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沈世灵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全国各行业经济基础的不断增强,员工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行业和员工群众的安全需求、安全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这在客观上也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身份证号码:45072119820913xxxx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全国各行业经济基础的不断增强,员工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行业和员工群众的安全需求、安全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这在客观上也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思想上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统筹规划,多措并举,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综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进一步作好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关键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
        前言
        安全是企业生产的前提,生产又是效益的保障,安全与生产和效益是密不可分的。生产活动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过程,作为生产活动主体的各类人员,由于受外界因素和自身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类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各级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从事安全管理人员、各单位负责人一把手,多督促、勤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认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层级领导安全行为规范。既“坚持依法规决策,不违法决策”。坚持正确行为引领,不做违规之事。坚持研究四安全问题,不敷衍了事。坚持行为纠偏,不放任自流。各级检查人员,要深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坐在办公室听汇报。同时,加大对各级管理人员的考核力度,一级管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层层落实好岗位职责,使现场处于合理、有序、安全的管控状态中。
        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其重要性
        生产建设包括交通,通信,环卫,抗灾,建筑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是指对诸如生产建设相关企业部门的监督和管理。监督管理的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整个生产能否顺利进行,甚至关系着其中工作者的财产生命安全。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和市场各司其职,市场中的企业负责的是生产,政府负责的是对企业生产的监督管理,只有政府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并强化政府有关部门在监督管理上的作用,才能保证企业能够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生产作业,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才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加强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任务势在必行。
        2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安监管理缺乏主动性
        开展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重点是思想认识。对基层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对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出现偏差,导致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一是安全监督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薄弱,安全监督工作肤浅,形式化,削弱了安全监督工作的有效性;第二,安全监督工作过于“被动”,缺乏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潜在的安全隐患调查没有到位,导致安全监督工作。工作无法有效实施;第三,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不够深入,企业入驻不力,实地检查,对生产安全隐患难以及时发现和消除。
        2.2 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首先是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 识不强。有些施工人员一方面缺乏专业的训练,专业技能不足,比如在上岗前没有得到实际的操作培训,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带领。另外一方面由于经验的缺乏或者本身对安全方面的认知不深刻,比如之前学到的只是理论知识,缺乏实践,也缺乏安全方面的教育,所以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容易掉以轻心,很容易在某个细节方面出现问题,又没有专人指导,这就对后面的生产工作存在着极大的隐患。其次是监督管理者的素质不够高,很多企业不愿在安全人员上进行专业投资,更多的是“有证监督”,而不是“专业管理”。很多管理部门本身存在管理混乱的问题,人员流动频繁,人员长期不稳定,也没有定期的培训,导致管理人员在监督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
        2.3 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存在监管力量不足,专业装备不够
        专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组织参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狭隘概念。他们是新成立的行政组织,独立于原经济管理部门和劳动部门的职能部门。也就是说,他们现在从国家到各地安全生产的行政部门。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尤其明显,尤其是在城市和基层的基层。部分县级应急管理局只有一个部门负责人,一个人监督数百家企业。同时,我国企业种类繁多,将对不同行业的安全监管部门人员的专业化提出挑战。目前,部门的许多工作人员并非来自非班级,而是来自中途。在八个常规安全监督中,特别是在冶金、烟花、危险化学品、采矿等专业性强的行业,一些安全监督和执法人员只依靠主观经验作出判断,这是非常有希望的。这可能导致安全监督工作不完善,一些从事非法生产经营的企业逃避法律制裁。此外,安全监管部门缺乏专业设备也是中国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主要障碍。虽然中央政府和各省市根据实际情况加大了对地方和县级应急监管部门的配置力度,但仍难以满足中国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在处理职业卫生监督工作方面。而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设备问题尤为明显。


        3 解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问题的措施
        3.1提高安全生产的技术,利用信息化体系强化对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
        安全生产的技术必须要提高,这是进行有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前提。在这方面可以引进先进的生产防护技术,防护用具和机械设备,对提高生产的安全有着极大的帮助。另外,在监督管理方面,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体系对生产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提高对科学的认知,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通过信息化体系加大对生产的管控,比如可以远程监督生产一线的作业环境、作业进程等。此外,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收集监督管理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归档,这对于后期顺利开展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2 调整企业经营目标适应安全监督管理的要求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安全工作做得好,其他工作就可以实现并且有利可图。企业应该单方面追求经济利益,避免忽视生产安全。在为安全生产分配监督和管理目标时,还应包括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的内涵。企业应及时清理安全拖欠,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更新安全生产维护检测设备。特别是在违反安全法的情况下,应及时支付罚款并予以纠正。应采取积极措施,对应企业和政府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面的有关政策。
        3.3 重视对现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力度
        生产安全的监督和管理不应忽视现场的影响。企业应增加投入现场监测和检测设备的资金量,确保现场管理人员有依靠的证据,面对不安全的生产行为,可以使用高可行性设备进行科学判断。还必须确保现场执法严肃。同时,在现场安全监督和检测中不应采用形式主义。我们应该从现实出发,通过对现场实际安全生产情况的调查和监督来掌握信息。
        3.4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并把相关制度落到实处
        通过法律手段来进行监督管理是最好的方法,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有关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可以参考国外的相关法律制度,在监督管理条例中,适当增加绩效评估制度,通过奖惩的措施引起管理监督人员的重视。然后还需要把制度具体化,精确化,责任到人,必须要明确每个部门,每个职位,以及每个个人的职责,如果之后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可以找到责任主体,避免互相推卸责任。一部法律从起草到颁发再到贯彻执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还需要各部门的配合,一旦中间出现断层,或者解读错位,很可能影响到下面的监督管理工作。
        3.5 加强事故处理手段
        在建筑行业制定统一的工作标准,确保有效的监督。对违反标准的施工单位,加强处罚,查明责任主体,对于伤亡事故,应着重处理经济处罚,同时查处施工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提高伤亡赔偿标准,使施工企业不敢伤亡,不能伤亡。在建设当天增加对单位的安全资金投入,并根据各地的过去经验制定标准。如果投资标准低于投资标准,则必须强制暂停工作进行整改和检查,同时有必要确保资金的标准化和透明化,不能让资金流入个人口袋。安全事故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一旦发生应该正确面对,不能回避,最重要的是吸取教训。对逃避责任的,应当在行政处罚的同时进行经济处罚,对利用职权通知和不报告事故的人员予以严惩。安全监督管理后期面临的直接问题是行政处分,重刑事调查等责任分工,没有人愿意追究责任,但最根本的不负责任的是那里安全监督管理没有问题,保证了项目的质量,保证了员工的安全。
        结语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安全生产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企业需要高度重视,企业和员工真正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因此,企业可以通过树立正确的发展和绩效观,加强安全执法队伍建设,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确保管理工作水平有效改进,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典剑,李传贵.新时期安全生产若干问题探讨[J].安全,2013,(6):3-5
        [2]徐力.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问题与策略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7.
        [3]黄秋燕.新形势如何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思考[J].消防界,2016(11).
        [4]杨鹊.大数据时代基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2):211-212.
        [5]罗洪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的技术问题分析[J].智能城市,2016(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