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7期   作者:许晓放
[导读] 本文从文体意识、情感创设、语言品读、拓展延伸等四个方面,针对小学阶段叙事性散文教学提出教学策略。
        摘要:叙事散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叙事性散文作为一种语言优美、表达情感突出的文学体裁,其教学策略必然不能与一般的记叙文相同。本文从文体意识、情感创设、语言品读、拓展延伸等四个方面,针对小学阶段叙事性散文教学提出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叙事性散文 教学策略

        当代散文根据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文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类型。叙事散文是散文中的一种常见的类型,主要通过写人记事的方式来表达作者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以及内心复杂的思想情感。【1】基于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以及身心发展的需要,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散文叙事性散文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类文章描写手法简洁而且有着层次清晰,内容多与家庭亲友相关,表达的情感质朴、真挚,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往往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抓住这类文本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写作的优秀范例。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这类叙事性的散文教学在处理上往往和普通的记叙文没有差异,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识字、解词、理清叙事脉络、分析段落大意、理解中心思想。而这种模式化的教学和知识的灌输,往往忽略了叙事性散文要表达的情感,很难给学生带来预期的审美体验。因此,打破惯有的教学模式,探究更适合叙事散文教学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必要。
一、渗透文体意识,生成语文素养
        散文不同于其他文体。一篇散文是作者极具个性的情感表达。叙事散文中所叙述的事件、表达的情感、发表的议论都带有极强的作者个人色彩。[2]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做好充分的考量,从梳理叙事性散文知识入手,收集作者的资料、写作时的背景,了解课文作者的散文风格和特征。在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上,依据课文所处学段,结合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体意识不同于文体知识,对文体意识的培养的过程需要在结合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学习,体会叙事散文文体的特征,这是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不可或缺。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独特的情感线索,深入挖掘文章传递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能抓住叙事性散文文体多以情感为依托的特别之处。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梅花魂》一文的教学,课题中“魂”代指的是精神,因此整篇课文的教学就要从梅花代指的精神入手。结合作者的身份背景,从作者叙述的外祖父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感,赠墨梅图,送梅花绢等五件事情中去引导学生体会梅花魂的三层内涵一是梅花的精神,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三是做具有梅花精神的人。这样以作者需要传递的精神和表达的情感为主线去串联事件,让叙述的事件有了情感的依托,学生也能更深入体会到作者文章所传递出的对祖国深沉的眷恋。
二、创设情感氛围,开启学生心门
        随着教学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更多的先进教学科技手段运用在课堂里,为老师们提供选择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也越来越多。但是,对于叙事性散文这类文体的教学,无论创设情境的方法如何选择,都不能脱离叙事散文本身包含的情感基础。叙事性散文,哪怕是同一作家在不同背景下创作出的散文也会有不同的情感基调。这些散文的情感有的温馨感人,有的流露出点点忧伤,有的则饱含悲愤。而这些创作都是在作者以成人视角的高度完成。而教师面对教学对象都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充满稚气,他们缺少与作者相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始,营造一个与文本相呼应的情感氛围,对于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有着很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搭石》这篇叙事性散文编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课本之中。这篇散文语言质朴,文中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能激发学生去感受善良的人性美。但是,搭石过河这种方式对于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来说还是太陌生。想要体会文章的情感,就必须从农村生活的背景出发,以“什么是搭石”和“搭石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精选图片,先带领孩子走进广袤的田野、乡村、村民生活,进而将图片内容聚焦在小溪边的村民生活,让孩子们走进农村生活的背景,感受农民的质朴。

“什么是搭石”和“搭石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到关键语句谈感受,两个问题如同钥匙,直指文章的情感内核,让学生能够迅速入情入境开启文章的情感之门。
三、反复品读语言,深入感悟画面
        散文之美,美在语言,美在营造的画面。叙事性散文虽有记叙的内容在其中,但依然不减散文语言优美凝练、写人状物高度准确的魅力。因此,在叙事性散文的教学中,入情入境地朗读是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无论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朗读还是配上音乐的齐读,学生都可以在反复朗读中产生美的体验。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有朗读的环节也是很难让学生感悟叙事性散文营造的画面之美的,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师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去品味语言之美,深入感受画面之美。对关键词句、重点段落的细读,抓住文本中灵活的句式、反复出现的话语、精巧绝妙的修饰甚至一个动词、一个标点,都能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
        《父亲、树林和鸟》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编入了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课本中。作者牛汉以诗闻名,这篇散文就如同他的诗歌一样,娓娓道来又颇有情趣。这篇文章通过“我”和父亲与鸟的对话表现出父亲对鸟的热爱,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虽为一篇以对话为主的叙事性散文,但是整篇文章充满的了诗意的美感。从课题看,父亲、树林和鸟这三个词并列就极具画面感,在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三个词构造画面,想象父亲在树林里看鸟的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始就能置身在有声有色的场景之中。文章的自然段多是独句成段,这样诗歌一般的文章结构形式在学生之前学习的课文中是十分少见的,而具有诗歌的特征的句子在文中更是可圈可点,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感受。比如“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中,用“凝神静气”和“像树一般兀立”来修饰父亲,表现了父亲观察细致而专注,在看鸟时的父亲仿佛与树林融为一体,生动贴切地描写了树林的环境,表现父亲对大自然有着深刻的了解,是一个真正的爱鸟之人。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品读这处独具特色的修饰词语的运用,感悟父亲看鸟时宁静的画面,用心去感知鸟儿活动的场景。
四、适时拓展文本,进行模仿写作
        拓展延伸文本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多是站在总结和升华的角度再来反观文本。拓展延伸文本的方式很多,比如作家、主题、情节、文体、写作等都是可以选择进行拓展延伸文本的角度。对于叙事性散文教学而言,用写作的方式拓展文本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来说效果是最好的。小学阶段学生习作教学围绕学习记叙文的写作展开,叙事性散文在记叙事件的同时,又有语言的美感和深刻的主题,是学生提升写作的范本。模仿写作可以是模仿全篇的写作也可以是片段的练习。全篇的模仿可以让学生基于文章的结构特点或者表达的情感基调来写作[3]。片段模仿的选择就更多一些,能够达成的目标就更具体化。
        在《祖父的园子》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在拓展延伸的环节设计仿写文中“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这一段话。这一段话的特点很明显,用运用拟人、排比修辞,写出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是无拘无束的。学生在仿写训练中,可以抓住文章的情感基调,同时也使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表现出自己童年生活的快乐。
        总之,叙事性散文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有重要意义,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感悟美。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叙事散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可以探究之处,但是无论使用什么教学策略,都是希望学生能深入文本,体会情感,感受散文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任冬冬.小学叙事性散文教学的课例研究——以《月光启蒙》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7.
[2]李振华.渗透文体意识,生成语文素养—叙事散文的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 2014(22):20-21.
[3]金国娟.小学中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