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对小学科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9期   作者:邹嫣
[导读]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实验探究既是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所以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要特别注重实验探究,并保证其有序性。
        摘要: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实验探究既是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所以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要特别注重实验探究,并保证其有序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改进;创新
        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一般是教师单向引导,基于正规的科学知识与训练进行,学生很容易因其枯燥而失去学习兴趣,这与新课改理念相悖。因此,教师应在课标的指导下探索有效的科学实验教学策略,更好地适应新课改。
        一、小学科学课实验探究无序性的影响
        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地位,做好实验探究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自学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外,还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但是,无序的实验探究不仅不会产生以上效果,还会妨碍正常的教学活动。从整体上看,实验探究无序性的实际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验探究无序,导致学生盲目探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不能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力;第二,在无序的实验探究下,课堂实验活动混乱,没有秩序,降低了实验完成度,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教学效果。同时,也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二、小学科学课实验探究有序性的提高途径
        (一)精心准备实验材料,构建材料结构
        实验材料是实验探究有序展开的基础。面对教师精心准备的有结构性的实验材料,学生往往能无师自通;面对无结构或结构松散的实验材料,学生很容易陷入迷茫,妨碍正常的实验探究活动有序进行。因此,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准备实验材料,为学生提供有结构性的实验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使实验探究活动有序展开。课前,教师要根据实验探究需要,精心准备实验材料,巧妙搭配材料组合,构建材料的结构,以满足学生实验探究需求,同时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发散学生思维。如讲“热气球”一课时,笔者精心准备了塑料袋、回形针、蜡烛、火柴等实验材料,建构起完整的实验材料结构。课前,教师在每一张实验桌上放了塑料袋、回形针和蜡烛,没有火柴。课上,学生看到实验材料,只是稍微停留了一下就认真听讲了。直至知识讲解完,开始实验探究活动后,笔者才把火柴发放给各组,学生利用火柴开始具体的实验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一结束,笔者立即收回火柴,防止学生再次动手操作而造成实验混轮,影响到后续的研讨活动。在这一过程,笔者根据教学需要准备了实验材料,构建起符合实验内容的材料结构。同时,课上利用“火柴”的发放和收回驾驭学生的思维,使实验探究活动有序展开,防止了不必要的混乱。
        (二)合理确定实验探究的问题,明确实验目的
        问题是实验探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实验探究活动,学生也不会明白为什么做这个实验,不了解实验目的。对于学生而言,在不了解实验目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探究过程必然是盲目的、杂乱无章的,难以产生良好的实验探究实效。所以,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上要合理确定实验探究的问题,明确实验目的,以目的为导向,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展开探究活动,提高实验探究的有序性。具体的是,教师精心研读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结合这些予以确定实验探究问题,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对于实验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针对问题展开思考,亲自探究验证,最终获得正确结论。如讲“磁铁有磁性”一课时,笔者经过分析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的磁铁的磁性,即磁铁越靠近两端磁性越强,越靠中间磁性越弱。

基于这一教学目标,确定学生要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磁铁两端吸得多中间吸得少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目的,通过自身的自主探究认识磁铁的磁性。为了让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探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况,具体如下:用一根条形磁铁平放到一堆回形针上,然后拿起条形磁铁,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磁铁吸住了很多回形针”。然后,笔者再问“磁铁两端吸得多,中间吸得少,这是为什么?”在这里,笔者先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实验探究的问题,再利用实际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问题自主进行实验探究,获得正确结论,这一过程是有序的,且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三)实验中合理分组,为有序进行实验探究创造条件
        分组实验是实验探究常用的一种组织形式,组织好分组实验,不但能促进学生形成合作学习意识,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能锻炼学生的交流技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交际能力,让实验探究活动在合作、交际中有序展开,顺利完成实验目的。为此,小学科学实验课上教师要合理分组,让组内学生在彼此的交流合作中有序进行实验探究。为了做到合理分组,教师要了解学生,合理搭配组内学生。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探究、操作、思维、语言表达等能力有基本了解,在分组时使他们合理搭配,这样组内学生才能取长补短、相互合作,顺利而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达成实验目标。如讲“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时,笔者设计了“空气和水的轻重比较”实验,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课前,笔者基于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把全班学生合理分成若干个小组,组内学生分工合作,合力完成探究过程和实验操作,得到“空气比水轻”结论。经过笔者的合理分组,组内学生有的负责操作,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总体规划……总之,大家分工合作,有序进行实验探究。
        (四)有效指导实验操作,推动实验探究顺利展开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的言行互为影响,倘若教师没有明确的要求或提示,学生可能陷入一种无序的学习状态,造成无效活动多、有效活动少。这种情况下,课堂氛围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是无效的。而且,小学阶段学生基本没有自主探究能力,需要教师的指导。为此,小学科学实验课上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自主探究能力。课堂上,教师可从以下方面指导学生。第一,制定详尽的实验方案,要求学生按照方案和要求进行实验探究,规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言行,引导学生按照既定方案有序进行实验探究;第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主探究学习,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当组内学生发生重大分歧,或遭遇疑问时,教师适时点播、提示,消除学生疑惑,引导学生回归正途,以防学生盲目探究,保证实验探究的有序性。
        结语:
        小学科学课堂上开展实验探究时,教师不能放任学生以在无序状态下进行探究、学习,要让学生以高效、有序的状态顺利完成实验探究。为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要精心准备实验采购、合理确定实验目的、合理进行实验分组、有效指导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以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雪婷.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策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9(1):93-96.
        [2]黄其梅,洪亲,蔡坚勇.小学科学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7):97-100.
        [3]潘洪建,张静娴.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成就、问题与政策建议[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10(4):39-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