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建筑业信息化的实施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向龙杰
[导读] 摘要:建筑业信息化是建筑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也是建筑业产业结构优化必然要求,对建筑业产业革命有着重要意义。
        宜昌市建筑市场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湖北宜昌  443000
        摘要:建筑业信息化是建筑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也是建筑业产业结构优化必然要求,对建筑业产业革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筑业信息化 数字化 智慧化
        一、建筑业信息化的现状
        目前,部分地区在建筑市场监管方面已实现建筑业企业及从业人员信息采集建库,企业及个人诚信信息在招投标和监督管理上的应用;在劳务实名制管理方面,基本建立工人实名制登记,逐步形成实名制与施工现场考勤和工资发放挂钩的机制;在工程建设监管方面,完善了质量检测数据上传和监督过程中执法检查信息上传。相对建筑业信息化总体要求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家对建筑业信息化的要求相差甚远,远不能达到无纸化、信息化的基本要求。
        二、建筑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根据住建部《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建筑业信息化。第一,企业信息化。勘察设计企业,深度融合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达到可视化表达,实现勘察、设计数据共享协同。施工企业,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满足企业多层级管理需求的数据中心,开展施工阶段的BIM应用,推进并完善基于BIM的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现金管理、物质材料管理,探索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支撑智慧企业建设,逐步完善施工数据及资料管理信息化。工程总承包企业要推进“会联网+”协同工作,实现基于BIM的多方参与成果交付标准,实现全生命周期信息共享。第二,行业监管与服务信息化。积极探索“互联网+”形势下建筑行业格局和资源整合的新模式,建立设计成果数字化交付、审查及存档系统,并推进数字化竣工备案。加强在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建立全参建单位的质量安全行为监管信息采集及汇总分析、智能预警功能。第三,专项信息技术应用。应用大数据技术,整合数据资源,适度向社会公开公共数据资源,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充分运用大数据成果。结合建筑业发展需求,加强建筑现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实体与质量安全管理紧密联系起来。开展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提升施工质量和效率。如智能穿戴设备、手持智能终端设备、3D扫描等设备在质量检测和安全监管中的应用,不断实现实体信息的采集和上传汇总。
        三、部分先行城市的做法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1、无纸化办公。
        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通过立法赋予电子文件与书面文书同等效力,此后,国家开始在各领域大力推广试点实施以电子签名签章技术为基础的文档、证照、发票等安全可信电子化。
        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要求: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推行执法文书电子化,明确执法案卷标准,确保执法文书和案卷完整准确,便于监督管理。
        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提出将着力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主要措施包括:完善网上实名身份认证体系,明确电子证照、电子公文、电子印章法律效力,建立健全基本标准规范,实现“一次采集、一库管理、多方使用、即调即用”。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复制推广借鉴工作的通知》梳理了在全国复制推广借鉴改革举措的主要内容,其中多次提及“电子化”、“电子证照”、“全流程电子化”、“无纸化”等关键内容。
        2、设计文件数字化。
        目前,为推进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监管工作,统一勘察质量信息化监管平台数据格式,促进勘察质量监管部门和各方主体的数据共享和有效利用,提升勘察质量监管信息化水平,住建部组织制定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监管平台数据标准(试行)》建办质函〔2020〕257号,该文件是设计文件数字化的指导性文件,从数字化交付、审查及存档等方面进行规范。早在2015年,上海市下发《关于本市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及竣工图纸推行数字化和白图交付的通知》(沪监管联(2015)462号)开始在全市开展相关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于2016年下发《关于发布《上海市工程设计、施工及竣工图数字化和白图交付实施要点》的通知 沪建建管联(2016)596号》,规定从工程图纸交付到竣工资料归档,都需按照要求利用电子图纸及数字签名进行。2019年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房屋建筑工程综合验收电子竣工资料(含图纸)平台上传及相关要求的通知》,对竣工备案资料电子化,上海市的无纸化办公模式走在全国前列,值得我们学习推广。
        四、建筑业信息化的实施
        工业发展已经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电气化,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信息化。对建筑业来说,我认为目前正处于电气化时代,但可预见的离信息化越来越近。工业革命的就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而目前建筑业与秦代的长城修建这种土木工程相比,仅仅是使用了更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设备,生产效率更高,所以建筑业的革命依旧是停留在第二次,而导致如此是因为生产的产品的属性的不同。
        我认为目前建筑业信息化未完全实现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参建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参与意愿不强。建筑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是整个建筑业信息化的基础,只有所有建筑企业积极参与建设信息化,才能实现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发展。目前,缺少建设企业信息化的头雁企业,未形成建筑业信息化团结协作的雁阵效应。参建企业目前看不到信息化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利益,没有参与信息化的内生动力,且建筑行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竞争过度,建筑企业利润不断压缩,缺乏参与信息化的资金支撑。2、建筑业虽属于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规模化程度低,但建筑工人准入门槛低,劳动力尚能支撑,建筑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对建筑业信息化的利好还未在市场竞争中体现,还未对企业产生倒逼。3、建筑业信息化建设倒置。政府主导的信息化系统并未考虑施工企业的运用,企业只能用于信息填报等,不满足企业日常管理需求。导致实际应用中,处于“上头热,下头冷”,“重平台开发,轻平台应用”。4、部分地方未将信息化路径打通。系统的应用仅限于是把手写变成电子版,手动台帐变成自动台帐,实际仍采取传统方式进行信息流转,未发挥信息化的优势。
        要实现建筑业信息化,我觉得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1、加强建筑业信息化的宣传引导,培养一批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头雁企业,按营业收入一定比例投入信息化建设,探索开发自有平台,并积极参与地方信息化监管平台对接应用优化,鼓励将开发的平台转化经济效益。2、加快对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应用。装配式结构是将传统建筑业向工业化转变的重要创新,它转变了建筑业生产产品的属性,将不可移动的大型产品,拆分成可移动的可标准化生产的结构部件,将实现建筑业信息化前进了一大步。3、政府部门加快完善建筑业信息化的政策及制度建设。清理建筑业信息化法律及政策障碍,加快电子签章等技术的应用。4、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结束语:在建筑业信息化标准体系下,以数字化设计文件为纽带,在参建企业已自主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完成项目管理,应用智能化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将管理数据汇总到行业信息化监管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过程进行监管预警,最终数字化竣工备案,到运营维护的数字化交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