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七坡林场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在林业结构优化调整,助推林业可持续发展背景下,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考虑将土壤与桉树生态关系视为林业发展研究方向之一,主要为解决桉树致土壤贫瘠问题。其中,桉树混建林模式作为解决上述问题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改进树种结构,保障土壤肥力,同时满足当今社会对林木资源的现实需求,使桉树种植效果更优。本文通过探析桉树混交林模式,以期助推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桉树;混交林;模式
国内外研究显示蓝桉矿物质需求量较大,尤其是钾,以10年生用材林为例,K2O/公顷年均消耗总量高达58.54公斤,说明桉树氮、钾吸收率要明显高于其他树种。60%--70%的氮与钾元素存储在树杆内,30%--40%的元素存储到叶子、树枝中并最终回归土壤。然而,在栽植过程中桉树树枝通常情况下会被当地居民作为燃料烧光,植物营养元素小循环平衡被打破,土壤肥力随之消退,施肥补偿速度不及土壤流失速度,影响营造林稳健发展成效,这就需要改变单一种植桉树的经营模式。基于此,为助推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探析桉树混交林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台湾相思与桉树混交
将窿缘桉、柠檬桉与台湾相思混交在一起,通过对套种长势进行分析可知,直径、高度等生产参数在相思树6林龄时受密度影响较为明显,>300株/亩生长量与株数较少情况相比产量下滑,与纯林蓄积量相比,混交林总蓄积量较大[1]。印度在1958--1970年将蓝桉与相思树混交在一起,轮伐期木材产量与二者纯林10年生时产量明显要高。通过对相思树、桉树关系进行分析可知,前者为常绿中小乔木,后者为强阳性树种,高于相思树,相思树处于桉树之下,继而形成复层林,枯枝落叶量累加,树林湿度上升,有利于生成腐殖质,达到改善森林环境目的。立足地下部分进行分析可知,相思树侧根较为发达,游离氮素聚集在根瘤菌内,桉树根系较深,8--10年生桉树根深能超9m,能延展到流沙积水层,水中侵入其须根,侧根在地表及以下50cm土层内分布,还能深入铁盘结核、花岗岩等土质内,同时桉树根茎发展情况与营林措施关系紧密。基于二者根茎发展方式不同,吸收氮与钾元素渠道各异,为此可保障二者能同步生长[2]。
二、油茶与桉树混交
以1960年雷州林科所窿缘桉及油茶、柠檬桉及油茶混交实验为例,混交林面积为50亩,植物间距为5×5尺,将40×40×33cm设为桉树植穴,用小穴直播方式营造油茶林。在1979年得到调查统计结果,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可知,窿缘桉高生长量<柠檬桉高生长量,受每亩株数留量影响,柠檬桉蓄积量<窿缘桉蓄积量,油茶树冠超2m,植株枝叶交错郁闭。油茶树采茶籽总量年均100斤,单株产果总量最高为10斤,将25%设为出油率,则能出油约5.5斤/亩。通过对油茶树与桉树关系进行分析可知,前者为常绿灌木,高度有限,为此能与桉树构成复层林,油茶枝叶繁茂且侧枝较多,能很好覆盖稀疏桉树林,达到改变林地小气候目的,桉树枯树枝叶掉落在小气候作用下产生腐殖质,增加土壤肥力,降低土壤氮、钾流失率。立足根系针对二者进行分析,桉树根系较深,油茶树根系相对较浅,是中浅根性树木。桉树与油茶地下、地上关系较为和谐,同时桉树丹宁及芳香油气体不会影响油茶,为此二者长势良好[3]。
三、松树与桉树混交
马尾松与桉树在粤西低山丘陵区域呈带状、块状混交状态,通常情况下在山顶、山脊土质贫瘠地区种植马尾松,在山凹平台、山下土壤肥力较好地区种植桉树,旨在落实因地制宜、合理栽种目标,同时二者混交能降低马尾松遭病虫害几率。对于马尾松纯林来讲松毛虫危害较为严重,若连年受到虫害会直接造成立木部分死亡消极现象,严重影响产量。通过对松树与桉树混交数据进行分析可知,二者生长指标均为桉树优于松树,说明桉树速生效率较高。二者均为深根性阳性乔木,不同之处在于马尾松能在土质贫瘠地区生长,桉树对土质厚度及营养要求较高,前者对磷元素需求度较高,后者对氮、钾元素需求量较大。
