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进行大单元课程资源的整合——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王红磊
[导读] 语文教材的编写逐渐渗入“大”的概念,严格以“大单元”作为主题进行编排
        摘要:语文教材的编写逐渐渗入“大”的概念,严格以“大单元”作为主题进行编排。教师不仅要在制定学期计划时注意集中教学,更要在平时备课中注重“大单元”教学。在整合课程资源过程中,教师要明白语文课程整合的意义、整合的逻辑以及了解如何有效进行整合。
        关键词:整合;初中语文;课程资源
        “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的教学理念逐步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再单独只看一篇文章,备一堂课,应该把一篇课文放在整个单元中去分析,思考如何教学。教师要深度挖掘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积极对其进行系统整合。
        一、语文课程资源整合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灵活、内容广泛的学科。教师只有在备课过程中培养自己系统教学的能力,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才能成功培养学生深度学习、高阶思考的能力。
(一)语文课程资源整合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更加系统
        语文学科的知识过于宽泛,教学容易“零散化”,语文课堂容易失去核心。课程资源的整合帮助教师理出清晰的逻辑线,精确划分课堂内容,完善教育教学课堂。教师整合语文课程资源过程中,建立中心框架,然后从中心框架延伸将零碎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可以将问题和答案“点面化”,设置更加明确的问题,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二)教师的思维能力在整合课程资源时得到提高
        学生学习语文这门学科,除了要在阅读中提高自己感性的共情能力,还要在写作中提高自己理性的分析能力。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必须充分发挥典范作用。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理清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体会到逻辑的作用。
(三)语文课程资源整合能够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
        教师根据“大单元”化的教材整合课程资源,能够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学设计也不再以问答式为核心内容,而是发放更多的综合实践性任务给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深度思考。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地位转移到主动的参与者地位。这一转移的实现,意味着学生可以完整地完成从理解到运用,再到评价,最后到创新的过程。
        二、语文课程资源整合的逻辑
        教师整合课程资源的关键是将不同文章用清晰的逻辑联系起来,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十分多样,课文之间联系的逻辑也各不相同,可以分为三种:递进式、辐射式和并列式。
(一)递进式整合是指教学设计时有意按照递进关系将几篇文章连接起来。所谓递进关系就是从浅到深,或者从简单到困难,在程度上有逐步加深的意味。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为了完成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任务,由浅入深地进行授课,先理解,后表达。


(二)辐射式整合是有一个中心点,知识点呈放射状延伸,分散的资源向中心点聚拢,形成知识网络。这种逻辑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思考的能力。
(三)并列式整合是集中学习聚焦于同一事物的文章。以《背影》为例,可以将其与《叶圣陶二三事》联系整合。
        三、语文课程资源整合的方法
        资源整合有一定的方法,方法正确才能事半功倍。而且,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整合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有效率的自主学习。
(一)寻找文本的共同点。
        同一个单元内的不同文章彼此间一定存在某种联系,这个单元也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找到几篇文章的共同点,从这个点切入进行授课。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此单元的文章都是散文,都表达了一定的情绪和感悟,所以要着重体会其中的情感。“形散神不散”是单元内文章的共同特点。《背影》的“神”是“父亲的背影”,以此为核心辐射出“我”的情感转折点和情节发展;《白杨礼赞》的“神”是白杨的不平凡,在此基础上描写了白杨的外形和生长环境;《昆明的雨》的“神”是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之情。
(二)理清单元内的编排逻辑。
        教师在之前的教学中往往逐篇进行讲解,忽略了文章之间的联系。而大单元的设计,就要求教师注意到文章之间的关联,先有整体后有个体,教师必须明确教材如此编写的目的。
        第四单元囊括了不同类型的五篇散文。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本单元系统学习散文这种文学体裁,整体掌握散文的特点。《背影》和《昆明的雨》分别是学生熟悉的写人记事散文和写景抒情散文,《白杨礼赞》和《散文二篇》则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托物言志散文和哲理议论散文。将学生熟悉和陌生的散文类型放在一个单元,既能够巩固之前所学内容,又能在此基础上拓展学习新的内容。
(三)重视内引外联
        部编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最大的不同就是加深了对阅读的重视,形成了“教授课文”“自读课文”到“课外阅读”的“内外兼修”的体系。教师须将课内资源和课外阅读资源综合运用,同类文章之间进行比较,明确文本的特点,不同文章相互比较,明确彼此间的差别。以第四单元中的《昆明的雨》为例,这篇文章可以与同为写景抒情散文的《雨的四季》共同讲授,也可以联系余光中的作品。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大单元的编排方式,理清同单元文章之间的逻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只有教学相长,才能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毋小利.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状况考察[J].语文教学通讯,2020(17).
        [2]周云凯.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读写结合的编排与使用[J].中国农村教育,20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