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23020419900623XXXX
摘要:上个世纪中期兴盛和发展起来的毯席式建筑为当代地形建筑提供了基础和灵感,建筑设计师们在结合传统灵感和现代化设计技术的情况下,提出了地形建筑的相关理论。本文首先对地形建筑的特征和分类进行了简单的研究,而后对当代地形建筑形态设计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当代地形建筑;形态设计策略;微观策略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越来越成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建筑设计师自然也开始了设计风格设计思路的转变和探究,他们认为建筑与环境系统是需要融合存在的。这种新的认知,一来提升了建筑形态设计的效果,二来打开了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融合的新思路,是一种十分优越的、不容忽视的新尝试,更重要的是地形建筑设计思路的出现,提升了人们对空间的认知,有助于构建社会意义重大的建筑结构新体系。
1当代地形建筑形态设计要点
1.1地形建筑形态的特征
地形建筑的形态特征十分清晰但又稍显复杂,其主要可以分成四个层面理解:首先,其凸显感被大幅度降低。地形建筑的设计思路完全尊重周边环境体系,而不是像过去的传统建筑一样凸显自身的存在,这种表现形态能够有效的减少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这一点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西方国家的一些艺术展览馆,设计师将展览馆结构分成两层,一层供观赏展品之用、二层则兼具储藏室、办公区域等功能,其外观与周边环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有机融合,让人们更能感受到展览馆的特有的艺术气息。第二,地形建筑形态在水平方向延伸。建筑形态往往呈现多中心、多向联系的特点,水平延伸的形态给人们带来了更丰富的视觉体验,同时保证了建筑物的设计美感。第三,具有连续性和流动感。地形建筑的形态往往在空间上保持连续,比如说城市市政工程中常见的人工湖就具有流动感。最后,具有非线性特征。地形建筑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往往联系紧密,却又不容易为人所知。某项目的整体造型为船帆形态,基底处和大地景观相连接,但在整体造型上又充满了切割感和对比感,给人们呈现了冲突与秩序的美感,整体设计效果十分优越。
1.2地形建筑的形态影响因素
上文中简单阐述了地形建筑的形态,实际上其形态主要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内部影响因素又主要可以分成功能要求、空间构成、技术水平、建筑师主观意愿。前面三个内在因素是客观存在的,而最后一个因素受设计师主观影响有较大的可变性。外在影响因素一般来说可以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二者之间往往存在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建筑设计师必须要对其进行反复斟酌,合理的调整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的设计占比,经过反复推敲和模拟以后才能确定最终设计形态。
1.3地形建筑形态的分类
地形建筑形态可以分成消隐型地形建筑、拟态型地形建筑两种,消隐型地形建筑主要是降低建筑的视觉效应,让建筑本质呈现出来,这种建筑设计降低了建筑高度和外形方面的设计标准,更加关注环境和建筑能否有效结合,不再一味追求视觉效果。而拟态型地形建筑指的则是,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周边自然地形和特点,保证建筑能够与地形的有效融合。比如说我国南方地区多丘陵和自然断裂带,在设计工作中采用拟态型地形建筑设计思路,就能够有效的提升建筑与周边丘陵断裂带的融合效果,保证建筑的设计美感及与环境的结合度。
2地形建筑的形态设计策略
实际上,地形建筑的各种设计策略都离不开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说在进行设计工作的时候,建筑设计师需要参考环境情况和设计需求,对二者进行协调处理。如何才能实现协调、如何才能保证地形建筑形态设计的效果,值得我们进行探究。
2.1宏观策略分析
首先,和过去的建筑工程空间构成有一定的差别,地形建筑往往利用的是地景结合设计方法,能够创造出多样化的建筑形态,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格式,这有助于提升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其次,地形建筑的设计工作,离不开对多种建筑形式的有效整合和定位,这样一来单个建筑物的突兀感会被降低、建筑与环境的结合效果十分突出。和过去先设计建筑后营造人工环境的设计思路比较起来,地形建筑的设计策略显然更具合理性和设计优势。比如说台湾省的高雄文艺中心就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地形建筑,它周围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建筑设计师结合这一特点利用空间映射原理,形成了十分有趣的设计效果,人们在观赏时空间感知受到影响,会形成十分丰富的观赏体验。另外,地形建筑设计还必须要融入自然环境。上文中我们简单提到了拟态型地形建筑和消隐型地形建筑这两种地形建筑,实际上它们各自代表着自然环境与建筑融合的两个思路,具体来说,与消隐型地形建筑不同,拟态型地形建筑以原有的自然地貌为基础,然后对自然地形进行模拟,以此来达到建筑物与环境的融合。比如,著名的卡塔布里亚博物馆就是采用了该设计方式。在博物馆的后面是巍峨的群山,正好与该博物馆的形态吻合。可以看出,采用拟态型地形建筑设计,卡塔布里亚博物馆与自然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第四,采用回应地段环境的办法。除了以上设计策略外,还应该采用回应地段环境的设计理念,使建筑地形隐藏于城市、地段环境之中。
2.2微观策略分析
在微观条件下进行地形建筑的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还是需要从拟态型地形建筑和消隐型地形建筑设计两方面进行相应的分析。消隐型地形建筑设计工作策略往往可以分成下沉设计和楔入设计,下沉式设计法指的是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利用下沉方法解决建筑物突兀感,促进建筑和环境有机融合的设计方法,能够让人与自然深度融合。而楔入式设计方法指的是,利用人工嵌入的方法,把建筑物的存在感降到最低,让自然形态更加凸显,避免建筑物和环境出现严重的冲突。比如,加拿大的战争博物馆就采用了该设计方法。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看见不同的风景,这样使原本突兀的建筑尖角被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针对拟态型地形建筑设计来说,可以采用具象模仿、抽象象征的方法。其中,具象模仿指的是,在自然地形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简单加工,从而使建筑物与自然环境达到融合。这种设计方法比较简单,但是却营造出了强烈的震撼效果。比如,建筑物“Across福冈”就是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该建筑物位于公园绿地当中,拥有开阔的草坪。设计师对原有的自然地貌进行了阶梯状的改进,减少了与环境的冲突。站在整体的角度上来看,建筑物恰好成为了公园绿地的延伸。抽象象征指的是,根据自然景观的具体特征,然后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并将部分形态融入到地形建筑中。利用抽象象征创造出来的建筑地形,其内涵更加丰富,给人们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体验。比如曼谷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就是采用了该设计方法。该建筑物周围被电线环绕,从而来反映被严重污染的自然环境。
结语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未来我国发展的整体目标,也是建筑设计工作的必然趋势。而地形建筑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策略完全符合这些标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设计进行有效的研究,争取找到最佳的设计策略,提升我国地形建筑形态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刚.地形建筑的形态设计策略研究[J].河南建材,2016(02):120-121.
[2]顾芳. 非线性视角下的地形建筑形态设计探讨[D].清华大学,2012.
[3]边策. 地形建筑的形态设计策略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
[4]张玉函,华峰.建筑形态设计中对地形结构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0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