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3月3期   作者:贺雪凤 杨丽
[导读] 研究综合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贺雪凤  杨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一集团军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目的 研究综合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的6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30例患者列入对照组,2019年4月至12月收治的30例患者列入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呼吸道、肺部感染以及切口感染等)发生率、首次下床时间、住院天数、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以及PaO2(血氧分压)判断本次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首次下床时间为(48.09±5.17)h,住院天数为(20.13±2.77)d,PaCO2为(35.95±2.16)mmHg,PaO2为(75.19±5.33)mmHg。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首次下床时间为(36.74±3.19)h,住院天数为(13.01±1.26)d,PaCO2为(30.65±2.44)mmHg,PaO2为(85.11±5.29)mmHg。经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首次下床的时间和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aCO2指数低于对照组, PaO2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对使用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下床和住院时间,加快病情恢复。
【关键词】综合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术;并发症发生率;PaCO2;PaO2
前言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头部遭受严重暴力而导致危机病症,也叫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通常伴有呼吸困难、咳嗽和吞咽反射消失、意识障碍等症状[1]。在进行抢救治疗的同时需要切开气管支持呼吸,因此后续的护理工作对患者的身体恢复同样十分重要[2]。常规基础护理虽然对患者术后的恢复起到一定帮助作用,但在护理过程中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缺点,从而导致护理效果不够理想。综合护理的护理措施对于病情更具有针对性,护理面更广,因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干预效果更佳[3]。本文针对综合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的6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的30例患者列入对照组,2019年4月至12月的30例患者列入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36.78±5.17)岁;体重45~80kg,平均体重(65.12±5.17)kg。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35.49±5.78)岁;体重48~75kg,平均体重(64.57±4.98)kg。经过对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体重方面均无明显差距(P>0.05),具有可比较性。
  纳入标准:均通过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并出现深昏迷、广泛颅骨骨折、颅内出血以及广泛脑挫裂伤等症状。
  排除标准:患有重大传染病、血液类疾病、精神病以及其他身体条件不符合本次研究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使用心电检测仪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以及血氧含量等生命指数,在气管切开后对切开位置的出血状况进行密切观察,按时为患者更换无菌纱布。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使用综合护理干预:
  ①环境护理  患者病房定时开窗通风,将室内温湿度保持在20℃/55%湿度左右,对每天的探视人流量进行限制,医护人员轮班值守,确保病房内24小时有人陪护;每天对患者病房进行2至3次消毒和清洁;同时,医护人员以及家属在进出病房前均使用免洗手消毒液消毒,并佩戴口罩。
  ②气道护理  选择0.9%的氯化钠湿化液50ml,以5ml/h的速度持续气道湿化;应使气管切口位置保持清洁无菌,并每日更换1次敷料,使用双层纱布覆盖气管套管口;每日给予患者超声雾化吸入2次,同时冲洗气管应采用1.25%碳酸氢钠溶液。
  ③口腔护理  卧床时帮助患者将头偏往一侧或取侧卧位,病床旁准备好吸痰装置,每天检查患者口腔,及时对气道和口腔分泌物、呕吐物进行清理,并且每天使用生理盐水配合球棉擦拭口腔5次左右;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吸痰处理,吸痰之前先让患者进行2分钟的纯氧吸入,随后在无负压的状态下轻轻插入吸痰管;先将管内痰液吸干净,再将鼻、口腔内的分泌物吸净,吸痰结束后再次给予患者2分钟的纯氧吸入。
  ④饮食护理  给予患者富含营养的流食,如乳类、米汤以及稀藕粉等,温度保持在30℃左右最佳,应遵循少食多餐原则;若患者昏迷无法进食,应采用留置胃管为其提供营养液,每次鼻饲前应进行检查,确保胃管在胃内,并将床头抬高;营养液浓度和剂量应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由少到多,每隔4至6小时对胃管进行冲洗。
  ⑤堵管、拔管护理  患者恢复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后,可在其呼吸状态平稳情况下试行堵管,先堵住内套管的1/2,观察未出现异常即可再次堵塞2/3,若无异常便可进行拔管,并将套管内的分泌物吸净,对切口进行消毒、并拢皮肤和覆盖切口,每天换药1次。
  ⑥音乐护理  患者恢复意识后,在不打扰其休息的前提下,可在病房内播放节奏平缓、旋律优美的音乐,注意音量大小适中,通过音乐让患者放松身心,减缓其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
1.3观察指标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首次下床时间、住院天数、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以及PaO2(血氧分压)判断本次护理效果。
  并发症:指护理过程中出现呼吸道、肺部以及切口感染等症状。
  PaCO2:是衡量肺部和呼吸情况的指标之一,其数值越高代表呼吸功能越差。
  PaO2:是反映心肺缺氧程度和呼吸功能情况的指标之一。其数值越低代表心肺缺氧越严重,呼吸功能越差。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使用x2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对患者的病房进行定时的消毒处理,在减少出入病房人流量的同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对进出人员消毒,能避免细菌和病毒的滋生,降低术后伤口以及呼吸道的感染风险[4]。所以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于患者术后大多处于昏迷状态,意识不清晰使得无法进行正常咳嗽和吞咽,所以口腔和呼吸道容易积累分泌物和痰液,若痰液和分泌物积累过多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等症状,这就容易导致呼吸功能下降、心肺缺氧,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口腔和气道护理通过每天定时清除患者口腔以及气道分泌物、痰液,能够有效防止分泌物和痰液对呼吸功能造成影响,同时还能降低或避免呼吸道和肺部感染的情况[5]。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PaCO2指数低于对照组, PaO2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刚好能证明这一点。不仅如此,对口腔和气道护理能够有效避免口腔粘膜发生糜烂,就会增加真菌感染的几率,严重影响患者头颅的恢复[6]。因为患者术后大多处于昏迷状态,无法自主进食,同时消化功能也会有所下降,所以患者术后的营养补给对其身体恢复十分重要,饮食护理通过留置胃管对患者鼻饲营养液或富含蛋白质的流食,能够有效让患者的身体在昏迷期间吸收营养,有利其身体恢复和伤口愈合[7]。从文中观察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P<0.05)便能证明。
  本次研究结果证明,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提高其恢复速度,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并且提高肺部呼吸功能以及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威.综合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18):3431-3432.
[2] 舒阳,舒艳,周彦彦.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气道综合护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25(3):100-102.
[3] 刘晓芳.床边支气管镜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设备,2019,34(S1):65-67.
[4] 张利.循证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9,4(1):140-141.
[5] Mary Jo Kreitzer,刘义兰.综合护理原则及其临床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7,32(1):1-3+17.
[6]李娜.全面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10):1887-1889.
[7] 李凯.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原因与护理对策分析[J].临床研究,2019,27(3):13-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