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水利工作站 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近十多年来,国家补助大量资金用于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新建了一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这些工程的新建,为改善农村居民的饮水困难和解决农村居民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场镇居民人口的急聚增加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的迅猛提升,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资金不足、规模过小、水量不足、水质不达标和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我作为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一名水利工作者,对护国镇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现结合护国镇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解决措施
1.引言
护国镇位于纳溪区南部永宁河畔,距纳溪城区35公里,幅员面积180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所辖29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7.8万人,是纳溪区人口第一大镇,经济强镇,也是泸州市22个重点镇之一,泸州市十大魅力乡镇之一,同时也是四川省百镇建设试点镇,全国一村一品试点镇,拥有特早茶、护国柚、护国陈醋三大特色农副产品。镇内321国道、厦蓉高速、纳叙铁路、大赤路纵横穿越而过,是西南出海通道上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该镇属长江河谷浅丘带,境内海拔高度260-770米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1度,年积温6205度,年平均降雨量1180毫米。据2006年农村饮水现状调查统计,护国镇饮水水质、水量、方便程度、用水保证率不达标人口达3.8万人,通过近十年的努力,至2016年饮水不安全人口降至0.5万人,主要分布在长坡、凤凰、高桥等村。2011年,连续31天气温高达40度以上,造成我镇0.65万户,2.24万人、1.94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全镇投入解决饮水困难资金达170万元 。近几年,镇政府又争取饮水专项资金和扶贫资金改造了部分饮水工程,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仍然存在安全饮水在农村覆盖区域不够,影响农村发展的问题。因此,解决好农村饮水问题是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重中之重。
2.饮水工程现状
护国镇现有9个集中供水站,总投资1800余万元,管道安装200多公里,理论上能够解决4.1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但护国镇拥有人口7.8万人,实际上真正能够使用自来水的仅占50%左右。在9个供水站中有2个镇级供水站,大洲驿自来水厂及护国水厂,两个水厂分别建于1997年及1976年,由于两个水厂建设时,设计要求不高,施工工艺有限,资金投入不够的原因,致使水厂的制水工艺落后,时常出现水质不达标的现象。供水管网承压不足,导致城镇管网爆裂事故频发,同时水厂供水成本居高不下,水厂亏损严重经营困难。其余7个村级供水站,除插旗供水站投资规模达500余万元,各方面能够满足供水要求以外,其余如占坝供水站、绍坝供水站等由于规模较小,水源水量不稳定等原因,难以足够辐射到供水站周边对自来水有需求的村民。由于供水区域内群众得不到正常供水,反映非常强烈,群众来信来访情况接二连三,通过信访、阳光政务、市长热线12345等方式反映自来水方面的诉求较多,镇水利站工作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协调群众反映的问题,回复群众的来信来访及上级交办、督办的各种事项,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群众饮水问题依然得不到很好解决。
3.饮水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场镇供水站运行时间较长,工程建设标准较低,管理体制复杂,问题突出。
护国镇场镇两个供水站建设时间都在上世纪中后期,由于当时受资金、技术以及供水人口较少的影响,供水站设计规模较小,设施设备简陋,制水能力只能基本满足当时场镇供水人口需求。近二十年来,随着场镇人口的急剧增加,供水需求也成倍增加,原来的两个供水站供水规模、设施设备、供水管网和水处理能力不足,也不适应场镇发展的需要,加之护国供水站属集体所有制企业,供养职工人数多。大洲驿供水站属混合制企业,负债较多,企业改制问题突出。其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现有供水站处理水能力不足,水处理设施、设备老化,影响水质及供水水压。同时因为企业管理体制未理顺,争取上级补助资金也比较困难,供水站运营困难。相应的场镇居民饮水水质和用水保证率受到影响。严重影响了场镇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场镇建设发展。
