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施晓宁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徐静静 施晓宁
[导读] 摘要: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城镇化发展应该结合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泰顺县环境监测站  浙江泰顺  325500
        摘要: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城镇化发展应该结合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生态宜居、集约节约、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化,是结合城市群发展、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因此,不同地区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更加科学的举措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性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引言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中国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较晚,但规划起点更高,因此在实施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运用标准化原理,构建科学、合理、满足要求的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是需要我们探索和思考的。
        1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水土流失缺乏绿地
        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害,我国对于水土流失的治理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强烈,每个人对于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不强,导致大范围的土地改造,新的建筑设施越来越多,很多绿色植物被严重破坏,甚至有些森林也被整体破坏,导致地表的土地流失越来越严重。而随着我国的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也在不断增长。城市绿化建设,维持生态平衡成为重点关注对象。在一些沿海城市,因地面盐碱成分过高无法种植树木,城市绿化严重缺失,一方面,城市面貌相对内陆城市较差,另一方面,城市的空气如果没有绿植的改善,粉尘、有害气体、二氧化碳无法得到净化,时间长了会对人的呼吸道造成损害。
        1.2垃圾污染生活污水
        垃圾污染和生活污水是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的重点问题。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城市人口会迅速增加,由于城市环卫系统和供水系统存在一定的问题,垃圾污染严重,大量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人类生活产生的各种固体废料和垃圾来不及进行有效的处理,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对生态和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使得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保措施难以取得可观成效。
        1.3工厂和养殖场对环境造成污染
        在城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很大一批的企业工厂、养殖场在农村建成,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由于这些企业工厂、养殖场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合理科学的规划,受到资金、技术方面的因素限制,在生产过程中所排出的废渣、废气、废水等没有专业设备对其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处理,对周边的土壤农田,水资源、空气造成严重污染。最后导致土地种不出庄稼,小河、小溪清澈的水变得浑浊,空气指标严重下降,给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城镇化发展与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
        2.1加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建设
        城市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该有效利用城市与郊区闲置土地,建造城市绿地与城市森林,特别是针对一些地面塌陷或者沉降地区,可以建设城市内湖公园;在城市的小区建设中,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引导,增加城市小区的绿化面积和发展城市垂直绿化,更好地利用建筑物的墙体和屋面等空间增加城市绿地的面积。在建设大范围的城市绿地时,应该根据地区的自然气候特征引进适应的草坪,比如欧洲冷季型草坪就不适合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城市,城市还应该减少“以草代木”的高耗水草坪,通过结合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建设复层人工绿地,从而更好地提升城市绿地的生态效能,形成更加完善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
        2.2加强城市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城镇化发展过程,与城镇周边的环境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因此改善城镇周边环境、加强城镇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城镇周边环境包括流域生态环境和其他环境,比如在国家层面的流域生态环境有长江流域生态治理,而不同地区的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则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治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修复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调整城镇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比如发展特色花卉产业、乡村旅游产业等,同时加强城镇周边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二是实行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田集约化经营,加大对城中村的综合治理,通过易地搬迁和建设居民地等,促进中小城镇发展;三是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有机结合,更好地改善城镇周边的水体、空气等。
        2.3推广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
        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发挥城镇化应有的技术溢出和集聚效应,提升生产的技术含量,将生产方式由资源依赖性“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方式,转变为“集约型、高效率、理性增长”的高质量方式.生产过程中注重效率,加强对各类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空间上以紧凑有续的发展取代盲目扩张;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节约能源,低碳绿色生产。推广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出行,加强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整合公共交通系统,通过提供更舒适、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提高公众对公共交通的认可度。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摒弃盲目追求过度消费,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推进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结合.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提高市民生活环境质量的同时,鼓励居民参与到各类环境保护活动中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粗放使用资源为特征,造成环境破坏的传统模式已经不适应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应该从理念上树立生态文明观,并在实践中践行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环境,最终突破资源和环境对城镇发展的约束,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坤.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31(3):157+164.
        [2]徐鹏.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措施探究[J].节能与环保,2018(11):42-43.
        [3]邹尚伟.浅析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6):2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