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7期   作者:张静飞
[导读] 园林景观是城市的绿化基础设施里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摘要:园林景观是城市的绿化基础设施里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城市这个环境的重要成分。现代城市生活使人们离生态环境越来越远,海绵城市的理念就是让人们能够生活在舒适的生态环境中。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人们就有了生活品质的追求,因此海绵城市的理念就抓到了这一重要的建设基础。本文就关于风景园林规划中的海绵城市理论进行应用方面的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 城市环境   园林规划
        随着中国逐步重视可持续发展,建设友好型的生态环境符合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期待。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是大众都能接受并认可的一种城市环境建设理念。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总会面临着与生态环境有冲突的现象。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上,满足人们的期待,解决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冲突,植入海绵城市理论,以此让城市发展逐步走上绿色环保、降低自然灾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居民在安居方面的满意度,顺应新时代的发展理念。
1海绵城市理论现状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对水的需求,海绵城市理论就是以水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的占比逐渐符合人们的绿色生态环境的需求,比较明显的就是更多的城市里开始建设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由于湿地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一种效果很明显的方式,保持生态系统有序发展,因此,在园林规划里,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维护自然湿地。在人工湿地的建设上,要尽可能不打破原有的生态循环系统和尽可能为生物循环系统提供一个新的,能够让生物系统能赖以生存的承载体。部分区域会在自然湿地周边进行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将生猪排泄的粪便直接排放到自然湿地中。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自然湿地里的海藻营养,还可以有效增加鱼类生物产量,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它的局限性,大量的生猪排泄物会让湿地里的水资源富营养化,也会影响候鸟的迁徙。因此,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对这些情况进行整治和改善。用一些既可以增加水资源的营养成分,又可以培养水产行业的方式规划湿地周边的项目建设,以此推动城市的良性循环发展。近年来,各个地方也在陆续打造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是对天然的山河草木进行小程度的人工修饰,让人们能够休闲,同时也不破幻自然环境的一个区域。森林公园可以满足人们对天然氧吧的向往。如果一个城市既有森林公园,也有湿地,那么这个地方的城市建设一定是用心的,人们得生活满意度肯定也会比较高。这些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就是让野生动物能够与人们和谐相处的重要承载区域。那些被破坏的水体也在逐步进行修复,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都关心着滇池的保护治理情况。这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关注。这些情况都在表明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生态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中央的发展理念,同时也给我们自己的生活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
2 具体应用
        2.1 海绵城市这种让人青睐的建设理念,既能有效解决城市里常年缺水的现实问题,同时又给建设生态城市带来了直观成绩。在让人们感到舒适的时候,还把绿色发展的理念深深植入了每个公民心中。海绵城市的工作方式是这样的:把最原始的生态环境中一切可用的东西都作为储水的设备,修复那些可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载体,通过一定的城市开发建设,进而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模式。
        得益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启发,让雨水的收集与使用形成良性循环系统,在我们的景观绿化工作中起了很直观的作用。首先,天然的雨水让我们不会担心灌溉到绿化带上造成的损耗,同时,绿化带也可以很好地吸收掉这些雨水。这一方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很多地方都能实施。海绵城市的而建设也是离不开水这个重要载体的,当然,海绵城市所用的水需要经过过滤等流程,让天然的雨水变成符合我们使用要求的水。在这个环节里,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本地区现有的地势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再结合园林景观的规划理念,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做出截水沟或者渗滤沟等用来储蓄雨水。

由于每个地方的地势可能不一样,且渗滤够的规格不会很大,因此我们可以每隔一定间距就做一个渗滤沟,这样就可以达到有效储水的目的。
        让生物循环系统在一个良性的状态下运行也是体现海绵城市理论的重要部分之一。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赖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海绵城市理论指导下,在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案里,可以让充足的水资源服务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可以以屋顶花园的方式收集雨水,以此降低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度,这也是保护地面水土平衡的一种方式。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要想办法让生物群处于良性相互制衡状态,以此为风景园林海绵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2.2 渗水透水规划
        水是美丽必不可少的因素,无论是天然美还是人工美。面对越来越缺水的现象,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势不可挡。城市道路的硬化面积越来越大,在这些路面上装一些渗水装置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成功的运用了这一方法。绿色屋顶与地面上的导水管配合,天然的雨水就能由导水管进入地面以下的过滤系统,再将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妨碍植物生长的杂质去除等操作,最后进行储存。奥林匹克公园铺设了比较长的滤水管网,每年储存的水量达130万立方米。这里面有一半的储水量是来自对雨水的二次使用。
        2.3风景园林规划
        在园林规划中,被保留下来的都是具有本土风貌,符合人们对生态环境要求的部分,人工开发程度的减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保护生态环境。那些被规划调整的部分,也会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合理规划,在材料的选择上、在植被的种植方面,也是尽可能选择本土可用的材料,适合本土种植的植被。尽可能地使流经的河流,所在的山体保持自然面貌。当然,在对这些园林景观的管理方面,就要依据其特性进行除草、施肥、修剪等方式进行管理。现在的信息管理方式很大程度地减少了园林景观人为破坏程度。这一系列的操作都是在践行着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理念,我们既是践行者,也是受益者。基于此,我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想更多的办法去做好园林规划。海绵城市是园林景观里的重点项目,在城市建设的实践中,要最大可能地把现有的绿化带、河道、湖泊等运用起来。在传统的园林规划中,水通常都是以固化的形式呈现的,不流动的水就不灵动,水就失去了原有的特性和美感。一段时间以后,这些不流动的水就会散发出异味,让人难以接受,要想进行换水操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时这些水也无法很好地进行二次循环使用,因此造成很大程度的水资源浪费。为了解决这些方面的水资源浪费问题,在现在的园林景观上,考虑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充分调研项目现场的现状,包括各阶段的降水量,各地势在各种降水量的情况下的特性,在不一样的季节,不一样的天气情况下,所能呈现出的美感。以及运用好已有的河道,湿地、人工景观等载体,使之能更好的体现海绵城市理论。
3.结论
        总之,在风景园林中运用好海绵城市理论,不但能够促进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而且还能有效的推动人类社会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每一位做园林规划的设计师在做规划的时候都需要很好地理解海绵城市理论的内涵,再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设计出符合项目本土人文特色的风景园林。以此达到让人们的生活空间更环保、更生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书影. 园林生态学研究进展———海绵城市理论及其 在风景 园 林 规 划 中 的 应 用 研 究 [J]. 农 技 服 务, 2016,33 ( 5) : 248.
[2] 曲正,苑富晓.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风景园林与 雨洪管理及湿地规划的探讨 [J]. 智能城市,2016, ( 08) : 247 - 248.
[3]陈倩云.园林生态学研究进展——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