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意与联网:妇联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动策略研究——以A县“美丽家庭”项目为例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贺华丽
[导读] 摘要:妇联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行动者。
        浙江省妇女干部学校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310012[]
        摘要:妇联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行动者。基于对安吉县妇联“美丽家庭”项目的研究发现,妇联组织在立足家庭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一般会采取“共意”与“联网”相结合的行动策略。通过“利诱”和“劝说”进行共意动员、借助社会网络促进共意形成、化“美丽家庭”为市场品推进共意提升来实施“共意”策略;通过发挥“美丽庭院”这一非人类行动者的“锁定”作用,借助农妇团队建设提高网络的活跃度来实施“联网”策略。“共意”与“联网”两个策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促进了“美丽家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美丽家庭;妇联组织;行动策略;共意;联网
        一、问题的提出
        美丽乡村建设是浙江省安吉县为落实“生态文明”理念,于2008年开启的县域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模式。随后,浙江省政府和国家相关部委对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积极推动。以安吉县为主制定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于2015年5月正式发布,美丽乡村建设走上了标准化的轨道。作为最重要的群团组织之一,妇联组织积极引导和组织广大乡村妇女投身美丽乡村建设,扮演着管理者、资源链接者、倡导者等多重角色,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行动者。然而,纵观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研究,大都围绕着美丽乡村的内涵、评价指标、建设途径、建设模式等相关内容展开,更多关注了基层政府、村干部、村民、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行为主体的地位、作用和参与方式,对妇联这一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行动者则缺乏足够的学理分析。基于此,本文尝试借鉴社会运动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以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县——安吉县的“美丽家庭”项目为研究对象,解读妇联组织在该项目运作过程中的主要行动策略,并分析其行动策略的具体运作机理,以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为其他妇联组织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启发。
        本文的经验来自笔者对浙江省安吉县各级妇联、妇女群众的调研。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安吉县探索以美丽乡村的细胞——家庭为载体,推行“美丽家庭”建设项目,并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安吉县深入开展美丽家庭创建活动实施意见》。之后,安吉县妇联作为县美丽家庭创建工作的核心行动者,组织动员广大妇女群众参与美丽家庭建设。截至2018年,安吉县共创建10.1万户星级美丽家庭(全县12万户农户),其中五星级美丽家庭11004户,四星级美丽家庭31636 户,三星级美丽家庭 59206 户。农民综合素质、农业生态化发展、农村文明程度得到提升。经过近十年的建设,该县美丽家庭项目的运作已经比较成熟,且成效显著,提供了一个透视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的窗口。
        二、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本文中的“共意”即共同意识的建构。这一概念来自社会运动理论[1]被运用到社会组织的行动动员等领域。克兰德尔曼斯认为,在共同意识建构的过程中,有三个环节至关重要:一是共意动员,二是网络支持,三是共意提升[2]。本文认同这观点。共意动员是指行动者有意识地在对象人群中创造共同意识的努力,大都是行动者的劝说性沟通行为;网络支持强调人际网络在共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共意提升是指共意覆盖范围扩大和强度增加的过程[3]。把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运用到妇联组织立足家庭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境中,共意动员可以理解为妇联就“美丽家庭”项目所进行的话语层面的意义建构,促使各级妇联组织及广大农村妇女认同的价值和目标,从而共同参与行动;网络支持则表现为以农村妇女原有的人际关系网络为基础所展开的共同意识的建构;共意提升是指妇联和广大农村妇女这一行动集体在持续参与“美丽家庭”建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动队伍的壮大以及由此带来的行动力量提升和行动的持久性。
