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下,本班组认真贯彻《上海市学前教育指南》的精神,以学习助实践,以实践促学习,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情况,紧跟大教研的步伐,有目的、有选择地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使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在实践中开展专题研究,获得实绩。
通过对《自主性区域运动中小班幼儿动作能力的分析与调整》专题的研究,幼儿在走、跑、跳、爬等方面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幼儿的动作发展上,我们充分利用室外活动场地及大型玩具,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游戏,同时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
(一)合理创设,有效地投放运动材料。
根据我园运动场地以及材料的实际情况,为了保证幼儿运动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将户外场地分为两大区域:穿越隧道—协调力量速度活动区、运货员——走跑跳平衡活动区。在不同区域内,幼儿可以通过情境性游戏的形式,锻炼到不同的技能动作。
(二)循序渐进,不断地增进运动难度。
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幼儿运动时,充分发挥幼儿主体能动性,不断根据幼儿的需求调整活动内容。如从单腿跨越障碍物,到双腿同时跳跃障碍物,再到增加障碍物数量等等。
运动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课程指南》指出:要因地制宜的创设各种有趣的运动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富有野趣的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让幼儿体验运动的快乐。小班孩子通过教师创设的游戏环境,在情境中完成走、跑、跳等基本动作,通过大教研活动和平时的实践大家懂得了环境创设的趣味性和材料的丰富性是体育活动成功的关键,认识到了这一点,本学期我们就对各活动区域内的运动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进行了反复研讨和调整,教师们积极开动脑筋,创设了许多丰富有趣、适合幼儿需求的活动场景。在大型的滑滑梯上利用一条走道挂上了各色小铃让孩子们练习钻爬的技能,因为创设了有趣的环境,提供了有层次的材料孩子的运动兴趣有了提高。
(三)尊重个体,能动地设计运动内容。
为了满足不同能力的幼儿需要,老师在设计同一个运动游戏时,会提供高矮不同,长短不同的运动材料,保护幼儿的挑战欲,激发他们运动的兴趣,使幼儿体能﹑心智得到不断地提升。
教师要适时介入,让玩法更具创意。在“小蚂蚁运大米”中,当幼儿双手拖拉轮胎时,教师提醒幼儿在路上要注意安全,及时躲避路上的障碍物,让幼儿练习转弯的本领。发展的动作技能是手部力量、拖拽的能力,以及四肢的协调能力。小班幼儿基本都是一个人在玩,如果有幼儿对于拖拉一个轮胎及大米有困难的,教师可以提出,有没有小朋友愿意帮助她?可以怎么帮助她?从而引发幼儿学习与同伴合作游戏、探索出更多的新玩法。
(四)相信幼儿,大胆地交出运动自主权。
针对自主区域活动中的不同环节,采取充分尊重、信任幼儿的原则,尽可能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玩伴、玩法,独立主动开展运动活动。多观察,少干预;多放手,少包办;多鼓励,少指责。
教师要及时肯定,鼓励幼儿探索多种不同的玩法。如在“小蚂蚁大力气”的游戏中,当幼儿拿到轮胎准备要运水果,有的将水果放入轮胎,有的将水果背在手臂、身后;有的有双手拉,有的用一只手拉,有的干脆背着向前走,看着幼儿尝试的每一种玩法,教师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并追问幼儿还可以怎样玩、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激发幼儿创造出更多创新的玩法。
二、在互动中提高研修水平,获得经验。
1、保教结合,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
为了提高幼儿对外界环境、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对多种疾病的抵抗能力,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加强幼儿运动活动中保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是对幼儿实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它的任务是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保教结合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原则,只有做到保教结合才能真正落实《规程》中的目标要求。在开展幼儿运动活动中,我们结合《纲要》的精神,注重了解小年龄的幼儿是保中有教,保重于教的原则,因此在运动活动中也切实加强了保育工作。
首先,活动前教师必须积极地调动幼儿情绪,使之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幼儿活动的兴趣,也达到了幼儿主动锻炼的目的。其次,适宜的着装。活动前教师首先要检查幼儿的衣着是否便于运动。幼儿的活动服装要求宽松利索,对于过厚过大的衣服,要先脱去再活动;其次检查幼儿的鞋子是否适宜锻炼,鞋带是否系牢,防止在活动中被鞋带拌倒引起损伤。再次,是适量的运动。在活动中要随时观察幼儿的脸色、出汗情况及动作表现。第四,适时的饮水。活动前教师不能让幼儿大量喝水。活动中,要引导幼儿适当喝水,补充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活动后教师要鼓励幼儿多次喝水。第五,不可忽视的安全因素。
2、创设有趣的运动环境,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
运动中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能使环境、材料因素为师幼间积极的隐性互动创造更好的条件。尤其当一位教师与众多幼儿发生互动行为时,要想避免因忽视或顾不及个别幼儿等引起的消极互动,就要充分重视游戏环境的创设与投放的材料,要把教师对幼儿的引导、激励,甚至教师的活动目的、要求渗透在环境中,让幼儿主动与环境、材料互动。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要与能力,提供品种多样、数量充足的生成运动器材,满足孩子自主选择的需要。在运动过程中教师应支持幼儿自主探索和思考,创造性地进行各种运动,满足运动的需要。
另外,保护幼儿的身体乃至生命是幼儿运动的前提。教师在创设与利用幼儿“运动环境”时,在运动器材、场地、过程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其安全,注意对幼儿的保护,同时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3、玩伴的角色参与,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
教师在运动活动中的角色身份应该是多变的,《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各个活动中的身份与地位“是一位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由此根据活动的需要,教师应灵活地变换角色对幼儿进行指导。 运动要想引起幼儿的兴趣,契合幼儿好动、爱玩的天性,必须注意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改进和完善游戏的玩法、规则,使幼儿常玩常新,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幼儿,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4、观察幼儿的运动过程,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
在观察幼儿运动的过程中,教师更能了解幼儿的需要,尊重幼儿的选择,将师幼互动融入到设计、组织活动,和活动要求、规则和目标的制定,幼儿能够有机会参与活动的发展与推进,能够有机会自主、自发、主动的探索发展。小年龄孩子对周围事物总是怀着亲近的心情去接触,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探究愿望,往往是从对身边常见的、熟悉材料的接触中开始。因此把握小班孩子动作发展的关键期,仔细观察他们的运动过程,提供多层次的、丰富的,适合小班年龄的运动材料,在刺激孩子运动兴趣、获得运动经验的同时,促进小年龄孩子多元智能的发展。
5、分享交流幼儿的运动经验,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
针对有些教师的反思能力较差,对于活动中的情况有初步的认识,知道存在问题,却无法找出问题的根源,对问题存在的点没有清晰的认识,更不知道如何对呈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等现象,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幼儿园师幼积极有效互动理想范型的要素及影响要素,重点反思活动过程及方法的实践能力,如互动行为的使用是否恰当、有否把握幼儿有价值的生成内容等。课后对活动过程中的细节进行反思,每月撰写案例与反思,并在课题组活动中进行研讨,使教师的反思能力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