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有诸多方面可以切入。具体到小学数学教学方面,则务使情境创设符合学生在此学科学习上的需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这需要一个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是基础;强化知识掌握是重点;引导思维发散是递进;培养创探精神是升华。为实现对学生在此四方面的培养,教师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探究,有针对性地创设相应的情境,以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教学探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将趣味故事引入教学中;关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传统文化的引入会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就要给学生营造思考辩论的环境和条件;至于培养学生的创探精神,实验和实践活动则是最主要的实现途径。具体的实施策略将在下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的首要任务,是通过这项课堂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兴趣的培养是基础。那么我们首先创设情境的服务方向就是培趣。鉴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酷爱听故事,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也更愿意在有趣的故事中获得启发。那么在我们进行情境创设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尝试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学习,实现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例如:本人在讲求梯形面积的时候,先组织一些学生表演了曹冲称象这一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其中两个学生装扮成“大象”的样子,用一大张纸来扮作“船”,以几本书作“石头”,然后大家进行表演,以再现这一故事情境。通过创设这一故事情境,我引导学生更好地体悟其中体现的数学中的“等量代换”思想,于是学生受此故事和“等量代换”理念的启发,开始思考怎样算梯形的面积。由于大家已经学过了平行四边形的求面积公式,于是大家在探索梯形面积的时候就有了凭借。最后,学生们集思广益,探索出了几个方法:将梯形复制为两个,拼接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然后求面积,最后除以二就行;将梯形切割,拼成矩形再求面积;将梯形分成三份,一份矩形和两个小直角三角形。总之学生对于积极主动探索知识产生了兴趣。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将故事引入数学,创设故事情境的教学方式,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
二、创设文化情境,强化知识掌握
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还不够,学习的实质进展还是要靠对知识的牢牢掌握。那么接下来教师就要进一步切实帮助学生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强化对知识的掌握,首先要对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升华。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包含着广泛的知识范畴,其中就不乏关于数学的知识和理念。可以说,传统文化的引入,为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对知识的掌握提供了便利。因此,教师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通过将之引入课堂教学中,并创设文化情境,以帮助学生强化对知识的掌握。
例如:在讲《图形与变换》之后,本人就在电子白板上给学生展示了一些古代的花纹精美的铜镜、瓷器、年画、剪纸、脸谱等图案,让学生观赏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体味其中所蕴含的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以促进学生在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妙。本人更是特意为学生介绍了繁花曲线这一精巧的制作工艺,并为学生出示了一些繁花曲线的精妙作品。学生在眼花缭乱的作品展示下,浏览之余更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瑰宝赞叹不已。学生还了解了这些繁花曲线是如何制作的,以及什么样式的曲线是由什么样的模具画出来的。于是学生对于图形与变换的理解加深了,因此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得以强化。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创设文化情境对学生强化知识掌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三、创设思辩情境,引导思维发散
数学是一门不滞于书本的学科,数学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从来不靠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对书本知识的活学活用。因此,学好数学不仅需要牢固掌握知识,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思维能力要想得到提高,就要多思考,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容学生思考的情境;个人思考还不够,一个人的思考大多会限制在自身的思维框架里出不来,那么多人进行思想的交汇,则为相互学习和借鉴提供可能,这样一来,一个人的思考就有跳脱自身思维限制的可能,从而实现思维的放开和发散,为此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容学生辩论和讨论的情境。
.png)
于是大家就此展开了讨论,有的学生于是认为也许0.9999……就等于1;有的学生认为0.3333……和0.6666……是不能直接相加的,但是具体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则不太清楚;有的学生则说出了理由,相加的运算是从最后一位进行的,两个循环小数都找不出最后一位数,怎么相加?这才是问题所在,此疑问中的计算0.3333……+0.6666……=0.9999……本就是错误的。总之大家经过探讨,集思广益,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加深了对小数尤其是循环小数的认识。
由此可见,创设思辩情境,为学生进行辩论和讨论提供了条件,这使得学生在思辩过程中相互碰撞思想的火花,通过思维的交织实现了思维空间的拓宽,继而有利于思维的发散。
四、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创探精神
最后,数学更是一个需要人有创新探索精神的学科,在强化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思维能力之后,教师应该认识到对学生创探精神的培养同样不能落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探索呢?
探索是一个实践活动,在数学学习中的实践活动,自然就是实验了;创新则离不开对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之后的运用知识进行实践以检验知识的一系列活动,而这些活动主要也是实践,数学中的实践自然是以实验为主了。
于是,培养学生的创探精神就有答案了。那自然就是引导学生做实验。只有在实验中学生才能实现对已知数学知识的验证和对未知数学知识的探究,这种验证和探究的过程就是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诞生的来源。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探精神。
例如:在讲求圆的面积时,本人就为大家展示了一张圆的纸片,让大家思考怎样求其面积。我先将圆片等割成四份,然后重新组合之,以拼接成了一个歪扭坑洼的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之后我又将圆等割为八份,则重组后的图形变成了一个稍微不太坑洼歪扭的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这样创设了一番实验情境之后,我开始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切割探索,通过将圆切割得越来越精细,于是重组的图形也越来越像一个渐趋不坑洼歪扭的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最后学生们发现如果继续以无限精细的切割法等割圆形,则最后重组成的图形也就越来越接近一个平行四边形甚至是矩形。这个重组后的图形的高自然是原来圆的半径r,长也无限接近原来圆的周长的一半:πr,于是这个图形的面积为S=πr2,因此圆的面积也如此。
由此可见,信息实验在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教师要善用之。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从多方面来切入,从不同层次来实施。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的进步和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对开放活跃课堂的建设和对学生的循循善诱。总之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课堂建设策略,总结教学创新的经验,在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胜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法分析[J].学周刊,2020(20)
[2]薛芳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创设方法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14)
[3]周晓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