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在瑞虹新城8号的体现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9期   作者:高路
[导读] 前言 建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未来城市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200062
        前言
        建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未来城市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随着东方与西方在经济、文化、技术等社会化要素的进一步交融,建筑艺术已经步入相互影响和融汇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当代建筑师需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文化传统的现实意义,将文化通过更具现实意义的全新设计方式,结合现代材料语言融入人民群众的当代生活需求中,设计出与时俱进的建筑,将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责任。本文尝试结合笔者实践设计的项目,对上述问题进行阐述。
       
       
        建筑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或是一种文化存在的形式,但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提速,快周转的速高效的房地产经济的时代,建筑与文化的结合开始呈现出衰退迹象。建筑除了要考虑使用功能、空间、管理外,还要表达地域工作、生活、精神与自然之道。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归纳与优化,文化不仅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作用于人类的心灵深处,结合地域生活、气候、地理、历史、人文与哲学的东方文化,兼及环保可持续的和谐社会发展,建筑就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设计的理念
        建筑仅仅是项目组成的一部分,瑞虹八号地块项目在设计过程中以项目总体为出发点,以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三位一体的整体化为目标,从整个景观环境到单体建筑和室内空间,多个专业紧密配合,营造多层次的中式建筑语言及江南园林空间。其中建筑设计运用对传统建筑的称式布局,通过后退、加强过渡的灰空间等手段,减少建筑物对外界面的压迫和影响,使得原有周边虹口老旧街区与新建筑、建筑与庭院、室内与室外相互渗透,削弱了各个界面的相对壁垒,以“软”过渡的形式解决了各种不同功能间的和谐共存。
        以项目自身为出发,建筑设计中注重围绕归家流线从入口大堂—“中国灯笼”展开设计,创造了一个类似于传统厅堂玄关的核心空间,它作为园区内外过渡性的灰色空间,结合了门卫、信报等功能,将外来人流有效的隔离在“中国灯笼”以外,该空间在形式上美观的同时,亦是兼顾了居住者的内外使用功能的界面要求。步入“中国灯笼”后,可以通过钢构的月亮门观感到庭院中的第一道水景,盆栽至于水中,亦起到建筑屏风的作用,并使得空间得以小中见大。紧接着来到左右两侧的连廊,它类似于传统建筑的抄手游廊,起到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和防风、防雨的作用。风雨连廊围绕着中心庭院展开步移景异,进而步入住宅底层的室内大堂。两栋住宅的低层大堂相对中心庭院而设置。在中心庭院中,景设计了第二片镜面水池,池中设有太湖石作为视觉焦点,这样也避免了两个大堂的视线对立问题。这样,整个建筑功能流线的组织、景观的布局都紧紧围绕中心庭院展开,居者归家时在风雨连廊和林荫树木的掩映下,可以欣赏到步移景异的中式庭院园林景观。
       
        “中国灯笼”的外部造型与内部空间
        在建筑围合的景观庭院中,同样采用现代的设计方式去演绎墙、绿化、水面和廊架围合的景观空间,映照出一个具有东方文化格局的当代理想居住环境。在紧凑的庭院空间,大量的使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步移景异设计理念。将月亮门、水池、盆景、太湖石等几个焦点景点作为道路变化的对景,道路线性的转折变化则紧密结合这些景观视觉焦点展开。这样的处理手法丰富了庭院空间的层次与变化,围绕庭院的折线型的风雨连廊线上亦能够看到更多的景观,由于视觉的变化较显著,进而形成了步移景异,实际上也是提高了有限空间的视觉效率。障景,借景,点景手法也运用在其中,“中国灯笼”内采用了半封闭式的拱形月亮门以及遮挡外部视线的竹墙,达到了先抑后扬的空间效果同时使园区与熙攘的街道分开了,为居者创造了独立安静的内部庭院生活空间,同时使得传统文化能寓意在其间。
        建筑设计中所谓的推陈出新,其实更应该是“新”与“陈”在当下时代的合理统一,因而看起来新颖独特,又由于它源于传统艺术的吸收运用,完工后的细部效果亦令人赏心悦目 -- 入口水面中的精致拱桥、水冲面搭配哑光面的石材铺装、如垂帘的碳黑色铝合金的方通、工字钢断面的月亮门和窗棂、方格玻璃砖的大堂外窗……无不精彩的演绎着中国文化的魅力。现代和古典在此被碰撞的手法表现,现代科技和新材料的支撑,也扩展延伸了建筑人文的感知力。
        瑞虹8号项目中廊架透露的风情、院的空间交流、景墙的本色,无不体现出东方人居的观念和人文精神。正如《长物志》所描述 “室庐有制,贵其爽而倩,古而洁也;花木水石,贵其秀而远,宜而趣也;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
        做了十几年的设计工作,常会有许多感想体会,我们所设计的建筑是所处时代的作品,更应满足当下时代人民的生活诉求,“一种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每个时代的人心中都有独特的最美景致。建筑的发展和新生命力,更需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提炼文化的本土特征,抛弃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通过现代的设计方法、新的材料语言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中,做出不断基于传统的创新,应该是未来建筑设计真正的发展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