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及城乡一体化的新时期,园林景观设计活动如火如荼得开展,这既能修复自然生态,又能打造宜居城乡,使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具体落实。本文首先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及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涵,然后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现状及应用意义,最后结合案例重点探究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具体应用。旨在为园林景观设计人员提供借鉴,从整体上提高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水平,取得传统文化传播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用;体现;表达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园林景观设计已经逐渐演变为改善公众生活环境的重要方式。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也是审美、城乡建设观念、生活态度、精神追求的综合体现。随着国民经济的提升,公众对于园林景观设计提出了更加多元的要求,既要满足生态建设需求,又要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基于此,有机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中华传统文化及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涵
(一)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积淀,不断发展并汇聚,成为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反映我国人民精神面貌的物质及精神文化。其内涵包括传统民族色彩,图案,传统造型,传统书法,汉字,传统绘画,古典园林空间,传统美学,植物形态,水流建筑等传统文化元素。探索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载体,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并强化公众的民族荣誉感。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将传统文化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越来越流行。
(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现代园林结合了植物与现代建筑物,以我国古典园林为发展基础。当前园林景观设计沿袭了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随着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同时,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愿望愈加强烈,一定程度上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使得园林在功能上有所扩充,不仅能够用于游玩和休息,还能够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促进园林周边经济发展。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
(一)应用现状
虽然现代风景园林设计项目逐年增多,但是传统文化元素运用效果不尽如人意,设计实践中存在传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脱节现象。举例来说,某园林景观设计期间照搬西方文化,难以彰显中国园林韵味,最终降低园林景观项目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即便部分设计人员意识到传统文化元素渗透的重要性,实际设计中往往因方法不当、经验匮乏、思路单一而出现传统文化拼凑现象,使得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失去特色。除此之外,景观作用片面发挥,这不仅会拉大城乡间差距,还会影响空间规划效果。例如,园林绿地景观设计与土地规划顺序倒置,致使绿色景观设计活动被动推进,最终影响绿地景观效用,不利于提高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空间较广阔,要想真正改变园林景观现代化设计的不良现状,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将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全面突显。
(二)应用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呈现的载体,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璀璨的瑰宝。对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工作来说,应注重设计内涵的丰富性,并契合时代需求、动态掌握时代脉搏,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园林景观设计中,以“东方眼光”升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涵,使其迎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传承的同时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如传统吉祥纹样、汉字、中国画、雕刻、泥塑等,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能够在园林空间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意境,还可以赋予园林空间别样的意义,提升园林空间的文化气息。随着公众文化传承意识的不断强化,践行传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有机融合,一定程度上会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步伐,促进非物质文化持续、稳健发展。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园林景观设计的前期准备
传统元素用于园林景观设计,设计人员要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性,结合园林景观所在地理环境合理制定设计方案,实现文化价值突显、园林景观功能发挥等作用。例如,无锡灵山胥山大禅堂项目景观设计时,该项目是拈花湾项目的一部分,从拈花湾伍相广场通过禅径表演空间进入胥山大禅堂,进而面对太湖的“渔歌唱晚”,实现人工到自然的过渡。设计人员事先考察该项目,经初期研究、方案细化、分区设计、专项设计这一流程科学设计景观方案,针对景观整体风格把控、胥山矿坑资源利用、胥山生态修复、湿地生态保护等问题客观分析。为使园林景观设计效果达到预期,下文详尽分析传统文化元素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表现,使项目设计疑难点逐一攻克。
胥山堂基地原为采石场,采石活动对山体环境造成了破坏,所以设计人员在景观设计中坚持生态修复原则,既要创新宕口修复形式,又要强化胥山山、水、林等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力争打造全生态景观,提高环境品质。与此同时,突显自然禅境,如崖之境、竹之境、溪之境、瀑之境、花园之境、水草之境,在这一过程中各类景观分区设置,具体如图1所示。
图 1 胥山堂景观分区设计
生态修复过程中,应用喷播护坡方法,以此加快植物生长速度,并强化边坡防护功能,实现生态平衡,将植物在空气净化、环节美化等效用全面发挥。原有湿地在整治、梳理后,渐渐恢复生态基底,在生态基底、置石驳岸坡地分别种植丰富本土水生植物、亲水植物(如图2),形成从湿地水体到亲水岸线上的自然过渡。
.png)
图 2 置石驳岸亲水植物
(二)中国传统造型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鲜明特征的传统造型反映了人们历史生活的社会缩影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传统造型还可以用作现代园林景观中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例如雕塑设计(如图3)。此外,亭作为园林建筑物的一种,其风格多样,亭设计过程中注重现代自然要素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并注意结构与环境的协调性。其中,胥山堂景观项目中震泽烟树亭(如图4)掩映在采石宕口中,为游客观景提供服务。可见,传统文化元素有选择的应用于亭景观艺术设计活动,能够呈现良好的设计效果。
