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7期   作者:赵博
[导读] 学校作为人类综合性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建筑设计中将现代建筑理念和人性化设计融合

        摘要:学校作为人类综合性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建筑设计中将现代建筑理念和人性化设计融合,能够使学生的成长需求得以满足,其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本文首先分析了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现代理念融合的意义,然后就如何就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现代理念融合的要点进行探究,以此为提高学校建筑设计效果奠定基础。
        关键词:学校;建筑设计;建筑美学;人情化;融合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有的学校建筑设计过于死板的现象,且建筑设计缺乏人性化,这就导致学生体会不到建筑的美感,且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相符。随着建筑工艺的不断提高,建筑设计师认识到在建筑中渗透情感具有重要意义,其能使人的内心情感表达需求得以满足。将现代理念渗透到学校建筑设计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效果与质量。本文主要探究了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现代理念的融合,以此为学校建筑设计者提供一些参考。
1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现代理念融合的意义
        建筑在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有很多的建筑设计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祠堂、伟大故居、纪念馆等,这些建筑设计具有独特的美感,且能够实现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承。学校作为一个教育的场所,它的建筑设计也需要注重美感,与此同时,需要将人性化渗透其中,以此满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求,因此,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现代理念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能够为学生舒适与温馨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获得依赖感与安全感,且有助于保证学校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其在知识传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教育质量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学校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是说明了校园建筑有着人情化特点,人们在使用校园建筑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如,阶梯教室的使用,其需要人性化解决。在校园建设设计中融合现代理念,能够满足学生日常活动需求,且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建筑视觉层次的美,且在历史传承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校园建筑设计中应当充分体现建筑现代理念。
2建筑现代理念的融合
2.1设计目标的科学制定
        在学校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在将建筑现代理念相融合,应将设计目标科学制定。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中小学的地理情况,还要对环境、人文及建筑统一予以重视,需要将时空、使用者之间的各种矛盾与冲突有效解决。另外,在实际设计中应保证实现建筑主要功能,还要对环境、资源利用率予以重视,在设计过程中应将教书育人的设计原则落实到位,以此使建筑设计满足学生日常活动需求。还需要注意校园建设亲切感、亲和感的增强,使学生与建筑之间的联系得以增强。
2.2功能布局的和谐美
        学校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将学校功能放在第一位,因此,学校建设设计应将有限的空间利用起来,将死板的建筑布局予以改变,体现功能布局的和谐美。通过合理的利用校园空间,使学校教育活动展开需求得以满足,同时,使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得以满足。以重庆树人小学重建项目为例,其在空间布局中,最大化集约用地,尽量腾出绿化活动场地。将运动场等室外活动空间放置在邻街侧,形成街道与教学区的缓冲空间,减少街道噪音对教学空间的影响,使教学区形成相对安静的环境,同时运动场地作为街道空间的延伸,使得街道更加开阔,视觉感受更佳。
3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的要点
3.1教学中主体建筑的设计
(1)建筑主朝向需要和本地区的最佳朝向相符合,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中,对宿舍、教室、办公区域以及阅览室的朝向要求是比较高的。

设计师需要根据各个不同的功能主体,结合基地所处地理位置,提出合理适用的规划布置方案,保证日照充足的同时,还要使建筑物的通风、采光、隔热、隔声等需求得到满足。例如宿舍的位置规划,尽量避免和主校门靠近,体现动静分区,营造宿舍安全、安静的休息空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对于教学楼设计,现阶段中国普遍采取矩形教室的设计形式,其净深通常采用6.9~7.8m,而长度通常采用8.8~9.6m。在设计的时候需要与当地的光照特征相结合,外窗设计要符合规范有关窗地面积比要求等。
(2)对于建筑中日照间距、防噪与防火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精心设计。而且设计师提出的设计方案需要与校园周边条件相结合并对防噪的距离实施设置,教室的布置满足规范关于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小于2h以及外窗与相对的教学用房或室外运动场地边缘间的距离不小于25m等要求。另外,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严格实施防火间距要求。
(3)主体建筑空的间设计需在满足上述建筑物理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和城市规划以及校园的功能分区相契合,重视与现实校园现状条件结合对于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防雷系统、环境系统以及供电系统实施设计。
3.2单体建筑设计
        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方面讲究运用灰空间的设计方式对建筑内外的空间界限进行弱化与虚化,使得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构成灵动的整体,且建筑内外一致协调得到实现。经过灰空间的设计,能够使得中小学建筑内外空间的隔阂被有效消除,对内外空间进行有效柔化,例如以楼梯、连廊、立面开洞以及步行桥等多种形式对室内外的空间进行有机的连接,使学生感到丰富多彩的空间体验,在建筑空间的层次感增加同时,促进学生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具体设计策略如下:教学楼的端头位置设置相应楼梯间,利用敞开式方式实施设计;各个单体建筑连接位置实施扩大化半敞开的处理方式或者是利用平台实施连接,使得单体建筑间有效的连接增加;为方便学生的活动,对走廊活动平台进行设计时,应当采取敞开式的空间构成方法,使学生的活动空间能够扩大,打造出流动的活动空间。
3.3构建流畅的交通流线
        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目标在于能够更好确保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而且中小学校园使用人数是比较多的。所以,设计畅通的交通路线是极其关键的,而且与学生有序的通行以及学校活动正常的开展具有直接关联。总的来说,中小学中建筑空间无论建筑单体内部的交通流线还是学校内各建筑之间的交通流线都应该是简明、直接与通透的,以确保各种人流能够有序顺畅通行,包括设置相应安全通道,保证在紧急情况时学校师生能够及时安全地疏散。在中小学的上下学时间是人流比较集中的时间段,需要确保学生能够顺畅有序进出校园,避免学生滞留在校内或是生活区域,对学校师生的通行造成影响,确保师生能够及时入校。除此之外,为确保学校食堂与总务室等的正常运作,设施用品以及食材等应该设置专门运输通道,这个运输通道避免处在校内的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域,以免对学生学习生活产生影响,用设计规划手段有效避免运输设施和食材机动车进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范围内,为学生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学习条件。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和其他建筑设计相比,中小学的建筑设计需更多融入健康、人文与绿色的设计观念,需设计师更加精心进行设计,创作出人性化、生态性以及现代化的校园空间,彰显中小学建筑的时代特征,使校园建筑设计能够与中小学的教育行政、教学需要相符合。
参考文献
[1]华乃斯,张宇.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中小学教学空间模块设计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10):60-62.
[2]张涛.当前我国中小学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31):77-78.
[3]江磊.对中小学建筑空间模式设计研究的思考[J].居业,2015(10):46-47.
[4]杨建德.对中小学建筑空间模式设计研究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1):1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