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中国新时代建设总目标的落实,新型城镇化的城乡规划工作也开始逐步提上日程,自从中央经济座谈会中提出新型城镇化以来,已经形成了系统全面的建设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之一,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制定好城乡化的方案规划,为实现城镇一体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新型技术不断革新,我国已经进入了物联网时代,利用新技术来指导新型城镇化的城乡规划工作,提高工程效率的同时,也能更好的解决实际规划工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城乡转型
1.引言
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说城镇化是顺应了现代社会的时代的潮流,为了实现推动城乡建设发展的稳定性,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技术指标,所谓更高的要求,并不是指的单纯的人口转移,而是在社会结构上根本的进行升级和发展,城乡规划工程的负责人员必须就实际环境进行细致全面的考察和调研,充分考虑人口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的分布状况,制定科学高效的规划方案,面对转型的相关难题时,必须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制定针对性方案对策,不仅是监管方面,还有人员调度方面,以及技术革新现代化方面都是困难重重,本文主要就新型城镇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工程中遇到的难题和相应的解决对策做出了详细全面的分析和讨论。
2.城乡规划工程存在的问题
2.1人文差异问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工程看起来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但实际上这个浩大的工程是由许多小环节组合而成的,其中包括了人文转变,资源利用转变,多元价值的转变以及规划方向的改革,每一个小的环节看似简单,但是实际组合起来成为一个体系和系统,就会涉及到复杂繁琐的各种方面的问题,就如钟表的运转是由许许多多小齿轮之间的联动作用而成的,每一个环节就像一个小齿轮,它们重要性的体现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那么首先就来着重探讨一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问题中有关人文方面的转变现状和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城乡规划简单的来说就是城乡之间的转变,但是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做到的,转变是一个复杂困难且漫长的过程,就人文方面来讲,首先城乡间的文化差异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是一个让人困恼的大问题,因为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异常的困难,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有着显著的不同,而且城乡之间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也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就加剧了文化习俗之间的隔阂。
2.2城乡社会结构差异
城镇化,顾名思义就是农村地区的人口向着城镇地区的人口转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是简单的人口迁移,并不单单只是人口数量或者比例上的改变,今年来工业化的进程带来的是城镇人口数量的上涨,从空间上来看,同一个地区城镇居民占总的居民数量的比例用来表示这个地区的城镇化率,城镇化是每一个走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国家的必经之路,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历史潮流的必然发展方向,因此我国也不例外,大力支持和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是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基石和必要条件,城镇化水平越高,国家越发达,国民的幸福指数也就会越高,当然,这里的城镇化水平,可不是只说说而已的纸上谈兵,不能空有城镇化的虚壳,而配套的服务水平却不达标,比如说医疗水平,教育水平,交通环境,住房水平等,都需要根本上的升级,国家曾经提出过纲要,所谓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便是城市群的规划形态,大城市作为城市群的基础,围绕和小城市之间进行大规模布局和规划,致力于实现大中小城市组成的有机整体,促进城镇系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2.3农村文化习俗继承问题?
我们国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一切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致力于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好日子,因此城乡规划的工程也不例外,现代化背景下的城镇化首先必须要考虑到人性化问题,因此不管是对城市地区的居民,还是对农村地区,都要一视同仁,都要给予他们平等的尊重,这是底线上的原则问题,但不能盲目的平等,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不同地方风俗,环境,信仰的差异,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充分考察人口的分布结构,不同地区居民的人文需求,一些特殊情况也要考虑在内,就比如农村地区常有的农民工外出打工问题,就要考虑人口流动方面产生的影响,再比如留守儿童问题,如何保证他们的权益,保障他们能够及时的接受教育,正确的引导他们的价值观,开阔眼界等也都是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语言问题,语言的多样性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型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如何在保护好本土原生语言的同时,保证城乡一体化后语言的统一性和协调性,也是仍待解决的难题,在农村地区向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当中,要注意不破坏当地的自然风景和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3.新时代城乡规划措施
3.1完善监管系统
规划者和技术人员要注重实际环境的考察和对社会主要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并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方案,根据计划认真落实下来,加强监管工作,提高城镇化过程中的监控水平,保证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进行反馈工作,因为问题的反馈也是需要消耗时间的,如果存在监控不力的情况,刚好赶上城乡规划过程中问题的出现,问题的反馈就会出现较大的延时,如果是较为严重的问题的话,不论从财力,人力,还是物力上来讲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更严重的话可能会对整个城乡规划系统产生不可逆的危害,由此看见,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为了最大化城乡规划工程的收益,必须在合理和科学的条件下,最小化投入的成本,用来换取最大的回报,如果在工程进度中因为监管不力而产生的一个小小的失误,损失了大量的资源,那么就是在消极的增大成本,城镇化的经济效益也会大打折扣,不仅如此,作为城市群系统规划的一部分,还会对城市和农村其他各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如此一来,工程的工作人员会大受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也会越来越低,越来越消沉,最终消极怠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这正是我们政府应该提起重视且极力避免的局面,由此论证可知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高效性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加强监管措施方面,有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加大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和道德教育,让监管人员承担起社会责任,充分调动起工作人员积极性,有效的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3.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保持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方针,为了追求经济飞速发展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短期来看,可能卓有成效,但是从长期来看的话,是得不偿失的行为,首先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会导致大量宝贵的动植物资源的流失,而且修复工作需要常年累月的积累,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实在是不合理的行为,因此必须加强教育,加大城镇化过程中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要使人们从根本上意识到经济和环境要协调发展,理解保护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4.结论
如上所述,本文已经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中的城乡规划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分析解决方式进行了系统全面详尽的阐述,首先对现代社会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各方面差异以及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和对策,新型城镇化的城乡规划工作对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刘远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J].科学与财富,2018,(17):130.
[2]毛雁冰,原云轲.绿色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6):107-118.
[3]陈红霞.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的结构层次、特征及区域影响[J].河北学刊,2020,(3):1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