        本文中的“联网”即建构网络,这里的网络概念来自于法国社会学者拉图尔所说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该理论认为“网络”是一种多元的异质性行动者在不断互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关系型聚合体型态[4]。与社会网络中仅仅把个人或团体抽象为网络节点不同,ANT 中的“行动者”,不仅包括各种团体和个人组成的人类行动者,还包括以自然景观、村落文化、土地与房屋等各种形态表现出来的非人类行动者[5]。非人类行动者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虽然无法直接表达观点和行使权力,但对其他行动者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6]。在所有的行动者中,有的是网络建构和运行的关键,是核心行动者;有的对网络的构建与运作产生的作用较小,是非核心行动者。美丽家庭建设中集聚了县各级妇联、县文明办、党政相关部门、女企业家协会、乡村妇女等各种人类行动者和墙体、庭院、景观、窗台等非人类行动者,妇联是其中的核心行动者。有研究认为,核心行动者通过利用非人类行动者、团队建设等行动措施,可以构建起一个具有一定秩序结构,能够相对持续稳定运作的行动网络[7]。
        “共意”和“联网”两个行动策略并非独立运作,而是相互结合、促进。在美丽家庭建设过程中,各行动者之间关系网络的形成得益于网络成员的共同意识,但网络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共意”的生成。共同意识的逐渐提升和各种强弱不等、密度不一的互动则又进一步维护、活跃和巩固了行动网络。
        三、“美丽家庭”建设中的共意建构运作机理
        1.通过“利诱”和“劝说”进行共意动员
        妇联作为美丽家庭建设的核心行动者,在美丽家庭建设的初期,主要运用实用惠民政策和强势宣传策略动员广大农村妇女及其家庭参与美丽家庭建设。被动员的农妇及其家庭对是否参与美丽家庭项目进行自由选择。从2013年起,安吉县妇联联合相关部门颁布了十多个与美丽家庭建设相关的文件,并根据规定的创建标准,对各乡镇妇联、相关的行政村、村妇联等不同主体在美丽家庭创建户、美丽乡村样本户、志愿服务开展情况、特色房屋绿化景观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展开检查、评议、审核,之后给与统一的命名表彰和资金奖励,以此不断提升和巩固美丽家庭建设成果,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妇联通过利益的承诺和兑现,来动员广大农村妇女参与美丽家庭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我们村妇女参与美丽家庭建设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以前有些家庭环境搞得乱七八糟的,现在也打扫得比较干净了。因为她们都知道,被评上“美丽家庭”有好处,不仅有现金奖励,而且还在贷款、网络宽带包年费、数字电视安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优惠。(村妇联主席)
        除了“利诱”,妇联还通过主题活动及其他形式的宣传,营造美丽家庭建设的浓厚氛围。这其中最显著的举措是县妇联组织策划的年度主题活动。2013—2017 年,县妇联先后推出了五个年度主题活动。这些精彩纷呈的群体劝说性沟通活动,扩大了“美丽家庭”项目的知晓度和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共意动员的作用。有些妇女就是受到各种主题活动的影响,参与到美丽家庭建设中来的。
        “我原来光顾着忙自个儿的事,对美丽家庭没有太多了解。但后来听了一位老人念的一封家书,我深受感动,对家规家训家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现在觉得在农村弘扬美丽家风太重要了。”(受访农妇)
        此外,安吉县妇联还通过强化大众媒体及新媒体宣传、典型人物宣传、故事宣讲等不同形式的话语表达,最大限度地获得农村妇女及其家庭对“美丽家庭”建设的认同。
        2.通过社会网络构建共意形成的物质基础
        共意的形成和转化以社会网络为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个体认知的传播、加工、融合和内化常常依赖人际网络这一载体。因为网络能为潜在行动者提供参与行动的激励,拒绝对网络中同伴的召唤作出回应,将意味着可能失去这一纽带所能提供的全部收益,比如友谊、自我认同、社会荣誉[8]。分析安吉县的“美丽家庭”项目,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妇联尤其是村级妇联通过社会网络促进共意形成所做出的努力。
        “去年我带村里的姐妹们外出参观考察,主要是让她们看看好的庭院是怎么设计的,找找差距,姐妹们也一起借这个机会一起聊聊天,增进感情。回来之后,大家的想法也挺多的,开始学着用酒瓶、自行车等废弃物来装饰点缀庭院。”(村妇联主席)
        可见,在“美丽家庭”建设的过程中,安吉县各级妇联的行动者都很善于利用广大乡村妇女既有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行动员。仔细分析还可以发现,她们都非常善于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诉诸于一定的情感动员,从而深化了农妇对“美丽家庭”建设的认知,改变了她们对“美丽家庭”建设的观念,促进农妇对“美丽家庭”建设意义的分享,帮助了共意的形成。
        3.化“美丽家庭”为市场品,促进共意提升
