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区第二高级中学 杨飞宇
【摘要】背越式跳高技术是利用弧线助跑,助跑起跳后其运动轨迹呈现向上且向前的切线抛物线状,运动员的上身背对着横杆,然后完成背弓的过杆动作,这也是背越式跳高当中的关键环节。本文借鉴人体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理论,对中学生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教学进行研究,使中学生对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有初步的认识,针对过杆时的“背弓”动作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练习方法,以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背越式跳高 起跳点 过杆 背弓
1.前言
跳高是人类向地心引力的挑战。在跳高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曾依次出现过跨越式、剪式、滚式、潜式、俯卧式、背越式等几种姿势。美国运动员福斯贝里在1968年,首创了背越式跳高技术,并且以2.24米的成绩一举夺得墨西哥奥运会金牌。自此之后,背越式跳高技术便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从竞技表现和运动成绩角度来看,背越式是当今跳高竞技场上最先进最流行的跳高技术。
背越式跳高的完整技术主要是由助跑、起跳、过杆与落地四个部分组成的,而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关键环节在于弧线助跑起跳与过杆技术的完美结合。在背越式跳高的具体教学过程中,人体起跳后,上身背对着横杆,做垂直向上的运动,又变成仰卧向横杆平行运动的姿势,在整个过程当中,人体很容易出现头或者肩膀先碰到横杆,从而使横杆掉落的现象,所以,在上身由垂直向上变成仰卧向横杆平行运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运动的工作距离。那么,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中,怎样使身体背对横杆来完成背弓动作呢?这还是有一些练习方法的,体育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
2.“过杆”技术常见问题
2.1起跳点的位置不合理而无法完成过杆
背越式跳高起跳点的位置是根据人体起跳时产生的角度所形成的腾空抛物线而确定。腾空抛物线曲度小,起跳点距离横杆投影线近,大则远。衡量起跳点远近的标准是什么呢? 那就要看腾空抛物线(人体重心腾空的轨迹)与横杆在空间两者的相互关系。最理想的起跳点应是人体重心在腾空抛物线的顶点处于横杆 中部(或最低处 )垂直上方(如图1),若最高点在横杆的前方或后方都不是最理想的起跳点.如果起跳点的位置离横杆过近时(如图2),运动员起跳后上肢及肩部很容易触杆,同时也大大的压缩了做过杆动作的空间,导致试跳失败;如果起跳点的位置离横杆过远时(如图3),运动员虽然有充分的空间完成杆上动作,但是身体腾空的最高点未在横杆上(过杆前),身体在下落时肩、臀等部位极易触杆而导致试跳失败。
.png)
2.2“元宝式”过杆而无法顺利过杆
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元宝式过杆,即没有挺髋形成“背弓”。元宝式过杆,由于屈体过杆, 减小了身体重心腾起高度与横杆高度之间的距离, 既降低了身体重心腾起高度的利用率,又增加了臀部触杆的可能。其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由于学生在无支撑情况下,身体控制能力差,在空中身体不是十分紧张,就是过于放松,控制不了肌肉用力的部位与顺序;二是在起跳、腾空过程中,身体不能充分向上伸展,髋部及下肢三关节没有充分蹬伸,导致腾空后来不及伸展以形成背弓;三是由于初学者畏惧落垫而出现的保护性反射。
3.“过杆”技术简析
3.1合理助跑起跳是前置条件
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步点和跳远以及三级跳远助跑步点有所不同,它对离横杆的距离要求较高。过杆教学的前置条件在于教会学生将助跑与起跳的技术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把自己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能让身体获得一个比较完美的腾空高度,最终能够顺利而漂亮地完成背弓过杆动作。
在背越式跳高技术中,助跑步点的准确,能让运动员的身体重心在起跳后获得最高的腾空高度。起跳点的合理,能使运动员能够顺利完成身体由垂直向上运动转为上体向横杆方向的平行运动,较好地创造一个理想的运动距离,并且腾起后的最高点,正好在横杆上方,在整个过程中,身体不会碰掉横杆。合理且顺畅的助跑起跳,能够使运动员获得非常好的感觉,更加自信,同时也能让运动员较长时间保持体力的旺盛,在横杆一次又一次升高中,不断挑战自己,战胜自我,还能充分发挥背越式跳高利用助跑速度率较高的特点。
3.2正确的过杆技术是核心
人们在日常生活以及一些常见运动中,整个身体前屈,人是很轻松的,非常自然,也非常协调。背越式跳高起跳后是背向运动,动作往往比较僵硬,极不协调,这是由于人体本身的身体结构限制的。而且,起跳后人体在做背弓后弯动作,动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在背越式跳高中,有一个背对横杆背弓的过杆姿势,之所以有这个特殊的姿势,这完全是由背越式跳高技术中需要用到的弧线助跑方式来决定的。在弧线助跑过程中,运动员在助跑结束的时候,身体的上半身需要做一个侧身内倾动作,而且,人体在起跳时,摆动腿必须带动髋部一起摆动,接下来,配合起跳,然后腿蹬伸,借助这一系列姿势的作用力,人体上身由原来的侧身对着横杆顺利转变为背对横杆的姿势。另外, 在背越式跳高过的最后4步弧线助跑过程中,人体重心顺着弧线的延长线运动,形成一种运动轨迹,接下来,迅速完成起跳动作,人体重心的运动轨迹便也因此变成另一个向上向前的切线抛物线形状的运动轨迹,这时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呈半环形,其身体的重心在重力学中就在人的身体(半环形)以下。当重心移动相同的高度时(如图4),这种运动轨迹可以越过更高横杆。
