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定海区小沙街道光华社区村庄规划与设计的思考,总结了在乡村实践类规划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与特点,以文化叙事性、设计系统性、实施可操作性为亮点,避免千篇一律的表达方式,以光华社区优美的自然基底、悠久的人文本底为蓝本,以规划为尺设计为笔,勾勒村庄形象、谋划村庄未来。同时兼顾各方述求,强调规划与设计实施的可行性与落地性。
关键词:文化叙事性,设计系统性,实施可操作
一、项目背景:
光华社区位于舟山本岛西北部小沙街道的东南部,距离定海主城区车程约16公里,下辖四个自然村,是省级村庄规划与村庄设计的示范点。村庄三面环山,山水相映、村田交融,境内有昌门里水库一座,青山、水库、河塘交相辉映,更有田园环村、溪流趟过的乡村风光。此外社区内还有吉祥寺遗址,以及小沙街道内唯一的市级文保单位——复翁堂。
项目推进中,笔者以村庄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底蕴为“蓝本”,以规划为“尺”、设计为“笔”深入思考与勾勒。
二、规划理念与思路
在该项目的设计中,以村庄规划的文化叙事性与村庄设计的系统精致性为核心理念展开谋划,力求打造一个环境有致、村居有序、生活有望、建设有品的乡村新面貌。
1、村庄规划的文化叙事性
注重思路的连贯性与逻辑感,以村庄规划的“叙事性”为切入点,将整体规划看成一份“叙事文本”,从古村、田园、禅茶等要素入手,凸显村庄文化、梳理村田肌理,从多方面入手重构村庄空间体系。
2、村庄设计的系统精致性
村庄设计从“界面、路径、节点”三个层面切入,结合本村本底的基础特征与形态,通过系统性的精致设计,营造丰富多样的景观节点,力求“所见即所得”的效果呈现,挖掘光华社区的传统特色。
三、主要内容
本案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层面:村域规划、村庄规划及村庄设计。
村域规划层面,通过用地有机更新、居民点撤并等措施,形成“一轴一带、两心五片”的整体结构以及“山环水缀、镇村相映”的空间格局。将村庄与山林田地的“景村”关系、村庄与街道中心区的“城村”关系、村庄与工业厂区的“产村”关系、村庄与历史遗迹的“文村”关系统筹考虑、分片谋划,形成围绕村庄的七大产业片区,总体形成村庄、产业片和保育片逐层递进的空间结构布局。并且在提升完善现状设施服务水平的同时,注重两处文保单位的保护。
村庄规划层面,以叙事性为核心思路重构通过村庄主要流线布置,设置“一外一内”双线路的安排,将村庄的历史、村庄的美景、村庄的格局“三位一体”地结合起来,实现古村、田园、禅茶叙事的目标。
(1)外环——禅茶原乡
依托舟山禅修之旅的氛围,结合光华社区吉祥寺的历史传说以及丰富的茶园资源,通过提升旅游服务设施配置、增设停车场等措施,构建自然资源与人文底蕴有机融合的“禅茶原乡”生态游线。以禅茶文化为主题,结合附近已有或正在建设的石佛庵、茶人谷等景点打造穿点连片的村游主线。外环布置既串联了光华社区及周边区域的优势资源、项目与景点,满足外来游客及项目活动安排的便利性,也很好地起到了疏导效果,减少外部活动及过境车辆对村居生活的干扰。
(2)内环——田园村居
依托外环建设,打造满足村民经营、生活需求的内环建设。
内环围绕村庄内街巷及重要节点展开,在“不增地、不破坏”的原则下,通过村内存量空间的有机更新、宅前屋后的场地梳理,打造水果采摘、花卉观光、村居体验等兼顾绿色生活与产业导入的项目,营造田在村中的空间格局,维护传统的乡村生活风貌。
此外,在产业谋划层面也为光华社区谋划未来,通过“农、游”两条渠道的植入,改变过去社区用地及村民务工高度依赖金鹰集团发展的单一模式,增加农游合一的产业新可能性,实现社区集体与村民个人的收益叠加与放大。
村庄设计层面。着眼于可落地性、强调乡土感,因地制宜地从“节点、路径、界面”三个层面徐徐展开,重点打造若干节点:如结合既有八角亭改造的“亭纳祥和”;延续原有功能的“浣衣溪韵”;围绕文保点营造的“甩龙记忆”;展现乡村记忆的“故里深巷”;挖掘村庄特色、凸显村田格局的“归园田居”以及延展村庄故事线的过渡点“竹林通幽”。
诸多的节点由“一长一短”两条线路串联,通过保留村庄街巷肌理、整理街巷结构、改造建筑立面,突显出光华村的街巷脉络及传统特色。
此外,村庄设计也关注村庄界面的保护,在建筑风貌整治的同时,对村庄外围山体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保护。
四、规划创新与特色
本次规划中,笔者注重规划思路的梳理与创新,希望将各级政府的诉求、村民的要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渴求能够合理顺畅地呈现出来,并体现在三个方面:
特色一:规划叙事性
本案将村庄看作一份具有叙事性的“文本”,从“古村、田园、禅茶”等三种要素入手重构村庄,使之呈现出完整合理的叙事层次以及准确流畅的叙事线索,实现村田肌理的有机构建,全面提升村庄文化信息的“可读性”。
特色二:设计系统性
村庄设计依托村田格局分析,从节点、路径、界面三个维度全面系统地对村庄空间各要素进行整合,并对景观节点进行针对性的精致设计,突出乡土特色、地域特色,完整地反映村庄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
特色三:实施可操作性
在编制过程中,笔者多次到村庄现场进行现状补充落实,通过现场走访、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多种方式,多次与区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两委、村民代表进行现场的规划重点、方案探讨,将各级政府的需求、村民的愿景整合落实到规划的编制中。在村庄设计的过程中,强调节点设计的经济性与落地性,力求“所见即所得”的效果呈现方式,强化从规划编制到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
五、结语
光华社区村庄规划与设计是笔者在乡村实践过程中,对系统性思考与创新性表达的一次有效尝试,希望以“人文小沙、生态光华;复翁故里,佛禅悠居”为形象的光华社区,未来能够成为“美丽舟山”的宜居宜游乡村实践典范。
参考文献:
[1]王竹,王韬. 浙江乡村风貌与空间营建导则研究[J].华中建筑,2014(9):94-98.
[2]姚蔚蔚,尹启华. 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 农业经济,2018(01):59-61.
[3][6] 任常青. 产业兴旺的基础、制约与制度性供给研究[J]. 学术界,2018(07):15-27.