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形势分析及控制措施

发表时间:2020/8/1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赖秋玲
[导读] 摘要:当今城市的高速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而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现在的建筑体量巨大增加,然而当代建筑物还在不断的刷新着制造速度、高度和难度,让本就严峻的安全形势变得更加的严峻,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建筑市场的安全形势,找出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五大因素“人、材、机、法、环”,通过对这五大因素进行控制,再结合当代网络优势,从而达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目的。

        中国华西企业有限公司  广州深圳  518000
        摘要:当今城市的高速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而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现在的建筑体量巨大增加,然而当代建筑物还在不断的刷新着制造速度、高度和难度,让本就严峻的安全形势变得更加的严峻,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建筑市场的安全形势,找出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五大因素“人、材、机、法、环”,通过对这五大因素进行控制,再结合当代网络优势,从而达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目的。
        关键词:工程;安全管理;分析;控制措施;互联网
        1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意义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意义有多重要已经是毋容置疑的话题,由于建筑业属于高危行业,建筑市场体量和施工难度随城市的发展也在日益增加,并且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数量具大,人员也相对较集中,这必将导致事故发生的概率和风险极大增加,一旦由于安全管理不善就很容易发生群死群伤等严重事故后果,无论事故大小这将对企业和家庭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和痛苦,比如大家熟知武汉“9.13”施工电梯坠落事故,共造成19人死亡;北京“12.29”坍塌事故,造成10人死亡;江西丰城电厂“11.24”施工平台倒塌事故,共造成73人死亡等等(如下图)。所以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落实各项制度要求就显得格外重要并且不容的一丝丝怠慢。
 
        武汉9.13电梯坠落事故   北京12.29坍塌事故  丰城电厂11.24坍塌事故
        2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形势分析
        2.1建筑工程严峻的安全形势
        目前对于没有特意关注全国建筑市场安全事故的人群而言,除了新闻报道的事故外,感觉建筑行业每天还算处在处于风平浪静的状态,其实我国的建筑市场的安全形势已经是相当严峻的了,无论是政府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还是企业自行的监督管理,在如此大的安全管理力度下,每年还是会有许多人因此而丧生。
        2.1.1目前建筑市场的安全现状
        目前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可查询到的2018年房屋市政工程安全故就有734起、死亡840人,与2017年相比,事故起数增加了42起、上升6.1%,死亡人数增加33人、上升4.1%,各月事故起数及伤亡人数如下图一、图二所示。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网上可查询到的全国上半年共发生安全事故约300起,伤亡人数约为361人,不考虑漏报、瞒报、谎报等情况,2019年的安全形势相比前两年而言并未有所改观。
 
        以上数据来自于国家住建部官网,数据相对比较权威,而且这些数据仅仅是在事故发生后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要求上报的数据,但是根据目前建筑市场事故发生后处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瞒报、漏报、谎报等情况发生,这样就会导致实际的事故发生起数及伤亡人员远大于网上公布的数据,由此可见目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形势有多么严峻。
        2.1.2未来建筑市场的安全形势
        未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物的高度也会一步步的刷新,并且更加新颖的外形和结构设计将成为一种趋势,比如大家熟知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东门之门、银河SOHO、广州圆大厦等等(如下图建筑)。
 
        由此可见,未来此类结构及外观设计复杂的建筑也必定会造成施工难度的增加,同时也将极大的增大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一种挑战,再加之“建筑四新”的推广,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这也是未来建筑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也将无形的增加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难度。
        2.2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纵观目前建筑工程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大都由一些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构成,而构成这些事故原因的条件基本也就五个方面: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安全意识不足;建筑材料的不合格;机械设备故障及操作失误;施工指导方案和技术措施不到位;不安全的作业环境。然而这五大因素又渗透到安全生产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只有深化处理这些管理中的细节才能使项目的安全管理朝着良性的道路发展,从这五大组成要素入手细化安全管理的细节,将极大的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概率。
        2.2.1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安全意识不足
        人是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主体,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作业人员,一切的安全事故起源也是因为人,只要安全管理中安全意识足够强,对于各项要求落在实处,绝对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2006年2月21日,云南省景谷县半坡乡中心小学在拆除教室施工过程中,发生一起坍塌事故,造成3人死亡,经调查后发现此拆除现场没有设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和指挥,也未采取相关安全防范措施,拆卸作业人员也在盲目施工。就此起事故而言,没有设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是企业的问题,现场盲目施工的客观因素是作业人员自身的问题,就此类由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安全意识不足造成的安全事故的案例不计其数,所以提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尤为重要。
        2.2.2建筑材料的不合格
        2002年12月06日重庆市垫江县普顺镇中心街新街道一正在修建的六层楼房发生垮塌,造成6人身亡,一人重伤的安全事故,事故发生时断楼板、砖墙逐层砸落底楼,经过调查,该楼房为农村自建房,事故主要原因为使用了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建筑材料(预制板)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2007年8月13日,湖南省凤凰县堤溪沱江大桥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坍塌事故,造成64人死亡、4人重伤、18人轻伤,而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堤溪沱江大桥主拱圈砌筑材料不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偷工减料),随着拱上施工荷载的不断增加,造成1号孔主拱圈靠近O号桥台一侧拱脚区段砌体强度达到破坏极限而崩塌。
 