        克兰德尔曼斯认为共意提升是在一次次的行动场景中生成的,行动带来的成果及其强大的影响力能够提升行动者的共同意识[9]。为增强“美丽家庭”创建的可持续性,激发广大妇女群众投身“美丽家庭”建设的内生动力,安吉县妇联在创建“美丽家庭”和美丽家庭示范村落的基础上,近几年开始侧重于推进“美丽家庭”创建成果的转化,将美丽家庭作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组成部分,扩大美丽家庭创建的市场效应。分析最近几年的“美丽家庭”建设行动可以发现,县妇联主要围绕“昌硕故里”“大竹海”两条精品观光带,重点开展精品观光带美丽家庭示范村落建设,通过在精品观光带创建美丽家庭示范村落,让美丽家庭与美丽风景结合,使美丽风景逐渐向美丽经济转化。

这种化“美丽家庭”为“市场品”的意识和做法所带来的效应,刺激各类行动者共同意识的不断提升。
        “我是带着爱在做这份工作的。从2012接手这项工作到现在,看到各镇、村妇联干部、妇联执委及女企业家们不断高涨的热情,看着一个个美丽如画的庭院和一个个和和美美的家 庭,看着基层女性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我深深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在创建过程中,我们将庭院美化及美丽家庭创建的成果,成功运用于民宿、农事体验等系列经营活动中,美丽资源的运用得以良性循环。最近几年,美丽家庭创建经验得到广泛传播,2017年我们获评‘浙江省妇女干部学校现场教学基地’,现在来参观学习的团队越来越多,‘美丽家庭’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为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想,我会持续不断地把这项工作做深做细做精的”。(县妇联)
        “现在来我们这个小山村的游客越来越多了。游客来了,不仅要吃、要住,而且还会买一些笋干、花生等土特产回去,村里人的收入就提高了。以前,我们还要一家一户上门做工作,现在家户户争着搞竞赛,氛围完全不一样了。去年我们搞了一个园林设计、插画技术方面的培训班,村里很多的姐妹都报名参加了,今年我们打算继续做。”(村妇联)
        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行动所带来的美丽效应的呈现,使参与“美丽家庭”创建的各类行动者的共同意识得到强化和提升。进而,这种得到强化的共同意识成为凝聚各类行动主体的重要力量,吸引各级妇联、妇联执委、广大农妇及其家庭持续不断地参与到美丽家庭建设中来。
        四、“美丽家庭”建设中联网实践的生成及运作策略
        妇联作为我国22个群团组织中群众联系面最广的组织之一,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 常常会立足“联”字本色,发挥“联”字优势,整合各种外部资源。因此,当安吉县妇联把“美丽家庭”创建确定为品牌工作之后,为实现自己的行动目标,“联网”实践便成为必然的策略选择。
        “美丽家庭”建设的参与者包括安吉县、乡镇、村三级妇联,县文明办,县财政局,县环保局,县农办,农妇及家庭,县女企业家协会等人类行动者,以及安吉县良好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房屋、庭院等非人类行动者。其中,县妇联系统作为网络中的核心行动者,一方面依赖现有的行政网络,争取资金、政策、媒体等各类资源,如在美丽家庭建设启动阶段,妇联争取到了县电信局、县移动公司、县邮政局、县广电台、县信用联社、县新闻宣传中心等各相关单位的支持;另一方面发挥妇联联系妇女群众及其家庭的独特优势,与女企业家、女性社会组织、巾帼志愿者、农村妇女及其家庭一起构建起“美丽家庭”建设的执行操作网络。
        妇联在建构行动网络的过程中,有两个策略非常关键,一是重视发挥“美丽庭院”这一非人类行动者在网络建构中的作用,二是重视团队建设。作为一个物质空间,“美丽庭院”用色彩、技术和各类符号,不仅凝结了“美丽家庭”建设中以往的一些制度与行为,而且是将网络成员联结起来的一个重要节点。首先,它是广大家庭主妇建设“美丽家庭”的起点,是她们展开“美丽家庭”建设的具体空间。阳台种花、围墙挂花、院内放花、垂直绿化等,点点滴滴的美化行动都围绕着庭院这一空间展开。相关职能部门、女企业家协会等人类行动者也常把庭院作为自己贡献资源的空间,常常送花苗、花籽、盆花到美丽庭院。巾帼志愿者的入户指导、家庭户之间的互学互评、县妇联及县文明办或乡镇街道对美丽家庭的挂牌表彰活动也常会在“美丽庭院”这一空间展开。“美丽庭院”就像一个吸引装置,将各级妇联、相关职能部门、女企业家、农妇及家庭、志愿者等行动者连接起来,维护和巩固了行动网络。
        “我们是立足小庭院,做足‘美丽家庭’大文章。从庭院的硬件美化,拓展到家庭的家风美德,深度演绎了‘美丽’内涵。因为,美丽庭院是基础,也是‘美丽家庭’的视觉表征,它深受广大农村妇女群众的喜爱,深深地影响了她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了我们的行动方式。”(县妇联)
        “我们村妇联主席常常说,我们要以私人小庭院扮亮美丽乡村大庭院。参加了村里组织的《庭院绿化种植与养护》课程后,我决心要扮亮庭院。现在,我家是美丽庭院示范户,村里的姐妹,外来的游客,旁边的邻居,还有我们县妇联、镇妇联的领导,常常到这里来拍照,家里也变的越来越热闹了。”(受访农妇)
        除了发挥“美丽庭院”在行动网络中的重要性,特色巾帼团队的建设也是妇联建设“美丽家庭”的一个重要措施。实际上,在以妇联组织为核心的行动网络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联结强度存在很大差异。广大农妇及其家庭与其他组织基本处于弱连接的态势。而农妇之间因着地缘及相似的社会经济特征,往往具有密切的互动,常会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从理论上来看,农妇之间这种强连接,不仅有利于彼此之间有效关系的维持,提升网络活跃度,而且会带动其他网络成员的参与。在美丽家庭建设中,通过创建各种特色巾帼团队,把由相同兴趣、特长的农妇聚集起来,就能使她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产生互动,维系关系。同时,巾帼团队所取得的成果还能获得妇联的支持,妇联又可以帮助争取其他职能部门、女企业家协会等团体行动者对她们的支持,这样就使得网络内的成员彼此建立起了关联。
