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对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意蕴

发表时间:2020/8/1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刘向辉
[导读]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包括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原理、货币产生、本质和职能原理、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原理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新乡一中  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包括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原理、货币产生、本质和职能原理、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原理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塑造新时代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新时代;劳动者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源起及内涵
        劳动价值论可追溯到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中世纪著名神学家亚尔贝兹•马格努及其弟子阿奎那的“公平价格”学说。到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经过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大卫•李嘉图这三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努力,劳动价值理论初步形成了体系。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的劳动价值理论还是粗糙的、不完善的。威廉•配第虽然开创了劳动价值论,但他的理论还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意味;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一般概念从而极大丰富了劳动价值论,但他的价值论乃至劳动价值论却是二元甚至多元的;大卫•李嘉图以坚持一元劳动价值论为旗帜,但遗憾的是他混同了劳动和劳动力,从而无法解释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如何形成之间的矛盾、混同了价值和生产价格,最终不能解说劳动创造价值和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因而导致了古典学派的解体。
        马克思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吸收古典学派价值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价值质和量的统一意义上的分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其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不仅把劳动当作价值尺度,用它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而且把劳动当作构成价值的实体,认为价值就是凝结或物化的人类一般劳动。”马克思坚持的中心论点即是价值一元论。
        “劳动”作为一个范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谓劳动,就是劳动力的使用,是人们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马克思将其考察和研究的重点放在物质生产部门,曾经依据不同的标准,把“劳动”范畴进行了一系列的区分,如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等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以及工资理论、分配理论等,正是建立在上述一系列劳动范畴基础之上的。
        按照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也就是生产性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而绝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剩余价值理论,并得出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结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突出特点是:特别强调劳动力要素的贡献,坚持劳动价值一元论;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冲突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的任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今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同时,席卷全球的技术创新和知识经济浪潮正在蓬勃展开,中国面临着改革与振兴本国经济,追赶并超越世界发达国家的多重任务。

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与上个世纪中叶不同的新情况与新特点,并向传统的劳动、劳动价值理论与收入分配理论提出挑战:
        (1)社会产品中的活劳动含量日益减少。由于生产中的机械化与自动化的应用与发展,单位产品,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非物质产品,其中所包含的活劳动已经大大减少。一方面,同样多的活劳动,在今天可以创造出比过去多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产品;另一方面,生产同样多的产品,现在所消耗的活劳动在日益减少,而生产的财富及其使用价值却越来越大。
        (2)社会生产要素的内容大大增加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结果,使得不同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重要程度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传统的“三要素”已经被“多要素”所替代,过去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要素,现在却逐步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并开始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新认识
        (1)新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
        新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认为,要说明各个生产者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必须说明使用价值的生产和生产的技术条件,因此不能脱离使用价值来讨论价值的决定。由于使用价值生产的技术条件涉及非劳动生产要素(资本和土地),把使用价值的生产或劳动生产率加进来,将劳动定义为由其生产的一定量的使用价值所体现或支出的劳动量,同时要把资本等非劳动生产要素引入劳动(劳动生产率)的概念中来。这种通过扩展劳动的外延和加入技术变动而表明的技术关系与利益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2)社会劳动创造价值论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论全面肯定第三产业的劳动是生产性劳动,并将它纳入社会劳动范畴,社会劳动是指社会从事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的各种劳动,即在国家政策范围内从事的有益于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社会劳动创造价值是指除了本企业生产人员的直接劳动外,还包括科研、教育、文化事业部门、国家管理部门等提供的劳动,包括物化劳动,都属于间接劳动,合称社会劳动,由社会劳动创造价值。
        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于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意蕴
        可以说,改革的四十多年也是我国理论界激烈争论的四十多。很多人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丧失了其存在的现实性。
        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袭来却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在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由此发现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秘密,进而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体现,无法避免地周期性发生。从理论上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对于危机曾有这样的表述:“危机本身首先是爆发在投机领域中,而后来才波及到生产。因此,从表面上看来,似乎爆发危机的原因不是生产过剩,而是无限制的、只不过是生产过剩之征兆的投机,似乎跟着而来的工业解体不是解体前急剧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过是投机领域内发生破产的简单反映。”当前这场危机就是起源于次贷危机,然后发展到金融危机,现在严重危及到了实体经济。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没有过时,反而以它对于资本主义的深刻预见性而日益受到西方理论界,乃至经济界、政府官员的热捧。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我们的基本理论,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发展它。我们不能为了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而去坚持,不能为了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而去发展。去坚持是因为其的正确,去发展是因为其的价值。要把劳动价值理论真正当作一门科学而不是教条,就必须在肯定经典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吸收人类理论思维发展的最新成果,包括吸纳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不断发展和完善劳动价值理论。
        作者简介
        刘向辉(1991—),男,汉族,河南省上蔡县,教育硕士,单位:新乡一中,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政课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