3.2农村供水站管网覆盖面少,供水效益发挥不够。
在护国农村供水站中,大部分供水站由于资金投入少,管网建设覆盖面窄,另外部分供水站还存在二次供水,电费支出高。因此在大部分供水站中的供水用水户数量远远达不到设计规模。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人口还在使用分散式的机井、大口井和小引蓄解决饮水问题。供水站没有足够的用水户,造成供水站运行成本较高,实际效益不能够充分发挥。
3.3制水管理不规范,水质合格率较低。
全镇9个正常运行的集中供水站中,大部分为粗放式管理,其中村级供水站仅有1-2人负责运行,镇级供水站运行人数也比较少,运行人员普遍年龄都偏大,相应的文化程度也不高,管理水平较低。甚至部分供水站的制水台账都不够完善。由于缺少水质监测设备和监管措施不到位,均存在制水生产过程中的不规范问题,在每年水质检测中,全镇的水质合格率都在60-70%之间。
3.4水资源分布不均,饮水工程发展不平衡
护国镇主要地形是岩区和坝区,全镇有小(2)型水库5座,石河堰34 条,山坪塘657口,其中坝区有水库4座,岩区水库仅有1座,且大部分的石河堰都坐落于坝区。历史以来旱情最严重的村,都在绍坝岩及大里岩区,在该两大岩区没有引水水源,要建饮水工程条件异常困难。因此在水源缺乏的深丘区、山坡区根本无法建设饮水工程,相对来说在水源较好的丘陵区、坝区饮水工程较为集中,饮水工程分布极不均衡。
3.5长效机制未健全,运行经费得不到保障
一是个别村级供水站未收取水费,运行费用由村委会进行补助,村民节水意识淡薄。二是核定水费单价低,水费收入不足也难以维持供水站正常运转。当前我镇供水站水价普遍偏低,价格从每方1.5元至3.5元,特别是村级供水站执行单价达不到成本水价,三是供水管道长,用户少,用水量小,水损耗大,水价成本高。全镇七个正在运行的村村级供水站中,有的是村上自行管理,有的是委托群众管理,自收自支,由于供水量小,造成有70%的供水站工程维修养护不及时,管理人员待遇落实不到位,由此造成水质得不到保障。
4.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与管理对策
4.1编制“十四五”农村安全饮水保障规划。推进农村安全饮水高质量发展。
我镇应委托专业单位编制我镇“十四五”农村安全饮水保障规划,规划的重点是以上马供水站为主要供水水源。将上马供水站的管网与现有我镇九个供水站的管网联通,护国场镇及坝区近二十个村供水高程在上马供水站可供高程之内可以实行直供,绍坝及大里岩区可实行二次加压供水。同时,为保证群众安全饮水,地方财政应当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农村供水管网工程改造和维护,对落后、老化的设施及管网应逐年、逐批、逐次进行改造,逐步达到集中供水率、规模化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85%以上的目标,实现全镇全域供水。
4.2理顺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农村供水管理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
由于我镇农村供水站小而分散,水质水量得不到保障,可将全镇村镇供水站通过资产评估后移交境外(上马镇)距护国场镇12公里处的由纳兴集团云溪水务有限公司统一管理的上马供水站(日供水10000吨)统一经营管理。优化供水管理运营机制,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区、镇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成立专门机构解决企业改制、人员安置分流、资产评估、债权债务处理和配套专项资金等相关工作,并对全镇供水进行统筹。
4.3保证工程运行,合理提高水价
为减轻供水站的运营压力,一方面可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物价部门要深入到供水站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详细了解供水站运行情况,召开听证会,多方征求意见,结合大多数消费者的能力和消费水平,综合考虑消费者和供水站的利益,相对提高水价。另一方面,可适当对供水站加大财政补贴,以便运营成本高的村级供水站能够通过获得适当的补贴较好的运营下去。
4.4提高认识,落实管理责任
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安全饮水工程要落实镇人民政府镇长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水利管理单位具体抓的管理机制,严格目标管理责任制,奖惩分明,对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安全事故的予以重罚。
4.5加大培训,提高管理素质
为提高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人员素质,根据工程管理需要和人员具体情况,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各个管理岗位的培训。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在水源保护、制水工艺、安全管理、设施维护、服务意识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为农村饮水工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培训新型人才;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