        使用劣质预制楼板发生坍塌事故   砌筑材料不符合要求造成倒塌事故
        2.2.3机械设备故障及操作事故
        2019年9月4日河南漯河一在建工地突发两台塔吊倒塌事故,经过调查,是由于其中一台塔吊超载倒塌砸向另一台塔吊而导致的事故,所幸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而像塔吊这个建筑工程机械一旦发生事故就很容易引起群死群伤,所以抛开人员的操作失误,对于设备本身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2012年9月13日13时26分,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景园”在建住宅发生载人电梯从33层坠落事故,此次事故全国影响都较大,据官方公布共有19人遇难,而此次事故调查的直接原因有几个,一是施工升降机导轨两个标准节连接处螺栓未固定牢靠,造成笼子侧翻,二是通过死亡人员的坠落位置可以分析出升降机安全防护装置损坏,三是升降机的安全上限位和防坠器未能正常工作,四是人员超载。
        通过以上事故案例可知如果设备存在自查自检和自纠装置肯定会杜绝事故的发生。
             河南漯河塔吊倒塌事故             武汉施工电梯坠落事故
        2.2.4施工指导方案和技术措施不到位
        2006年2月21日,北京市海淀区某仓储用房工程施工现场的临时活动房在拆除过程中,发生坍塌,造成3人死亡、16人受伤,经调查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临建用房拆卸作业前未制定专项方案,而安全技术交底的内容中虽提出加设剪刀撑作为拆卸过程中钢架的临时固定措施,但未明确加设剪刀撑的位置、数量、方法等具体事项,所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2015年4月30日,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的潍坊实验中学演艺中心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一起坍塌事故,造成4人死亡,2人受伤,经事故调查实验中学建设项目无资质施工,未按规定编制演播厅(舞台)模板支撑系统专项施工方案。并且现场满堂支撑架基础不牢固,支撑架体搭设不规范、支撑体系所使用的钢管、扣件、可调托撑等材质不合格,导致模板支撑系统失稳,进行梁板混凝土浇筑作业时发生坍塌。
 
        北京活动房拆除未制定方案          潍坊中学因方案技术措施
        导致的事故                     不足造成的事故
        2.2.5不安全的作业环境
        2007年4月27日,青海省西宁市银鹰金融保安护卫有限公司基地边坡支护工程施工现场发生一起坍塌事故,造成3人死亡、1人轻伤,经调查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为施工地段地质条件复杂,事故发生地点位于河谷区与丘陵区交接处,上部土层为黄土层及红色泥岩夹变质砂砾,下部为黄土层黏土,局部有地下水渗透,导致地基不稳,并且施工单位在没有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情况下,盲目施工造成事故发生。
        2009年6月27日,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小区一栋在建的13层住宅楼全部倒塌,造成一名工人死亡,倾覆主要原因是由于楼房北侧在短期内堆土高达10米,南侧正在开挖4.6米深的地下车库基坑,两侧压力差导使土体产生水平位移,过大的水平力超过了桩基的抗侧能力,导致房屋倾倒。
 