图 3 传统造型——雕塑设计
.png)
图 4 传统造型——震泽烟树亭
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残败枯木是传统造型的一种,尤其是有名古树和名木,更具有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其中,胥山堂景观项目中苔藓枯木(如图5)自身具有无法磨灭的历史内涵,能够唤起游客的历史记忆,即便生命结束,但仍是最美最美风景。
.png)
图 5 传统造型——苔藓枯木
(三)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深厚的植物景观文化(如下图5所示),源于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在中国园林意境的创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设计的认知水平取决于其文化。植物文化的运用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在全球化的步伐中与世界接轨,使现代中国园林在植物美化方面更具特色,这为当代植物美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如汉文化博览园景观设计为在高台上种植乔木,采用多级空腔的处理手法,在树木根部收集雨水,为树木生长提供水分,既能够满足园林景观设计的需求,又能够实现园林功能。
.png)
图 5 个园入口植物配置
除此之外,汀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较常见,汀步也是古典园林传统文化元素的代表,为游客带来路因景曲,境因曲深之感。胥山堂汀步设计工作落实到细节,真正做到自然而不着痕迹,其园路随地形和景物而曲折起伏、若隐若现,并且材质以自然石材为主,石材边缘做旧处理,尽量少人工痕迹,使园路隐于自然之中(如图6)。
.png)
图 6 园路汀步设计
(四)中国传统美学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中西美学的重要区别在于意境,这是中国美学独特的审美观。景观设计师的主观意识,审美特征和客观材料的结合是一种艺术观念,例如,在胥山堂景观项目设计中,栏杆类型根据景色观赏需要而精心设计,如玻璃栏杆、不会阻挡自然风景的防止落下的不锈钢网、简洁的金属扶手,这既体现了个性思想,又不影响整体美感。同时,意境是场景的融合,相互反映。景观设计师的意境创作是他自己的生活和生活经验及其内在深度的映射,并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段在景观中展现意境之美。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的景观作品表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利用景观烘托建筑美感时,注意景物天际线与建筑天际线的匹配性,需注意的是,合理选择树种、树形,控制景观天际线,保证建筑天际线连续完整。与此同时,整体景观色调和谐而低调,突出建筑视觉中心地位,融合中见主次。具体来说,设计人员充分考虑植物造景的成长性与延后性,从长远角度审视园林景观设计美感,尽可能减少后期返工现象,减轻园林管理压力。
(五)文化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包括视觉文化元素还包括思想元素。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能够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元素,还可以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元素,将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进行融合,激发设计灵感。如汉中兴元汉文化博览园包括城市展览馆、汉乐府与汉宫三组文化建筑,其中,“桂”意汉中,汉桂植物得名于汉中市圣水寺庙内一棵萧何亲手栽植的桂花树,汉中七个文化元素分别对应7个观景节点,相映成趣。此外,自然美景与地方文化完美融合,有机提升旅游价值。再者,“云”意汉朝,率性灵动、自由奔放的云纹样式,是汉朝时代精神直接反映,七百米云纹步径环绕汉博馆布置,盆景松园结合汉史文化穿于其中,云雾缭绕,美不胜收。
(六)生态优先理念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首先,为了能够促进园林可持续发展,需要秉承生态优先理念,节约空间及自然资源,保护并修复生态环境。其次,在现有的生态斑块空间格局基础上结合功能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具体来说就是以通山、连水、导风为重点,优化绿色基础设施的布局,并通过生态廊道规划,提升对外交流效率和内部生产效率,使其有利于维护生态过程。最后,园林景观设计中渗透生态优先思想,使生态景观建设效果达到预期。
例如,汉文化博览园景观设计采用“一池三水”空间布局分别对应城市展览馆、汉乐府与汉宫三组建筑,让建筑既是各自独立成完整体系的同时又合为一个整体,可分可合,对外则通过“一源、二维、三境”来融合:“一源”通过新城中轴,形成文化源点,即“汉之源、园之源”;“二维”则是用“七岛映三山”的平面格局,反映“天上银河,地上汉水”的空间格局,竖向上则作为汉源湖制高点;“三境”则通过竖向上的层级向上,分别为“星——云——桂”,三境是“星汉至上、灵气非凡;云松承转、大气雄浑;桂香为底、芳朴淳郁”。
为了以当代公众的审美观念体现汉文化,整体空间格局中以“大山大水”来营造:“大山”山势壮丽大气、山形丰富万象、山色绚丽多形、山阁建筑点缀; “大水”——水势汪洋浩瀚、水境丰富多变、水色四时烂漫。这样的自然之美即对应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也符合当代的时代潮流,同时也通过道法自然来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整体自然基底之上,通过景观建筑、桥梁、铺地等来提示汉文化的瑰丽与拙朴——文化博大雄宏而又简洁大气、朴实秋华。(下图7为汉文化博览园航拍图)。
.png)
图 7 汉文化博览园航拍图
结束语
我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灵感来源。因此,设计者首先要处理好园林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秉承生态优先理念,充分发挥园林功能;其次,需要将传统色彩、图案、造型、书法、绘画、美学、儒释道思想、风水理论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中,既要体现传统文化之美,又要符合当代人审美观点。最后,在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时,切忌“照搬照抄”,应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充分展示现代与传统融合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胡凌雪.探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08):14-15.
[2]李晓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J].居舍,2020(03):116.
[3]姚梦,胡雪,谢婷.探析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20(01):118.
[4]马宇彤.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9(24):94-95.
[5]王方芳.留白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12):108-109.
[6]钱之辉.探讨如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植入传统文化元素[J].建材与装饰,2019(35):113-114.
[7]胡倩云,赵光达.分析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34):105-106.
[8]顾兆欣.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的价值研究[J].现代园艺,2019(21):133-134.
作者简介:彭锋,男,1976.10,汉族,上海市人,工程师职务,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本科学历,城市规划专业,从事工程建设20多年,参与多个大型工程建设工作,拥有多年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