.png)
4.“过杆”技术练习方法
过杆技术是背越式跳高最重要的技术,正确的过杆技术目的是把起跳的初速度充分转化为跳跃高度,而杆上“背弓”动作是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的重点。以下是一些专门的练习方法,以供参考。
4.1倒肩练习
4.1.1双人互背练习。两人背向站立,臂部交叉背起,被背负者腰部放松,抬头屈膝收小腿,展体挺髋,体会空中肌肉感觉。
4.1.2原地倒肩练习。两脚左右开立,练习时仰头、屈膝、挺髋,肩后倒,使身体呈背弓型。身后可站一同学托练习者肩背部,练习时髋部尽量上挺和充分展开。
4.2挺髋练习
4.2.1手扶肋木上体后倒成“桥”练习。背对肋木站立,双手反握肋木并交替向下移动,上体后倒,充分展髋成“桥”形。练习时站立的位置要适当,不宜过远。
4.2.2后倒挺髋练习。背对垫子站立,提踵挺髋,压肩后倒,身体呈背弓型,以背部着垫。开始练习时,两脚靠近垫子,练习数次后,两脚逐渐前移。垫子的高度可由较高逐渐降至较低。
4.2.3原地跳起挺髋练习。背对垫子站立,原地双脚向后上方跳起(掌握好起跳方向),腾空时,依次仰头、倒肩、展体、挺髋呈背弓动作,然后收腹举腿,以肩背部落在垫子上。
4.2.4后滚挺髋肩背倒立。全蹲在垫子上,用力后倒,髋、背、肩依次着地,当肩背着地时,髋部迅速向上挺起,并向前上方充分挺出,两臂在身体两侧约成 45°分开,直至成肩背倒立,稍停后屈髋,同时上踢小腿。保护帮助:保护者两腿左右分开,跪在练习者的侧面。靠练习者头侧的手反向挑腰,另一只手稍按练习者小腿,等练习者收腹还原时松开。要求:当肩背着地时,挺髋动作要迅速,使髋的上挺动作挑着大腿和膝向上升,膝关节不可超过髋关节。初学者可先做分解动作,再连贯起来。挺髋时,两大腿分开10 -20cm,以防收腹踢小腿时,大腿碰鼻子。
4.2.5双脚起跳向后成屈膝挺髋肩背倒立。由半蹲,两臂斜后举的姿势开始。两臂上摆,同时两脚用力蹬地,使人向后上方跃起.腾空后保护向前挺髋、挺腰和屈膝动作,两臂迅速回摆到身体两侧,同时收紧下颌直至成屈膝挺髋的肩背倒立姿势,在海绵包上坚持一会.保护与帮助:保护者站在练习者的侧面,当练习者起跳时,保护者用靠近包的手反向用力,上挑练习者的腰部,另一手轻按练习者小腿。要求:开始练习时,起跳向后逐渐加大向上用力成分。整个动作要做 到:蹬、挺、后倒连贯。两臂和肩背同时着地,保持落包的稳定性。海绵包一定要在 60cm以上。
4.3收腿练习
4.3.1仰卧挺髋收腹练习。仰卧在垫子上,两脚自然分开20 - 30cm,平放在高物上(约60cm左右),成屈膝屈髋的仰卧姿势。然后两脚用力蹬高物,肩背顶着垫子向上挺髋,使大小腿之间的夹角接近 90°,并保持数秒钟,接着收腹,小腿上踢,使人体成“L”状.(高物可以用跳箱盖、体操凳之类,也可以靠墙做)。要求:蹬高物挺髋时,保持屈小腿的动作,要用挺髋挑着大腿往上起立, 膝关节不要超过髋关节,挺髋要充分明显,收腹、上踢小腿的动作要连贯。
4.3.2背对搭放垫子的跳马站立,做倒肩挺髋的动作,然后收腹举腿顺垫子向后落下,完成收腹举腿动作。
4.3.3原地双脚起跳,越过一定高度的橡皮筋,挺髋后收腿,以肩背部落在垫子上。
4.4心理练习
4.4.1站在高处(低跳箱或跳板)做练习起跳挺髋的动作。以增加腾空高度和腾空时间,并增加信心和勇气,克服心理障碍。
4.4.2用2-4步助跑跳上高垫挺髋收腿练习。动作熟练后,可加越过一定高度的橡皮筋,也可借助起跳板起跳。
4.4.3在掌握了助跑起跳技术后,练习起跳后身体在空中的稳定性可先用橡皮筋代替横杆,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过杆的顾虑,又可以减少横杆的损坏,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压杆受伤的现象,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轻松体会身体在空中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提高平稳过杆技术能力,当过杆技术动作熟练后再用横杆进行练习。加强跳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锻炼和教育,要增强在心里战胜任何高度的信念,不怕杆,防止因心理素质差而出现的技术失误,要有是高度就要战胜的信心,调整好心态,消除竞技场上的“怯场”现象。
另外,人体在空中要完成挺髋收腹,身体呈背弓,需要很强的腹背肌、臀肌力量。平时应加强背腹肌的练习(如仰卧起坐、仰卧两头起、肋木举腿、俯卧两头起等),以增强背腹肌的收缩力量,有利于杆上“背弓”动作的形成与稳定。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过杆技术也是背越式跳高的最重要技术,而杆上背弓动作是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的重点,为此,体育教师应当加强“背弓”教学练习,使学生尽快形成动作定型,巩固“背弓”动作,提高“过杆”技术,从而提高背越式跳高技能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诸泽诚.高中背越式跳高“背弓”练习方法研究[J].田径,2020(05):58-59.
[2]罗心蕊.浅谈背越式跳高摆动技术[J].田径,2017(06):30-33.
[3]王雷,吴强,范兵.专项体能训练对提高背越式跳高技术的作用[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7(S2):170-172.
[4]雷城如,雷红如.对高中背越式跳高的教法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0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