        因作业的地质环境差而发生坍塌       小区房屋因作业环境不佳倒塌
        3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相应的控制措施
        3.1人员的安全管理
        人员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安全行为的养成往往是项目安全管理的难点与重点,不管是企业负责人还是项目现场的管理人员,也不管是包工头还是具体实施的作业人员,无论任何岗位,只有提高所有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3.1.1企业负责人及现场管理人员能力的提升
        管理人员的能力高低往往是项目安全管理的重要支撑,现目前很多建筑施工企业负责人为了牟取利益而忽视安全,如果一个企业的负责人只在乎眼前利益,那他的所有决策都会把利润放在第一位置,这种决策将会一直执行到基层,这完全违背了安全第一的生产法则,甚至有些项目连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岗位都可以缺失,那么最终尝到苦果的也会是这一部分企业负责人。怎样约束这一部分不注重安全生产的企业负责人呢?只有加大政府部门的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制度要求,加大发生安全事故的处罚力度,明确企业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增加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信息公开和评价,杜绝企业负责人利益高于安全的错误理念。
        对于处于实际操作的现场而言,建设、监理、总承包以及分包单位的现场管理人员大多由于安全意识淡薄,忽视相关文件的规定要求冒险指挥或者管理上的不作为,可想而知连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都如此淡薄,还怎么管控好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行为。针对此类想象,企业应该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制定相对严格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优胜劣汰,特别是对从事安全管理的岗位,不仅如此,还要根据目前项目安全管理情况不定期的对管理人员进行有关方面的安全培训并进行考核,这样才能提升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工作能力。
        3.1.2作业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安全行为养成
        由于建筑行业现场作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不高,素质残次不齐,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并且作业人员对于制度的贯彻和执行力不够,随意性较强,这也是现场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培养良好的安全行为是杜绝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
        现阶段施工现场对于作业人员的安全管控手段主要是进场前的安全三级教育(公司级、项目级、班组级),此证上岗,作业前的安全技术交底,平时的安全教育培训,现场安全教育标识标语标牌和平时的各项安全检查等,从以上各个方面来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让其养成良好的安全作业行为。在未来的发展模式下,互联网在工地管理上的应用,“智慧工地”的建设实施,人员实名制管理等,这也会极大提高现场在人员安全管理方面的效率。
        3.2材料的控制措施
        材料的品质好坏不仅是工程质量的保障,也是施工安全的保障,只有在材料各项指标都合格的前提下进行生产作业才能确保安全。材料的安全使用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很广,无论是用在结构强度上的材料还是满足施工用的材料,材料本身质量的把控至关重要,项目上常见的几种用于施工的材料有钢筋、混泥土、模板、钢管、木方等,用于安全防护的材料有安全带、安全帽及其他安全防护用品等,以上各项材料在进场前和使用过程中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才能有效防止因材料质量问题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3.2.1材料进场前控制
        选择好的材料生产厂家是保障材料质量合格的基础,在价格合理的情况下,实地考察材料生产环境,也可以多选择几家产品作为对比,再结合本项目的现场实际需求,从质量和安全两方面考虑,选择最适合本项目的施工且经济性和安全性都较高的材料尤其重要。
        材料前场前的验收也是一项重要控制措施,验收前要先核对产品的资料情况,例如检查材料的合格证,厂家的制造许可证,产品检验合格证等,再根据资料情况进行验收检查,因为建筑类材料的数量相对比较巨大,可根据相关的规定要求进行抽样检查,宁可严于标准,也不可放松警惕,一旦验收过程走过场,劣质材料用于施工现场后将会对工程质量和安全产生极大的影响。
        3.2.2材料过程中控制
        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控制也是相当重要的,部分材料在现场周转和使用过程中难免会造成损坏,这将严重影响材料本身的安全性,比如使用弯曲的钢管搭设支模架和外脚手架,使用破损弯折的木方模板做结构支撑,使用破损的安全帽、安全带,使用断丝或弯折的钢丝绳做吊索或者缆风绳等,如果上述损坏的材料没有进行严格控制,这将会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如不及时整改就会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只有加强现场材料的管理,建立材料使用台账,合理利用材料资源,加大材料监管力度,这不仅能节约施工成本,还能提高材料使用安全。
        3.3设备的智能化控制
        建筑工程上常用的几种机械设备有挖掘机、装载机、汽车吊、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物料提升机、高空作业吊篮、钢筋加工机械、木方模板加工机械等,往往发生事故较多而且影响较为严重的就是塔式起重机和施工升降机,因为它们的布置高度是随建筑物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并且使用频率较高,覆盖范围较广,一旦发生机械事故极有可能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和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
        目前工程上常用的机械设备(塔吊、施工电梯)大多由钢结构、提升机构、变幅机构、钢丝绳、电气系统、安全限位装置等组成,由于结构设计相对简单,人为的操作失误和机械本身故障频发将会极大的增大事故的发生的概率,为了更好的解决这类问题,提升机械设备的智能化程度是个不错的选择,加入相关的电气控制程序,让设备可以自我监控,有故障和违章操作会自动报警,甚至可以自动阻止某些违章操作行为。就塔式起重机和施工升降机而言,加入人脸和指纹识别技术,录入持有操作证的司机的相关身份验证信息,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无证人员操作设备引发事故;加入完善的设备超载预警系统,具备载重量提醒功能和超载自动断电功能;加入设备的自我检查功能,在设备运行前和运行中对设备状态进行监控,量化设备数据,对操作人员进行提醒和实现故障监测。机械设备的智能化控制也将会在以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3.4施工方法的控制
        施工方法的正确选择是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按照设计文件和相关技术要求,同时在保障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方案中索涉及的安全保障措施要面面俱到,用科学严谨的态度编制和审批方案,在方案实施前还要进行相应的技术交底,在施工过程还要随时监督,防止在重难点施工节点的安全事故发生,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施工方法及过程的科学严谨,施工过程中监督到位,满足以上几点就能极大的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3.5周边环境的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能够进行正常的生产作业,离开不良好的作业环境,环境安全不仅可以防止周边环境对自身的影响,也可以防止二次伤害事件的发生,所以具备安全的作业环境至关重要。
        怎么判断周边作业环境是否安全?一是根据现场场地的情况来判断是否满足相关的施工作业环境;二是根据施工作业情况来判定周边环境是否满足相关规定要求;三是预判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结果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四是建立周边环境的管理台账,对环境安全进行评价,分级处理。
        4互联网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促进
        回望以前,在网络不发达的时代,建筑工程安全事故也频有发生,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理念的推广,优质信息之间的共享程度也越来越高,不仅可以学习优秀的管理经验,并且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发的各类项目管理网站、手机APP和网络设备,毫无疑问将提高项目的安全管理能力,这也必将成为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
        4.1“互联网+”的引入
        在我国,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应用也逐渐成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控制手段,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他可以延伸为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工程,互联网+管理,将他运用在建筑安全管理上无疑是锦上添花,而且很多企业也在逐步应用,比如现在大多数建筑企业都实行网上方案的审批,网上安全信息公布,网上进行安全隐患的整改及回复,网上实现危险源的录入等等,让项目安全管理实现方便快捷,大大的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如下图)
        4.2“智慧工地”的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和大型施工企业也尝到了网络发展对于施工管理上带来的便利,“智慧工地”就是网络时代造就的产物,智慧工地将更多人工智能、传感技术、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技术植入到建筑、机械、人员穿戴设施、场地进出关口等各类物体中,并且被普遍互联,形成“物联网”,再与“互联网”整合在一起,实现工程管理的优化和整合。
 