在混交过程中分别为单层林相,待成林后被压分化各自出现复层林,满足二者个性化成材需求。
四、杂灌木与桉树混交
在海康县、徐闻等地林场桉树林下生长大片桃金娘、坡柳、大沙叶等灌木,是桉树混交方式之一。通过对二者混交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土壤贫瘠干燥,杂灌木保留区域林地覆盖率较大,与之相比无杂灌木覆盖区域林木生长指标较低。然而,过于繁茂的灌木会抢夺土壤肥料,有碍林木生长,为此需在混交前期做好选种工作,定期针对灌木加以修剪,避免在生长初期杂灌木占尽优势,保障桉树萌芽条、幼林健康生长。从长远看此种混交方式有利于恢复地力。
五、福建柏与桉树混交
为培育大径材人们选择将巨尾桉与福建柏混交在一起,虽然二者均为目的树种,但幼龄林桉树生长速度较快,客观上促进耐庇荫福建柏生长,在桉树生长后期,福建柏比桉树要矮,对成熟期各异的福建柏生长发育不会带来负面影响,为栽培大径材桉树提供有力条件。二者混交方式主要为小块状混交、株间混交,其中株间混交比例为8:2或9:1,桉树植株数量为2或1,福建柏为8或9,该比率还可根据林地条件加以调整。基于桉树对土壤肥力有一定要求,为此在栽植时需在立地条件较好区域种植桉树,土质条件相对较差区域栽植福建柏。
六、桉树混交林模式的应用
在种植桉树同时选栽其他树种目的是改善土壤环境,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选择半生树种需遵循改土效果好、适应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生态系统稳定原则,树种之间无明显矛盾,例如在土质贫瘠地区选择松树、福建柏与之混交则较为成功。混交方式通常情况下选择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块状混交等方式,同时有关方式需根据地理环境做出调整,遵循土壤肥力及光能合理利用原则寻求创新发展之路。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保障混交树种组成、混交密度、混交造林时间科学合理。为保障桉树混交林模式发挥作用,还需理清实践思路,率先准备林地,制定造林计划,根据树种及区域病虫害特点制定配套防控方案,例如在造林一年前9月至10月将灭蚁灵诱饵剂以300--450包/公顷为标准,在炼山整地过程中埋放,解决当地病虫害问题。做好桉树混交林抚育幼林工作,在造林后2月内除草,8月至9月再开展除草松土工作,次年适时进行2次左右的抚育,待抚育管理完毕后幼林郁闭。混交1月至2月及时追肥,在7月至8月再次追肥,次年早春除草松土并追肥1--2次,通过施肥改善土壤环境,保障混交林健康生长[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桉树混交几种模式进行分析可知,桉树纯林生长对地力产生一定影响,主要源于其过度消耗钾及氮元素,长此以往将使土壤变得贫瘠,第二代、第三代营造林无法顺利生长。这就需要做好桉树混交林调查研究工作,找到适合区域林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选择可优化小气候、改变土壤理化性能的树种与之混交,将半生树种功能、采伐年龄、林学特性等视为混交林模式设计及推行关键,同时考虑运输、集材、采伐等作业条件便捷性,继而使桉树混交林模式得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海燕,莫晓勇,梅嘉仪, 等.桉树人工混交林林分生长与土壤养分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8(1):95-102.
[2] 温远光,张祖峰,周晓果, 等.珍贵乡土树种与桉树混交对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J].广西科学,2020,27(2):111-119.
[3] 邹楷泽.桉树杉木混交林预防油桐尺蠖危害作用分析[J].绿色科技,2019(11):186-187.
[4] 颜权,李春宁,陆滟灵, 等.尾巨桉与马尾松混交林生长效应调查分析[J].桉树科技,2019,36(3):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