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珍宝。其主要形式特点在于它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作品《1995》将继承传统的工笔画法,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加入现代的色彩元素——灰色系,强调人物的线条,再略施淡彩,形成一种具有装饰美的画风。这种独具魅力的表现形式正是它有别于西方以光色体面造型写实人物肖像画表现形式的独特之处。与倾向写实风格的人物肖像画相比,画面的构图造型、线条、色彩均以条理化、图案化、理想化的处理方法取得装饰效果。
关键字:工笔画 人物 装饰美 西方
第一章:创作灵感、构思与构图
创作灵感:
作品创作素材是来源是我童年的一张祖孙照。在1995年,拍照并不像现在这样方便,想要拍一张像全家福之类的照片往往都要去照相馆。而本作品的创作素材来源就是1995年春节期间所拍摄的一张全家福。作品所呈现的4个人目光向前,排列有序。老人坐在中间,三个小孩围在老人的周围。整幅作品洋溢的是一种幸福、和谐的氛围。作品中三个小孩手中都拿着相应的道具(左边的小女孩手中拿着一把玩具吉他,中间以及右边的小男孩手中各拿着玩具枪),通过这些道具也表达了长辈对自己孩子的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
作品构思、构图:
作品《1995》将继承传统的工笔画法,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加入现代的色彩元素——灰色系,强调人物的线条,再略施淡彩,形成一种具有装饰美的画风。作品中的4个人物采用传统的工笔画法、然而其背景是采用上下渐变的青灰色来表现。整幅作品的规格是以110cm*170cm的尺寸,并且将画面顶端处理成拱形,结合面画的内容给人一种20世纪乡村弄堂的感觉。
在构图的形式上,我采用立式构图,老人坐在中间,三个小孩站立着围在老人的周围。这种样式的构图在摄影中广泛被使用,其特点是正中为主体,给人视觉感受较庄重、挺拔而有份量感。这种立式构图样式结合渐变的背景,表现出画面的深远感,从而体现出一定的空间意识。
第二章:作品技法与制作过程的分析
作品技法:
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作品《1995》在追求这种感觉的同时将继承传统的工笔画法,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加入现代的色彩元素,工笔人物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简单明了,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简单的淡彩描绘。整个画面背景采用清灰色罩染,并作出上下渐变,上淡下重的效果。结合画面顶端拱形的处理,将在画中要把人物与背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制作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
1:画出草图:
画出草图是我创作中的第一部分,是把在相片中的4个人物转化为手绘稿。一幅作品是否生动,往往取决于取势传情。要达到传情,从形象来说要注意导向,从位置来说要注意呼应。为了表现画面的和谐,优化视觉效果,我将画面4个人物进行了适当的改变。
2:制作线描稿:
中国画的造型主要是以线条来表现的,而工笔画更是以勾线、填彩为主要手段。工笔画线描是讲究质感和量感的,只有勾出质感和量感,才能使线描的对象形象逼真,立体感强。
在制作线描稿的时候,遇到了问题,对于人物的身体形态、结构等方面不了解。于是查阅多方文献,了解到了人物各个动态的结构变化及比例关系。
根据西方绘画人体比例说得知,人体比例一般以头长为单位进行测量,有“立七坐五蹲三半”的说法。儿童在10岁之前,站立时身体比例基本为6头身左右。
作品《1995》是有4个人物组成——老人跟三个小孩。老人以正坐的形态展现在画面正中央,着深蓝色中山服;左边站立的小女孩,着墨绿色毛衣、橙色裤子,手拿一玩具吉他;中间站立的小男孩,着淡绿色衣裤,手拿玩具枪;右边站立的小男孩,着以白色为主运动装,手拿玩具枪。
3:制作渐变背景:
将已经用墨线描好的作品,绷在准备好的画板上。待其干后,用墨、水调出青灰色,将画板竖立,排刷以30°的角度向画面罩上背景。画面刷过半后,加入少许墨色,加重画面底部的背景颜色,达到渐变的效果。
4:画工笔人物:
要想画好工笔人物,必须先对人物的结构、形态有较深入的了解,画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变化自如,才能达到传神的地步。
在前面起稿、勾线、制作底色的基础上,我将采取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我的作品:
1、分染: 为了表现面部和衣褶的凹凸起伏变化,在暗 处先分染一次重色,面部可以用赭色分染,方法是一只笔蘸赭石,一只笔蘸清水,先用颜色笔局部染色,即用清水笔推开,人物的面颊可先用洋红分染。
2、罩色: 在分染之後,为了使色调统一或补救某些不协调的部份,如脸部常用淡赭石平涂一或两遍。
3、提色: 在最後完成之前对重点部份再作加工,如眼睛、口、角或鼻等,使其更为突出。
4、构线、调整:作品《1995》是一幅以线描为主,略施淡彩的作品,所以在画面最后调整阶段,再一次对人物的线条进行强调,使整个面画更加生动、结实。
5:完成图:

第三章: 结 论
创作心得:
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珍宝.其主要形式特点在于它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在作品通过对四个人物的刻画,传递给观众一种温暖、和谐的祖孙情。在创作过程中将特殊的意境和我的主观情感相结合,丰富其画面表现力。
作品的素材是来源于生活的积累,也正如那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无论多么伟大的创造都来自对普遍自然规律的提取。经过这次创作,也让我明白艺术的创作是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从视觉形态的客观规律入手,运用艺术法则,赋予视觉形态一种哲理性的综合思考。也从中了解到有关人物身体结构、比例特征等知识,知道了人物画色彩的运用于把握。
一幅作品里包涵了许多说不完、道不尽的微妙思维变化与独特表现手法。这次的创作是我对艺术的一次新的认识,知道了只有创造才能永恒,继承传统的目的就是获得辉煌的创造。
参考文献
[1]蒋采萍,唐秀玲. 工笔人物技法新编 [M] . 杭州市: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2]尚可.《“工”中求“写”》 [J].《艺苑》美术版1995年第4期
[3]贵树红.《论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装饰美》 [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3月第10卷第1期
[4]薛文峰.《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与创新》 [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7年01 第13卷.第1期
[5]高锡印.《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 [J].云南画院,《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第4期
[6]陆晓.《小议中国工笔人物画》 [J].艺术·生活,2009年5月
[7]马岭.《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与演变》 [J].美术研究 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