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比较高,为了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预防,必须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同时要利用先进的勘查方法对地质灾害进行准确勘查。这样才能够在掌握地质灾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尽可能降低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
关键词:地质灾害;成因;防治对策
引言
在岩土工程建设快速全面发展的背景下,新的、多样化的工程地质工程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工程中。除了妥善解决当前岩土工程地质建设中经常出现的各种问题外,施工中的问题也暴露出来。随着工程造价的不断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不达标,地质构造的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不仅会给岩土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很大的制约,而且会给周围的人们带来生命和巨大财产的损失。在这方面,有关部门和建设单位要充分重视科学研究的发展,针对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和计划。
1地质灾害类型
①崩塌。崩塌一般发生在较陡斜坡上,斜坡上的岩土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的脱离母体而崩落、滚动的地质现象。②滑坡。滑坡的发生季节也是雨季为主。滑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斜坡上岩体受河流冲刷、雨水浸泡、地震以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在重力作用下,坡体会沿着软弱面或者软弱带,顺坡向下滑的自然现象。滑坡的危害以及破坏程度都比较大,山体在滑落过程中所携带的岩石一般是大型石块,会对路面以及人类的居住环境产生巨大威胁。③泥石流。泥石流一般在山区或者沟谷深壑地区发生。泥石流的发生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也比较密切,暴雨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会携带大量泥沙、石块形成特殊洪流。泥石流的主要特点是突发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可以根据泥石流的发生频率以及发生范围对泥石流的发生规律进行预测。这样有利于做好有效的防护措施,从而减轻泥石流灾害的破坏程度。泥石流在发生过程中会使一些固体岩石出现严重的破碎情况,一般在大型露天开采的矿产地区周围会发生比较严重的泥石流灾害。这主要是因为在露天开采过程中会将一些废弃物堆在山体的周围,一旦遭遇暴雨天气这些废弃物会随着水流流动,会对周围地区的植被以及人群造成严重威胁。在采矿过程中还会破坏地质结构的稳定性,采矿过后导致土石等废弃物,导致岩层之间高差值变化比较大,增加泥石流的发生可能性。④地面塌陷。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是地下矿层的不断开采导致岩层出现中空情况,再加上顶层岩层受到的外力作用比较大,底层没有岩层支撑,会出现上顶覆盖层下沉的问题。塌陷发生的过程中会伴随山体崩塌问题,导致该矿产地区受到严重的破坏。⑤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一种由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尤其是近些年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导致地面沉降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2地质灾害成因
2.1地表变形灾害
导致地表变形灾害的主要根源包括地表岩溶运动,地下矿产,地下水体运动等等。矿山开采过程中,由于过度开采,矿坑内支护不及时,形成采空区的坍塌,造成山体开裂,继而发生崩塌、滑坡或是地面塌陷。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交通建设日益增多,“逢山开路”也是影响地质灾害的原因之一。修建公路时开挖坡脚,形成人工高陡边坡,容易产生崩塌、滑坡。再就是由于人类的活动,破坏生态植被、乱砍滥伐、随意的开山采石,引发土壤疏松,导致暴雨下形成泥石流。
2.2地下水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
矿山地质灾害除了上述岩土相关的地质灾害之外,还有与地下水水位相关的地质灾害,一是突水、涌水灾害,该种灾害主要出现在井下采矿活动中,对井下采矿工人的生命安全有很高的威胁性,主要发生原因是由于地下水位受到开采的影响发生多方面变化;二是泥沙涌入矿坑灾害,在井下出现大量的水时,大量的泥沙与井下水相混合,容易形成泥沙流;三是环境污染灾害,地下水受到重金属或其他有害矿物质的侵蚀,当井下水及地表水流入河流之后,对周围的植被环境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2.3泥石流
很多矿山都有着悠久的开采历史,矿山开采时难免产生很多废弃物,如废弃的矿渣、煤矸石与废渣。这些废弃物大多长时间堆积在沟谷或山坡上,不仅堆积量很大,而且结构松散,这就为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若结构松散的堆积体处于切割深度较大的沟谷、地形纵坡降明显、汇水面积较大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降雨是诱发泥石流的主要原因,若遇到强降雨和山洪时,极有可能引发泥石流灾害。
3地质灾害成因的防治对策
3.1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
要想从根本上避免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和民众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切实的落实灾害防治和检测工作,针对地质灾害工程的建设工作需要给予重点关注,综合各方面实际情况,切实的开展相关防护工程建设工作,从而有效的控制地址灾害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其次,利用有效的方法对地质结构进行不断的加固处理,并针对所有的施工环节进行全面的完善,这样不但可以推动施工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升,并且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当下我国使用最为频繁的岩土工程灾害防治措施就是:排水、截水、支护以及遮挡等等,在实践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诸如:边坡结构出现滑坡可以利用地表排水或者是前端支挡的方法来对地质灾害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理。对于较为严重的滑坡灾害来说,在执行各类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之前,要综合各方面实际情况,推进地址勘察工作的全面实施,才能够为边坡的稳定、安全可靠性提供有力保障。
3.23S勘查技术
在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勘查的过程中,利用3S技术是当前最为普遍的勘查方法。3S技术主要包括RS技术、GIS技术、GPS技术。将三种先进的勘查技术进行综合应用具有更加突出的优势。利用RS技术可以对矿山具体环境地质情况进行宏观勘查,可以获取精准的卫星勘查结果,能够有效提高矿山环境地质勘查水平。在矿山地质灾害勘查过程中,利用RS技术获取的勘查信息可以对矿山的具体情况进行直接反映,对提高勘查工作的效率有重要帮助。而GIS技术以及GPS技术的充分应用不仅可以降低传统矿山地质灾害勘查作业的强度以及难度,而且利用这两种技术能够扩大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范围,提高数据信息获取的精准性,有利于开展矿山地质灾害全机构勘查工作。这主要是因为GIS技术以及GPS技术可以忽视矿山地质环境对勘查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减轻勘查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对提高勘查工作效率以及质量都有帮助。
3.3加强矿山地质灾害生物防治
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然因素以及自然条件下土质、植被等遭到破坏而造成的,因此通过改变生态环境的生物防治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这种措施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护坡的方式加强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加强表土的稳定性,降低地表径流冲刷的影响,提高矿区各类地貌抵抗地质灾害的能力,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生物防治的方法不仅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同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又可以减少经济成本,而且生物防治完成后,可以连续多年产生效果。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多是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产生的,生态自然恢复能力较差,再进行其他工程施工会进一步加大对自然的破坏。因此生物防治的方法是一项长久有效、节约成本、适用性强的方法。
结语
地质灾害作为影响岩土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提高重视度,积极地开展岩土工程建设地质灾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岩土工程建设单位结合大量的岩土工程建设实践,充分地研究认识地质灾害的成因,从源头出发,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科学合理地开展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升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质量,推动岩土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念望.浅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9(14):237-238.
[2]阙东明.浅谈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5):93-94.
[3]宋睿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分析[J].山西建筑,2017,43(2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