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以甘南县为例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孙续波
[导读] 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黑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关键,对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甘南县委党校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2100
        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黑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关键,对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入甘南县农村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甘南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甘南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现状;策略;甘南县
        农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也是国家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因此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尽快改善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质量。
        一、甘南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总体现状
        (一)环境治理情况
        1.集中攻坚,为乡村环境卫生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2019年每个自然屯投入5万元,计3000多万元,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为期半个月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会战。全县累计出动人工53800人次、车辆29060台次,整修道路及排水沟283万延长米,清理垃圾9万余吨,其中清理地头地脑、公路两侧垃圾2.7万吨,清理私搭乱建和废弃建筑物914处,柴草垛出屯4949处,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观,农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2.创新机制,打造宜居新农村
        坚持市场化取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专业企业承接全县的农村人居环境管理运营业务。全县每60户1名保洁人员(1200多人),每3户1个垃圾桶(20602个),95个行政村,645个自然屯的村民,享受到了城市居民的环卫条件。2020年以来在全县10个乡镇开展集中会战。清理粪堆1485个,柴草堆2459个,垃圾堆1434个,塘沟594处,庭院11568户,路边沟436309延长米,生活垃圾1500吨。
        3.加大投入,完善环境卫生治理体系建设
        2020年,全县要再建设分拣站85个,中转站2个,购进户用分类垃圾桶9.8万个,小型电动垃圾清运车241辆,收集转运车辆11辆,购进垃圾分选设备13套,保证全县农村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二)基础设施情况
        截至目前累计修建村屯道路349公里,农村危房改939户,村屯绿化美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实施“雪亮工程”建设村屯治安监控点370个,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入户率均达到94.7%。
        二、甘南县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分析
        (一)农村污水治理薄弱
        通过集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会战和增添垃圾箱等垃圾处理设备,农村的固体垃圾的到了较好的处理,但污水排放呈无序状态,而洗浴、厨房等排放的污水、村域工业废水均会对农村的水体产生影响,农村的治水工作迫在眉睫。


        (二)基础设施“软实力”有待提升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全县各村屯的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在环境卫生、道路硬化、房屋改建、村屯治安等“硬件”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农民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整体处于失衡局面。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各级干部更重视对看得见的“硬件”设施的改善,往往忽略了对“软实力”的提升,导致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并且,由于开展的文化活动十分有限,甚至有些村庄没有开展过任何文化活动,导致村民文化生活贫乏。
        (三)农民人居环境主体意识不足
        对于人居环境改善的相关工作,大多数是上级的指令性工作,地方政府不得不包干推进,让大多数群众认为都是政府工作,与自己没有关系,将自己置身事外,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更谈不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甚至产生了“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边整治边污染,人力、物力浪费较大。
        三、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策略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农村污水处理能力
        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努力实现生活污水减量;在加大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的同时,扩大城镇污水管网覆盖面,促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二)重视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
        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村文化硬件设施, 可以通过增加乡镇图书室、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院等文化场所的数量,为农民业余生活提供场地和条件;其次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农闲时的生活;第三要重视发展本地的特色文化,可以通过乡村民俗博物馆、村民文化广场、村级民俗文化巡展等形式,建立特色化的乡村民俗文化发展机制。
        (三)充分调动农民主体积极性
        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农民是最主要受益者,应发挥好农民的作用,突出农民的主人翁地位。一是形成村民自我参自我管理良好风尚。充分利用基层群众自治的优势,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明确环保责任,实现门前三包、责任地三包。除此之外还要重点强化农村公共场所的保洁工作,将环境整治责任落实到村屯干部,细化到村民院落、街道路段,实行河长制、路长制,联效联薪、奖惩挂钩,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通过财政支持一点、集体经济支持一点、村民缴纳一点的方式,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渠道投入机制,确保长效管护。三是完善走比看制度。通过制定日常评比制度,组建以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为成员的卫生评比小组,定期对农户房前屋后、庭院卫生开展评比,评出星级卫生户、文明户,并发放适当奖励,带动群众整治积极性,改善村庄卫生环境。
        参考文献
        [1]魏新玲. 美丽乡村建设视野下农村环境生态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研究[J]. 农业经济,2018(10):9-11.
        [2]史磊,郑珊.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机制: 欧盟实践经验及启示[J]. 环境保护,2018,46(10):66-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