        现阶段智慧工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一是劳务实名制管理系统,先将现场作业人员的身份信息录入信息库,通过安装在工地进出口位置的人脸识别系统控制门闸,自动筛查进出人员的身份,杜绝无关人员混入施工现场;二是现场物料验收管理系统,通过材料数据的录入,结合网络数据,对材料消耗、用量、收料、发料等情况实时监控;三是塔吊可视化系统,通过安装在塔吊上的各类传感器将塔吊数据可视化,让操作人员对塔吊的运行状况进行直观了解,并将相关违章数据进行记录,项目管理人员只需要登录系统就能查询设备运行情况;四是视频远程监控系统,通过安装在工地各处的摄像头对工地现场情况进行实时记录,有利于随时发现违章行为和方便现场监控数据的保存;五是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安装在工地各处的环境监测器,实时监控现场扬尘及噪音,防止环境污染,使项目满足文明施工条件。(如下图)
 
            实名制系统                      环境监测系统
 
        现场监控系统                    塔吊可视化系统
 
        塔吊运行数据量化系统              施工电梯运行监测仪
        结语
        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是一个十分严谨的课题,安全管理过程中每一步都应该引起重视,我们需要细化管理细节和程序,优化管理模式,强化管理手段,再结合当今时代特色,让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朝着有序、高效、科学的方向发展进行下去,把控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零到整,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始终坚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管理方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