逐年攀升,因此为了丰富城市居民生活,为居民提供一个可以满足休闲、户外活动、运动等需要的综合性场所已经成为必需。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建设,需要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结合城市自身的自然资源特点和优势,在保留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大绿色植物的栽培面积,结合城市自身的气候环境选择适宜生长的植物品种,进行人工设计、干预和改造,将自然生态纳入到综合性公园之中,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区域。在进行城市综合性公园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满足居民的需要,还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和保护区域内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达到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3.3 湿地公园
        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尽量保持原有植物和生态景观的布局。湿地公园中主要著名的是杭州的西溪湿地,西溪湿地是一个集合了城市湿地区域、农耕湿地区域和湿地文化于一身的湿地公园,其区域内的原始生态资源非常丰富,景观自然质朴,在经过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之后,进行了分区域、分功能的整体设计,将东部多样性物种沼泽湿地区进行封闭保护,将西部原始湿地沼泽区域作为缓冲过渡区,实行按照年限封闭保护,而中部因为具有很多人文遗址,则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旅游区,实现湿地城市公园的休闲娱乐和文化传播功能。另外,西溪湿地还根据带状分布规律对园区内进行了进一步的分区设计,让绿色植物按照不同层次进行种植,形成环绕保护区的景观长廊,并且打造“运河田园风光带”“滨水湿地景观带”“都市林阴风情带”等具有生态景观特色的带状区域。湿地城市公园,应用其原有的生态系统优势,加以合理地利用和保护,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的空气和水污染问题,成为了污染物的天然屏障,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3.4 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及景观特色
        公园按照功能的不同可以划分成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教宣教展示区、湿地体验区、管理服务区等,这些区域的功能各不相同,景观特色也各具特点,但是却可以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小生态系统。例如湿地体验区的功能是可以让游客真实体验和参与农耕、以及各种采摘活动,体验湿地的文化特色;而管理服务区可以接待游客,让游客体验到更多的餐饮服务,同时管理服务区还包括各种野生动物的管理等,各个管理区域之间具有不同的景观特点但是又互相协调发展。
        4 结束语
        城市综合性公园是人民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场地,也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其景观进行设计过程中要关注文脉传承、生态保护、游憩空间等体系的融合,运用人性化设计方法,打造贴近人民群众实际需求的公园类型,提升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同时改善自身生活质量,为后续综合性公园景观设计及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及思路,最终实现我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喆.基于园林要素的城市综合性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探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14):86-89.
        [2] 乐儒强.丘陵城市综合性公园行为空间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8.
        [3] 李旭.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连续性设计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5.
        [4] 田霞媚.城市综合性公园中主要园林要素边界植物景观探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5] 周芳.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照明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