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安全管控应用平台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中国电业》2020年第7期   作者:高盼盼 王笑
[导读] 电力工程生产具有较高的危险性,需要不断提高安全管控能力
        摘要:电力工程生产具有较高的危险性,需要不断提高安全管控能力,实现对各类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虽然目前信息技术手段已经在电力工程安全生产领域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但由于传统应用平台功能单一、信息处理效率较低,难以适应更加严峻的安全管理形势。因此,应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新型移动式应用平台。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全管控;平台
        引言
        2019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提出:健全覆盖各专业的风险预警管控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泛在电力物联网技术,建成公司安全风险综合管控平台。
        1电力工程现场安全管控现状
        分析电力作业现场安全事故,总结事故发生的原因,其很大程度上是“三基”工作中强调的制度优先的基础工作不到位,此点目前主要由人为管控。但是电力作业管理环节多,全面监管难度和工作量都较大,且监管由不同部门通过不同平台实施管理,缺乏统一、高效的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来实现数据的有效衔接,导致难以实现有效的管控,这也是导致管控技术落后的重要原因。
        2电力工程安全管控应用平台建设策略
        2.1一库一证管理
        一库一证管理主要包括施工单位管理、施工人员管理、入场证管理、施工机械管理、资质申请和审查管理等功能。其中,施工单位管理功能模块需要录入施工单位基本信息,并对其进行维护。具体包括施工单位名称、法人代表、营业执照、施工许可证明、近3年施工业绩证明和安全生产无事故证明等。施工人员管理功能主要是对施工人员基本信息进行维护,在其发生变动时,需要进行审核才能在后台变更,同时可动态生成二维码,并进行打印。入场证管理主要根据公司对施工人员入场证的管理要求,在有效期内实施动态管理,为其分配唯一授权码,确保其在数据库中的唯一可查性。施工机械管理功能主要负责维护施工机械信息,需要动态生成二维码并进行打印。施工资质申请及审查管理功能模块负责对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的资质进行审核,接受施工单位及人员提交的申请,并反馈审核结果。
        2.2基于RFID的可移动电子围栏检测系统
        拒绝非授权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因此需要设计一套适合于施工现场的可移动的电子围栏检测系统。该系统主要由RFID侦测天线、阅读器、双向出入检测(红外感应探头)、报警指示、语音提示以及主控MCU组成。天线安装在可升降支架上,通过合理设计和布局,以确保天线的适当覆盖,避免误读非管制区带安全帽的人员。该系统包括MCU、RFID检测、语音、多普勒感应器、RS-232串口通信等模块。核心控制部分MCU采用ST公司的stm32f103系列芯片,实现串口数据收发、多普勒超声波模块控制、语音和警示灯管理以及GPRS通信调控等功能。RFID检测通过RFID读写器,可识别出入人员安全帽上的电子标签,并且信息通过串口送到MCU,MCU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语音模块采用科大讯飞的语音芯片,通过串口与MCU进行通信。多普勒感应器通过频移来判断电子围栏工作人员的进出状态。
        2.3信息推送机制
        依托移动端搭建电力工程安全管控应用平台的优势主要在于使用更加方便,可以通过移动端设备,随时随地登入系统,获取工程安全信息,为相关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因此,在消息推送机制的设计方面,要合理配送系统消息、个人消息,并通过采用Word文档、文字、图片和PDF等多种格式,满足安全管理信息的传递需求。在此情况下,可以改变传统被动的电力工程安全管控工作状态,确保消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其中,信息查询功能要实现项目范围全覆盖,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随时获取工程项目信息、负责人信息以及相关人员信息,掌握项目动态,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安全管理人员还可以随时获取现场视频数据,实现远程管理。

在现场视频数据传输及利用过程中,通过采用移动通信技术,可以方便安全管理人员实时掌握现场情况,并开展现场调度和管理工作。最终这些宝贵的现场图像数据与其他安全生产资料一同保存,作为事后问责的依据,加大安全管理力度。
        2.4一体化智慧监管云平台
        由于电力作业流程较为复杂,涉及不同角色多种权限的人员操作,且数据量庞大(包括人员与工器具基础数据、频繁的工器具取用记录、现场作业视频监控等),因此设计一体化智慧监管云平台来满足多种用户的需求。监管云平台需要构建合理的技术架构,以实现高性能数据存储与数据处理、多样化服务,并提供丰富的人机交互接口。
        (1)数据存储与处理方面。云端采用HBase大数据存储分析系统,本地非云端采用关系型数据库系统,通过专用数据模型,可提供高效、统一的数据接口。
        (2)服务模块方面。集多种服务于一体,涵盖TCP/消息服务/API服务/云短信/微信等服务,可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接口。
        (3)人机接口方面。通过Web云信息管理系统,运用手机APP、微信客户端、公众号、小程序等,完成信息管理维护、大数据分析、报表生成、视频监控等业务逻辑处理。
        2.5基于便携式设备的安全监控系统
        2.5.1基于智能眼镜的移动视频远程监控系统
        鉴于电力作业具有点多、面广、周期短等特点,管理部门无法全过程、全天候、零距离监管作业现场,设计一套基于智能眼镜的移动视频远程监控系统是有必要的。便携式设备的应用使得监控不再受限于地域,让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分布式、远程监控、集中控制成为可能,作业现场的实时数字化数据也为大数据分析和实时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该系统基于4G和Wifi网络,通过智能眼镜传输音视频信号,通过管理软件实现基于网络的点对点、点对多点的远程实时监控,实现智能化处理,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远程监控指挥及集中管理。该系统由前端采集(完成作业现场影像数据采集及压缩转换)、传输中枢(多种形式的网络传输)和后台监控(接收、解码与呈现)三部分组成,后台监控部分不仅便于监控中心对作业现场实施监控,还可以下发远程命令实施远程操控。
        2.5.2基于智能安全帽和手表的人员监护系统
        应充分发挥便携式设备用于安全保障的优势,设计了人员安全监护系统,通过可穿戴设备(智能安全帽、智能手表)+监护软件,集信息、通信、传感等技术于一体,实现人员定位、语音通话、照明、拍照、设备红外测温、近电报警、远程资料查阅、生命体征监测、跌倒自动报警、紧急情况报警等功能。
        2.6基于GPS的车辆定位监控系统
        由于电力作业车辆具有分布范围较广、应急事件多、作业时间随机性大且响应性要求高、管控难度大等特点,为进一步加强车辆管理,建立GPS定位监控系统。该系统组成包括车辆终端、网络中心、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服务器存储车辆终端,通过网络中心上传数据)和监控中心等部分。监控中心通过人机交互软件,实现视频和地图及车组信息联动,快速定位车辆,全面了解营运情况,以实施有效监管。
        结语
        针对当前的电力工程安全管控需求,通过基于移动互联网搭建安全管控应用平台,并对系统功能进行优化设计,可以全面满足实际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需求,确保信息的快速处理和有效传递,促进电力工程安全生产水平整体提升,提高综合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
        [1]尤象言.有关电力工程管理的模式应用分析[J].科技资讯,2018(30):137-138.
        [2]杨亚东.电力工程总承包企业安全标准化管控平台的建设[J].安全,2016(5):13-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