        “要申报美丽家庭示范村落,须符合的其中一项标准就是:村里至少拥有巾帼志愿者队伍1支,并长期开展房前屋后清理、植绿护绿等活动,我们想让农妇们通过团队合作,彼此之间更加熟悉,也能够相互支持。我们也会鼓励巾帼志愿团队以成果的形式申报项目,努力争取政府部门的经费补贴和女企业家协会的赞助。”(县妇联)
        “我们根据本村实际,量身定制了8支功能性服务团队,有家庭农场联谊会、鲁家嫂关爱团、鲁家巾帼护水队、巾帼护绿队、美丽庭院评审队、阿鲁阿家讲解队,年末采取“互评+考核+奖励”的方式,鼓励服务团队开展活动,提升妇女在美丽家庭及村庄建设中的影响力。去年,我们成功申请了“安吉鲁家嫂品牌孕育计划”,不仅得到县、乡镇妇联的肯定,连市妇联也作了报道。”(村妇联)
        可见,在“美丽家庭”建设过程中,妇联所组建的各种团队,将农村中相对同质的妇女群众集中起来,密切互动,再通过不同层级妇联的连接以及妇联与其他职能部门的连接,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行动网络。
        以上从共意建构和网络建构两个层面阐述了妇联在美丽家庭建设中的行动策略。将共意建构分为共意动员、网络支持和共意提升三个层级,且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演进的特征;而对网络构建策略的分析,则侧重于非人类行动者和团队建设。两者分别从价值理念和网络结构两个层面共同促进了“美丽家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两个维度的策略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美丽家庭行动者网络的建构得益于各成员的共同意识,尤其是广大农妇及其家庭成员的共同意识,同时网络的存在和发展也促进了共同意识的深化。各行动主体共同意识的逐渐提升以及网络中各农妇的互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各层级妇联的互动、妇联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互动共同促进了美丽家庭项目的持续发展。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安吉县“美丽家庭”项目为例,分析了妇联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动策略,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其以“共意”与“联网”为核心的策略,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以为其他妇联组织提供借鉴。
        妇联组织可以立足家庭这一基本的社会细胞来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家庭是妇联工作的传统阵地和优势领域。以“安吉县妇联”为核心行动者的美丽家庭建设实践表明,家庭在促进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方面能够发挥十分有效的作用,在促进美丽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效用。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妇联组织可以仅仅围绕“家庭建设”这一核心定位点,整合相关的要素,构建合理的行动者网络,积极获取相关政策的支持,通过服务家庭积极推动农村妇女家庭及社会地位的提高,并促进她们内在品质和精神素养的提升。
        “美丽家庭”项目的成功实践表明,妇联组织遵循“共意”建构的内在逻辑所进行的动员,能够获得广大妇女群众及其家庭的认同。外部的“利诱”和沟通、农村熟人社会网络的支持以及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美丽家庭的的思想渗入广大农妇的心理,影响了她们的行为。尤其是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广大农妇有了参与美丽家庭建设的内在动力,大大增强了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非人类行动者和团队建设能够增进行动网络的稳定性、持续性和活跃度,提高妇联作为核心行动者主导构建的美丽家庭建设行动网络的整体质量。“联网”可以说是妇联组织常态化的行动策略,妇联组织常常借助“中间人”[10]的优势,整合来自党政部门、社会领域和市场领域中的各类资源。而美丽家庭建设的实践表明,庭院这一农妇及其家庭主要的行动空间能成为行动网络的锁定器,把网络中的各类行动者联合起来;农妇团队作为同质群体,其内部及外部的各类互动则大大提高了网络的活跃度。庭院空间和农妇团队这两个与妇联组织紧密关联的行动者,为增强美丽家庭行动网络的可持续性和活跃度提供了重要支持,极大地助推了妇联组织作为乡村家庭建设核心行动者的角色实践。
        参考文献
        [1]郭小安,龚莉.共意性社会运动:概念、内涵及本土化阐释[J].中州学刊,2018,(07):160-165.
        [2]黄岭峻,薛彬彬.社会网络视角下集体行动的发生机理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18-20.
        作者简介:贺华丽(1979-),女,经济学硕士,浙江省妇女干部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乡村振兴与女性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浙江省妇女研究会课题(编号:201905)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