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园林景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卷4月第10期   作者:陈桂繁
[导读] 美丽乡村建设是造福各族人民的美丽事业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造福各族人民的美丽事业。文章结合鄯善县美丽乡村建设实际,分析现阶段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园林绿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为鄯善县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园林绿化;美丽乡村;重要性
一、园林绿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1.1促进环境保护,改善乡村环境
         农村地广人稀,远离城市喧闹以及各种工厂、车间,村庄错落分布。所以,做好绿化工作有利于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还给村民一片自然的蓝天,改善空气适度,提高天然氧气浓度,净化水体与土壤等。
         1.2吸引外资,带动旅游业发展
         乡村以园林绿化建设为推手,提高了乡村综合竞争力,增强了乡村的亲和力,加快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度。同时,园林绿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城市综合经济效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园林绿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绿化缺少合理规划,乡村特色不突出
         美丽乡村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在绿化品种的选择上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些美丽乡村盲目模仿城市绿化形态,但在种植过程中,绿化档次较低、廉价,品种选择不实际,美丽乡村绿化被看做是随性的种树种花。此外,所配备的绿色植被结构单一、绿化效果不明显,防风、抑尘、吸毒等作用发挥不够,生态效益发挥作用不突出;二是建设盲目仿制的绿化,不能很好地和当地实际绿化环境结合起来,以致没有体现美丽乡村乡土特色,绿化不尽人意。
         2.2绿化意识薄弱,树木保存率低
         农民绿化意识薄弱,绿化树木、花草保护不到位。很多农民依然有“种花种草没有温饱,种树、植绿不能致富”的想法,他们普遍认为美丽乡村绿化不能带来实质性效益,只是停留在遮阴乘凉作用的认识层次上。其次,乡村基层干部对美丽乡村绿化建设热情不高,缺乏组织积极性,认为美丽乡村绿化不是发展乡村经济,对乡村经济发展起不到带动作用。尽管美丽乡村绿化建设最大受益者是农民,绿化建设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但是村民整体素质依然不高,往往由于农户绿化意识薄弱,对花草、树木的保护意识不强,导致不少美丽乡村绿化后第2年只有很少的花草树木被保留下来。还有一些村民对美丽乡村绿化建设不配合,他们认为美丽乡村绿化与自己无关,是政府的事,所以绿化保护的积极性不高,这无疑给美丽乡村绿化建设带来一定难度。由于村民绿化意识薄弱,日常生活并不注重政府美丽乡村绿化,以致刚栽的苗木、花草得不到保护,绿化成果得不到巩固,只重视树木的栽植,而忽略栽植后的养护管理。绿化缺乏相应管护机制,往往只重栽不重管,人畜破坏及病虫害无有效的防治措施、灌溉方式不适合苗木生长等,植物成活率、保存率低,绿化后期效果差,无专业的养护队伍及责任人。
         2.3道路绿化环境功能缺失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道路交通拓展,带来了经济活力,方便了村民出行。但是,乡村道路两侧用于遮阴的绿化树木栽植稀少或绿化树种选择不理想,栽植不规范,造成新建道路依然缺少高大遮阴的树种,夏季道路两侧酷暑难耐。而且居住在道路沿线的居民受到道路交通带来的粉尘、有害气体和噪声的污染,影响着村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村民出行经常暴晒,没有体现出绿化建设带来的生态效益,村民也感受不到环境的改善。
         2.4绿化建设缺少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技术
         由于美丽乡村建设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乡村基层领导对搞好乡村绿化建设,对乡镇经济、生态、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有效作用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加之乡镇经济还不够富裕,农民对现实生活环境的质量追求还不高,对建好乡村绿化可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还不理解,缺少先进的绿化理念和思想。

有些农民也想搞好自家院落和周围环境的绿化美化,但又不知道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环境空间,合理、巧妙地绿化栽植,乡村绿化和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总体相对滞后。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进一步发挥园林绿化作用的措施 
         3.1提供乡村规划支撑
         园林建设作为一项综合性建筑,不但包含绿化,还需考虑历史、人文、古建筑等内容,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和内涵、外延的支撑。因此,美丽乡村的定位、设计和建设,更要重视乡村园林景观设计。但是,随着西方园林景观设计对国内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美丽乡村的园林景观设计也向城市“取经”,导致一些乡村的园林景观过度“西化”和“城市化”。作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防止过度“西化”“城市化”带来的乡村景观同质化现象。要充分利用现存的乡村传统园林格局,结合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综合周边设施,注重乡土情怀,合理运用园林元素,传承传统乡村园林的优秀瑰宝。
         3.2乡村干部要做好绿化宣传工作
         为了更好地完成乡村建设中的园林绿化工作,领导干部需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村民群众了解什么是园林绿化,了解开展这项绿化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实践意义,从而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促进大家积极、自觉地参与到绿化工作中。
         3.3整治为主,突出乡村特色
         在美丽乡村绿化建设中,应尽可能地体现乡土特色、发掘传统文化、彰显自然和谐,结合不同乡村的地形和建筑等特点采用多样化绿地布局,不搞千村一面。绿化建设中,对村边、路边等采取多样化的绿化形式,形成布局均衡、富有层次的浓郁的乡土文化特征,不能盲目模仿城市绿化,要有区别于城市的“美丽乡村”特色。首先,在建设开始前要对美丽乡村绿化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安排,以致村内外、村头以及村民庭院能够共同构成具有本村特点的乡村空间。其次,在进行整体绿化美化的同时,对于原始村落和新建乡村要根据其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以及风俗习惯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绿化建设,以便彰显美丽乡村绿化特色。
         3.4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以美丽的园林环境为重要推手,鸟语花香、绿意盎然的现代乡村,独具特色的园林绿化、文化积淀,是乡村休闲旅游的重要内容。园林绿化一直被认为是美丽乡村的配套建设,在乡村旅游中,不能忽视园林景观可以刺激、带动旅游业发展的效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把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建设目标,优先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园林景区,规划合适的乡村旅游路线,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开发项目,这是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推进精准扶贫,增加村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3.5加大资金投入
         绿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植被后期维护、修剪、养护等工作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后备支撑力量,以保证绿化植被的健康生长。在资金充足的前提下,建筑单位应雇佣专业的植被养护人员,打造一支属于自己的园林养护队伍,并且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各个部门、各位工作人员的责任、任务等。同时,对养护的植被进行不定期巡护,对存在的问题或者病虫现象等问题,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应对、及早解决,力争将损失降至最低。同时,可以投入部分资金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人员的职业素养,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工作。
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部分,美丽乡村建设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乡村园林绿化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心。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应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3(1):1.
[2]马琴,郭玲玲.低碳园林建设要素分析[J].当代园林,2017,26(15):320.
[3]程瑶.现代园林建设与管理措施初探[J].北京农业,2017,22(15):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